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地理叙事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往往呈现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常常通过地名或地理意象、地理景观直接呈现,如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伦敦、巴黎、塔西提岛等。更为直观的地理叙事形态以具体的地名或者地理景观罗列的方式呈现,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等。这些地理意象、地理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性和人文性两种,前者如黄河、长白山等生态景观,后者如故宫、长城等文化景观,以及作品中虚构的景观如桃花源、呼啸山庄等。此外,地理叙事也能通过自然环境的气候、水文、天象、动植物等呈现出来。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常以对自然风景的描写来讲述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件,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与性格。巴尔扎克《高老头》一开头就对伏盖公寓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进而刻画出生活在此环境中的高里奥、拉斯蒂涅等人的心理、性格。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却是另一种形态。作者的地理基因、地理想象、地理记忆等在作品中的深层表达,也是作家的文化观念、思维观念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在文本中的隐性呈现,因而具有抽象性、随机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要发掘隐性的地理叙事,一方面可以从作家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寻踪”,如沈从文《边城》中“悖时砍脑壳的”(戏谑骂人的话语)、“皱拢去”(双眉紧皱的样子)的言语表达,是地理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显示出浓厚的“湘西趣味”。另一方面,地理叙事也可通过作品人物来“追溯”,因为地域特征会对人产生影响,并通过人的精神、气质、习性等呈现出来。例如易卜生《海上夫人》中的主人公艾梨达,早年生活在海边,痴迷海洋,当她生活在山地环境的束缚之中时,表现出来的喜怒无常、难以捉摸、变化多端,都与其海洋性“气质”有关。因此,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不仅要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民族身份等因素来探究,还要考察文本中的地理因子和人物原型。当然,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与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总是互相交织、融通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
(摘编自邹建军、卢建飞《地理叙事的生成、形态、特征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潮”有“潮水”义,由此泛指江河中涨起的大波涛,不只局限在海潮上面。江河溪涧的流水尽管不像海潮那样受日月引力的影响规律性地涨落,但是它们直接由沿途降雨形成洪水,也是季节性地、呈规律地形成水位暴涨而波涛汹涌的水流。潮水的“潮”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涌起汹涌的波涛,引申出“江河中涨起的大波涛”。
唐朝韦应物的时代,滁州一带的河水能否出现海潮呢?这就需要关注长江下游及淮河的水流情况。
顾名思义,“滁州西涧”应指滁州城城西山间的一条小河,所以韦应物称之为“涧”。其中有渡口、渡船,所以说“野渡无人舟自横”。具体是哪条小河,古今有不同看法。韦应物写的好几首诗都提到西涧,是西涧实有其地,欧阳修怀疑他笔下的西涧为“诗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耶”根据不足。明万历李之茂纂修的《滁阳志》“西涧”条:“俗号乌土河,在州西北五里,唐韦应物所咏即此地也。”《光绪滁州志》“小沙河”条:“分水岭与全椒县交界……又东,合金家桥下之水,为乌兔河,有桥曰乌兔桥。又东,入上水关。以在州之西,又名西涧,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即指此。”
