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福清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全卷共23小题,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友情提醒: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仙李白的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和雄奇飘逸的风格,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千百年来,人们采用笺、注、疏、解、通等方式,校理文辞,疏解意旨,彰显其艺术神韵,创造了诸多阐释李白诗歌的经典之作。明代画家沈周却另辟蹊径,以图像为载体,通过飘逸灵动的线条、匠心独运的构图,将《蜀道难》中的巍峨山川、幽深林木具象化为一幅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这幅图画承载着画家对李白诗歌的认识、对自我人生际遇的感怀、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等丰富内涵,是考察李白诗歌传播与接受状况的重要资料之一。
《蜀道难图》是画家根据诗歌绘制的图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诗歌的内容,但它并不是诗歌内容的完全再现,这和诗、画两种艺术的不同特性有关。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具有抽象性,除了符号理性意义之外,还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记忆,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即使是描绘性的静态名词,所包含的义项也不止一个,但在诗意画中,图像却只能表现出其中的某一个侧面,因为“图像的不透明性,决定了它在使诗意绽开的同时也会屏蔽另外的部分”。图像作为表意符号,表现的是静态的瞬间性,并且依靠视觉展现和接受,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具体可观的元素来表达画家的个性。比较而言,诗歌除了有具象的“境”,还有抽象的“意”,语言符号可以表现动态的叙述性,还可以超越视觉,通过描摹听觉、嗅觉和触觉意象等多重途径表达诗意。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不同特点,造成了诗意画对诗歌语象的再现有不同程度的游离。
(摘编自罗丹《沈周〈蜀道难图〉的诗意再现与游离》)
材料二: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都凝聚着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这不仅体现出原诗与衍生图像的内在关联,更在呈现、遮蔽、增殖等维度上,展示了两种艺术形式间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
在沈周的《蜀道难图》中,不难发现,诗歌中某些语象的特殊性,使得图像难以完全再现其精髓。比如,《蜀道难》开篇即通过神话故事如“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极尽渲染蜀山自古即险阻难越之能事。这些语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节和动态性,具有观念上的流动性,远非单一瞬间景象所能囊括。然而,图像作为静态的视觉艺术,难以表现具有连续时间性的内容;这些神话故事的复杂情感与意境,在沈周予以图像呈现的过程中,难免被部分遮蔽。再者,图像无法直接传达听觉、嗅觉等体验,这也是沈周面临的一大挑战。比如,诗歌中“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听觉描绘,为全诗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然而,这些声音蕴含的情感在图像中却难以精准表现,即便尝试描绘发声物象,也会因绘画的局限性而无法充分传达声音的悲戚之感,这使得读者在观赏图像时,难以感受到诗歌中那种强烈的听觉冲击。这样一来,沈周在图绘《蜀道难》时,面对诗歌中复杂多变、富含情感的语象,不可避免地会舍弃呈现相关内容,从而使得图像与诗歌之间构成部分的“遮蔽”关系。
然而,在沈周的艺术创作中,他巧妙利用图像的构图审美与瞬间视觉性特征,不仅忠实于《蜀道难》的文本精髓,更融入个人的独特理解,使得《蜀道难图》在视觉形象上实现了“增殖”。画面中,骑驴旅人、道店歇息、童仆饲驴、驿馆楼阁等生动细节纷纷涌现,共同描绘了一个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世界。沈周为何要如此“无中生有”地增加这些诗歌中原本未有的内容呢?从画卷的整体观感来看,这些新增形象色彩对比鲜明,构图布局精巧多变,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还凭借“寸马豆人”的细致描绘,巧妙衬托出蜀山的巍峨险峻。这种疏密相间、繁简有致的笔墨运用,使得全卷画面更为“悦目”,令人陶醉。从叙事策略角度看,沈周的这一安排为幽深艰险的深山环境增添了几分世俗生活的烟火气息,使得诗中与外界隔绝的蜀地,展现出历史变迁的痕迹;在传说中的古蜀道、李白笔下的蜀道以及沈周想象的蜀道之间,巧妙地建构了微妙的联系,使得“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与琐细的生活世界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内在的情感节奏。这种情感节奏与沈周笔墨的节奏发生共鸣,产生了美妙的“和声”。这种“和声”不仅与李白原诗的韵律遥相呼应,更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文化认同、观念认同特征的“文图互文”的艺术世界。《蜀道难》图像传播史上的经典佳作,亦由此而诞生。
(摘编自罗建新《沈周对李白<蜀道难>的图像呈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具有抽象的特点,不只含有符号理性意义,还积累着某些可以激发情感的文化记忆。
B. 虽然《蜀道难》与《蜀道难图》的艺术形式不同,但两位作者对“蜀道难”这一主题都有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
C. 《蜀道难》中的听觉描绘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然而绘画存在局限性,难以将声音的悲戚之感充分传达出来。
D. 《蜀道难图》忠实于《蜀道难》,在视觉形象上描绘了一个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世界,以具体的形象衬托蜀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读《蜀道难图》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有助于考察李白诗歌传播与接受情况。
B. 沈周的《蜀道难图》无法完全再现诗歌,说明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天然有别。
C. 教材选用赵孟頫《蜀道难图》作为课文插画,可见这幅画能够完全再现诗歌。
D. 沈周《蜀道难图》的“增殖”效应,与其丰富画面层次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
3. 下列选项中,能够证明《蜀道难图》游离了李白《蜀道难》语象的一项是( )
A. 描绘倾斜枯枝物理形态,超越视觉,精确还原“枯松倒挂倚绝壁”的象征意义。
B. 通过层叠山峦的远景构图,完整复现“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动态空间延展感。
C. 以陡峭山崖与飞瀑呈现“冲波逆折之回川”,未描绘诗中“六龙回日”神话意象。
D. 描绘发声物象,完全保留诗歌中“悲鸟号古木”与“子规啼夜月”的听觉意象。
4. 根据两则材料,诗歌有哪些方面难以用图像表现?请简要说明。
5. 学校绘画协会组织“诗画和声”主题活动。为了让绘画者的创作兼具“传承性”和“创新性”,请根据材料,提出三点创作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滹沱河和我
牛汉
从我三四岁时起,祖母常两眼定定的,对着我叹气,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每当我淘气得出了奇,母亲和姐姐也这么说我。但从她们的话音里,我听不出是在骂我,似乎还带着点赞美;可她们那严正的眼神和口气,却分明有着告诫的意思。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
滹沱河离我们村庄只一里路光景,当时我还没有见到过滹沱河。什么是河,我的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只晓得这个滹沱河很野,很难管束。真想去见见它,看我究竟和它有什么相同之处。
春天,我随着姐姐和宝大娘带着竹篮和小锄到滹沱河边挖野蒜,野蒜长在沙性的土里。当我们走向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旷野,宝大娘朝远远的前面指给我看:“那就是滹沱河。”但我并没有看见什么,哪里有滹沱河呀?那里什么都没有。①那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我感到异常地失望,滹沱河啊,你丢尽我的人了!我怎么会像眼前这个喊不应打不醒的滹沱河?
姐姐和宝大娘说说笑笑地在岸上的树林子里低着头挑野蒜,我怀着满腔的悲伤向她们说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寻我那个失落的梦,在滹沱河那里寻找我心中的滹沱河。
我刚从岸上走下河滩,姐姐大声地喊我:“不要去那里,快上岸来。”我莫名其妙,不懂得岸是什么,沙土和石头有什么可怕?我还是只顾往里走。姐姐风一般跑下来,不由分说把我拽到树林子里,说:“就在岸上待着,不要下去,大水会把你冲走。”我瞪起眼睛问:“哪里有大水?”姐姐说:“有,说来就来!”
我朝着几步以外的滹沱河望去,它真的说来就来吗?从远远的左边望到远远的右边,那灰灰的沙和灰灰的石头似乎都滚动了起来,看不到头尾,我恍惚觉得滹沱河是一条巨大的正在飞动的蛇,这沙滩是它蜕下来的皮,那数不清的石头是皮的鳞。这时我才感觉到这没有一点生气的皮跟在草丛里曲曲折折飞动的蛇一样地可怕。我知道,蛇说来就来,你还没有瞅得清,它早已从草上蹿走。滹沱河也一定能。
1929年秋天,我在村里小学校读一年级。一天,窗户才透亮,我梦醒似的睁开了眼,仿佛被谁猛推一下,我首先感到了一种大到似乎听不见的声音,它应当是声音,但天和地因有它而变得异常地寂静了:一切已知的和熟悉的声音都被它吞没了。我问祖母:“这是什么动静?”祖母小声说:“大河发水了。”大河就是滹沱河。我一骨碌从炕上下到地上,衣服不穿,拔腿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为什么不叫醒我?”“它半夜来的,它来谁也不知道。”
这时,我似乎听见全村的几百条狗都在呻吟,哪里是叫!我家的两条狗正仰着脖子,但我没有听到叫声。狗也觉得奇怪,不叫了,缩着脖子伏在地上,两只耳朵直竖了起来。②那声音,不,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一会儿又觉得天空在打闷雷,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祖母又一次对我说:“这就是滹沱河。”这时,我虽还没有见到滹沱河,却真的已感到它来了。这一片呻吟般的狗吠声,村里人远远近近的呼唤声,平常谁的声音我都能听出来,此刻全分辨不出来了。这就是滹沱河来了的气势。
祖母双手伸开,拦着不让我去。她哪里能拦阻住我,我不是个小滹沱河吗?滹沱河的声息越来越大,大水仿佛淹没了我们的村子。我听见有谁立在房顶上闷声闷气地喊:“后生们,快堵水去,带上铁锹,带上四齿铁耙!”我当然是个小后生,扛上锹,跑向大门外,人们全都朝大河那里跑,我融进了人流之中……
我不歇气地随着大人们跑着,一过关头,赫然地望见了滹沱河,③它不像水在流动,是一大块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地蠕动。看不见飞溅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万万匹野兽弓起了脊背在飞奔。它们由于飞奔,一伸一缩的身躯拉长了多少倍,形成了异常宽广的和谐的节奏。滹沱河分成了明显的上下两部分。下面是凝重的水的大地,上面是飞奔的密密匝匝一色的野兽,它们仿佛空悬地飞奔在水的大地上。
姐姐和宝大娘挑野蒜的那片树林子已不见了,灰色的沙和石头全都不见了,显然都被滹沱河活活吞没。我现在才明白姐姐说的岸是什么,岸是河时刻想吞噬的颤栗不安的大地。大后生们不准我和别的小后生们走向岸边,但我还是钻过了赤裸的与滹沱河同色的脊梁和腿脚的栅栏,走到河的跟前。我觉得脚下的地似乎不由自主地扑向河,我伸手到浑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它几乎要把我揪到它的怀抱,我感触到它强有力的手掌把我的手紧紧地握了一下。一个汉子把我提起来,扔到人群的后面。
几天后,洪水消退,我去看滹沱河。岸又显出来了,石头又露出来,④滹沱河似乎没有远走,像是整个地陷落进了深深的大地的内部,它随时能走出来。
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它大,我小,我永远长不到它那么大。但是,我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包括它那深褐色的河水,那颤栗不安的岸,还有它那充满天地之间的吼声和气氛。几十年来,每当濒于绝望时,我常常被它的呼吼声惊醒过来。
(有删改)
6. 文中多处描写滹沱河的不同状态(划线句①—④),对其文学形象变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现实中“无知无觉”的沙滩与想象中“野”的滹沱河形成反差,展现了孩童对自然认知的天真单一。
B. ②处写地下喷出的巨响和天上在打的闷雷,洪水初临时声音的混沌,表现出滹沱河“吞没一切”的气势。
C. ③处将洪水比作千千万万匹飞奔野兽,赋予河流原始粗犷的质感,让“我”感受到它的吞噬力与生命力。
D. ④处写洪水消退,滹沱河“陷落进大地内部”而彻底枯竭,“我”因此看到它被驯服而走向平静的一面。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发现自我”为明线,以“认知滹沱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建成长叙事。
B. 文章以滹沱河为核心意象,通过童年记忆碎片化叙事,实现人与自然深度融合。
C. 文章情感真挚,擅长以未经雕琢的孩童语言来传递真实情绪,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D. 文章写日常场景多用短句,洪水来临时则用长句铺陈,长短句的交替,节奏丰富。
8. 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章末尾写道,“几十年来,每当濒于绝望时,我常常被它的呼吼声惊醒过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陶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月自解归。州召主薄,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庞通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节选自《晋书·隐逸传》)
材料二: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①,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②其传,编之于录。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远求柱史③,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注]①污隆:升与降。②点定:修改使成定稿。③柱史:“柱下史”的省称,代指老子。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亲老[A]家贫[B]起[C]为[D]州祭酒[E]不堪[F]吏职[G]少日[H]自解[I]归。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指善于、擅长,与《种树郭橐驼传》“甚善。名我固当”的“善”词义不同。
B. 贵,前一个是形容词作动词,指看重、尊重;后一个无词类活用,指贵重、珍贵。
C. 白,指禀告、报告,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中的“白”词义相同。
D. 往,指去、到……去,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的“往”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年少时志向高尚,博学多才,性格洒脱不羁,深受乡邻看重,他写《五柳先生传》自比,当时人们认为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B. 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不再与州郡官员交往,只与张野、羊松龄等友人饮酒作乐。他从不主动拜访他人,只去田间庐舍和庐山游玩。
C. 萧统认为陶渊明诗歌篇篇有酒,实则借酒抒情言志,且陶渊明坚守志向,安于道途,以躬耕为乐,不因困顿的境遇而动摇心志。
D. 萧统认为陶渊明文章卓然不群,辞彩精拔,虽然《闲情》一赋白璧微瑕,不足以摇其笔端,却不影响陶渊明诗篇整体的文学价值。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4. 萧统评价陶渊明作品“辞彩精拔”。请结合《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二句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作于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项羽所筑。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
15.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一漏天”“似乘船”设喻,写黔中阴雨连绵、室内如舟的困居之状。
B. “鬼门关”点明地点,渲染出环境的险恶,暗示了词人被贬之地的荒僻。
C. “及至”“也”二虚词形成呼应,呈现久雨逢晴、佳节巧遇的意外之喜。
D. “君看”两句,词人认为少有人像自己白头簪菊,流露出词人孤独之感。
16. 词人虽遭贬谪犹气岸,请结合下片分析其“气岸”的具体表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表达把握时光、锐意改革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写庭院台阶的寂静,用“______”状枇杷树的高耸茂盛。
(3)《望海潮》中“______”通过夸张的数字描写,展现杭州城人口稠密的繁华景象;《石钟山记》中“______”则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水石相激之声比作钟鼓鸣响。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共5小题,18分)
阅读文字,完成小题。
“累点”低,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的常态。比如,白天昏昏欲睡,夜晚却辗转难眠;思考问题条理清晰,话到嘴边却忘得一干二净……这些都是疲劳的信号。如何缓解疲劳?除了大家A_____【不足为奇/司空见惯】的运动、休息等方式,你可能想不到,( 甲 )。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清淡饮食,即烹饪法较单一,少油、少糖、少盐、不辛辣的饮食,更具抗疲劳功效。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年龄在21至69岁之间的健康人分为两组,一组提供为期三周的清淡饮食,另一组则维持普通饮食。每日晚餐后,研究人员都会对参与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以达到( 乙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清淡饮食组普遍感到疲劳感减轻;另外,他们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压力得到缓解,整个人变得B______【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研究人员表示,疲劳可以看作是细胞损坏所致,因此,缓解疲劳要对这些细胞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必要时换上“新配件”。①清淡饮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品中的营养物质,②作为新配件的原料,③不仅可以抗氧化,还能够提供人体能量。④改善日常饮食结构,⑤不仅有助于预防慢性疲劳,还可以改善工作和学习效率。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与文中“累点”的“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刚入职的新人由于不熟悉项目流程,在文件归档时出现的疏漏成为工作盲点。
B. 当桥面温度低于0℃时,结冰风险突破安全临界点,养护单位需连夜撒盐除冰。
C. 视频博主在剪辑旅行vlog时,在无人机航拍画面处设置卡点来增强视觉节奏。
D. 山腰处的补给点为登山队员们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让他们能继续勇敢攀登。
19. 请从方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A、B两处。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简要分析文中加点处引号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厚的莫过于生命,因为它有无限可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C
3. C 4. ①诗歌语言包含抽象哲理、文化记忆及多重义项,图像只能具象化某一侧面;②诗歌中具有连续时间性、情节丰富的动态语象,图像作为静态视觉艺术难以表现;③诗歌中故事的复杂情感与意境,图像作为静态视觉艺术难以完全呈现;④诗歌中听觉、嗅觉等非视觉体验,图像无法直接传达。
5. ①契合主题“诗画和声”,诗画遥相呼应,共同构建一个具有文化认同、观念认同特征的“文图互文”的艺术世界。
②传承性: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忠实于文本精髓;
③创新性:把握诗画特性差异,突破语象再现局限;
④创新性:融入个人理解,实现艺术增殖。
【答案】6. D 7. A
8. ①设置悬念。借家人“赞美”与“告诫”并存的矛盾评价,引发“为何比作滹沱河”之思,吸引阅读兴趣。
②奠定情感基调。家人的矛盾态度暗示滹沱河双重象征——蓬勃生命力与危险破坏性,为揭示寓意铺垫。
③揭示人物特点。“小滹沱河”绰号既展现“我”的淘气性格,又暗示“我”与滹沱河的相似性。
④铺垫文章结构。为后文“我”亲眼见到滹沱河时的震撼感受埋下伏笔,形成童年想象与真实认知对比。
9. ①呼吼声是滹沱河洪水的野性表现,象征着永恒的生命律动。
②童年的“我”性格中有着与滹沱河相通的不羁特质,这种生命力潜伏于内心深处,成为“我”的精神支柱。
③成年后困境中的“我”“被呼吼声惊醒”,实则是对童年本真自我(抗争精神/永恒生命力)的召唤。
【答案】10. BEG
11. B 12. A
13. (1)州里征召他担任主簿,他未去赴任,亲自耕种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最终因体弱患病。
(2)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是要叹息郦道元记叙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啊。
14. ①遣词精准凝练(用词精炼):“无心”写云飘然出谷之无拘无束,“倦飞”摹鸟振翅归林之疲惫情态,语言极简而画面鲜活。
②笔法精妙独到(修辞巧妙):将云、鸟人格化,“无心”暗含诗人出仕非本愿,“倦飞”借鸟喻己,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含蓄地展现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心境。
【答案】15. D 16. ①白头簪菊,有不服老之乐观精神。
②吟诗填词,有魏晋雅士之风流文采。
③骑马射箭,有古代英雄之豪迈气概。
17.【答案】 ①. 不抚壮而弃秽兮 ②. 何不改此度 ③. 庭阶寂寂 ④. 今已亭亭如盖矣 ⑤. 参差十万人家 ⑥. 噌吰如钟鼓不绝
【答案】18. B 19. A司空见惯
B神清气爽 20. 甲:清淡饮食也能抗疲劳
乙:比较其抗疲劳效果的目的
21. 序号②,修改为:这些营养物质作为新配件的原料;
序号⑤,修改为:不仅有助于预防慢性疲劳,还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2. ①“新配件”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特指新细胞。
②“新配件”运用比喻手法,把细胞比作机器的“配件”,将细胞修复或替换的过程形象化。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