我国海岸线长,潮汐大,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大,人们很早就对潮汐有较为科学的认识,很长时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水平。滁州是韦应物时代长江潮区界能抵达的流域。据历史文献和科学勘测,长江入海口历史上多有变更。西汉以前,长江入海口在今天的镇江。晋代,下移到江阴以下。唐朝,长江入海口的位置在江阴与现在的入海口之间,长江入海段的形态呈喇叭状,下游宽度达到数十公里,最窄处位于镇江,海潮仍可抵达镇江,形成“广陵潮”。唐朝长江入海口也有变迁,唐李颀《送刘昱》有:“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到了李绅,他的多篇诗都写到金陵一带的海潮,但据他的《入扬州郭》诗前小序载:“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已后潮信不通。李颀诗‘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此可以验。”滁州距离南京滁河入江口有一百多公里,距离镇江大约要远九十公里,因此海潮完全可以到达滁州西涧。《史记·货殖列传》有载:“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正义》亦载:“合肥县,庐州治也。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也。”这说明西汉时长江和淮河的海潮都可以到达合肥一带,长江、淮河都是入海的河流,也都会受到海潮影响而出现潮汐,当时滁州一带距离大海更近,更可以受到海潮的影响。
只要比较一下今天长江口的海潮最远能波及什么地方就可以得到证实。历史上,长江入海口由于上溯到江阴、镇江一带,因此潮汐更能往上游移动。据考,晋朝时,长江的海潮能到达江西九江一带,今九江港距离镇江港近四百公里。虞俦《舒州清明二首(其二)》:“试着轻衫问晓晴,野棠花下有清明。不如独上江楼去,坐听春潮送橹声。”舒州即今安徽安庆一带,今安庆港到镇江港约二百六十公里,此处“春潮”也是海潮潮波所能到达的范围。今天海潮在长江枯水季节可以上移到安庆一带,古代更可以到达这里。
(摘编自孙玉文《谈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春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秋思》中罗列枯藤、老树、昏鸦等自然景观,使其成为诗中的意象,构成叙事要素。
B. 隐性地理叙事可通过作家的表达、思维方式及人物精神气质挖掘,具有抽象性与流动性。
C. 虚构的桃花源等属于显性地理叙事中的自然性景观,常用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D. 李绅《入扬州郭》诗前小序引用李颀《送刘昱》中的诗句证明唐朝长江入海口也有变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显性地理叙事和隐性地理叙事的共同点是人物和地理环境之间有精神的联系。
B. 隐性地理叙事中人物性格特征和他后来生活的显性地理环境没有必然的精神联系。
C. 虽然《滁州西涧》中的“涧”地点难认,但不影响海潮可以到达滁州这一结论。
D. 仅仅根据唐代长江入海口变化的历史记录,还无法证明海潮可以到达滁州地区。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隐性地理叙事特征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揭示了乡土差序格局结构。
B. 《边城》中翠翠有着湘西女子天真、淳朴的性格特征。
C. 鲁迅以故乡为背景创作了《祝福》《阿Q正传》。
D. 《红楼梦》中湘云方言饶舌,将“二”说成“爱”。
4. 材料二在论证“唐代海潮可达滁州西涧”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5. 研究性学习中,语文兴趣小组对唐诗中常见的地名如扬州、瓜州、凉州等展开研究。请结合材料代表小组陈述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河行走(节选)
彭程
①脚步迈开时,是空间中的行进,也是向时光深处的跋涉。
②在大地上行走,很多时刻,也是与已经消逝的历史对话。身旁摇曳的林木上,叠加了过去的日光云影。面前静谧的场景中,浮现出往昔的人喧马嘶。这样的瞬间,思绪往复穿梭于不同的时光维度,灵魂的空间骤然扩展。
③暮春初夏时分,我来到山东东南部黄海之滨的日照。一个地市级行政区域,却有许多堪称重量级的文物遗存。它所辖的莒县古老悠久,出土甲骨文记载早在商代就有莒国,春秋时期与齐国、鲁国为邻,曾成三足鼎立之势。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在还是齐国公子时,曾因家族权力争斗逃到莒国避难,这一段经历为汉语贡献了一个成语“勿忘在莒”,它成为不忘初衷、牢记前事的警策自励之语。距县城不远的浮来山中,有一座定林寺,写下了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刘勰,晚年曾在寺中校勘佛经。
④在另一个辖县五莲县九仙山南麓的一道陡直的石壁上,我看到竖刻的三个大字“白鹤楼”,这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期间留下的手迹,虽经岁月流蚀,依然难掩其独特的神采。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在此地也只有短短两年,却写下了不少载入文学史的名篇。像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近千年后读来,仍旧被其干云豪气深深触动。匆匆三日,尽管只是走马观花,却依然能够感知到这一处文化旧邦的丰厚蕴涵。
⑤接下来便是铅山,江西上饶的一个辖县。县境内鹅湖山麓有一座鹅湖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在此有过著名的“鹅湖之会”,围绕“心”与“理”、“内”与“外”、“尊德性”与“道问学”等展开辩论,成为思想史上的一件盛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核心的儒家思想在中古以后的发展,可以在这里寻绎出重要的线索。当年一代词宗辛弃疾也曾与友人在书院共商抗金大计,他的瓢泉故居就在不远处。其词作中充满着山河破碎、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愤慨,大多写于闲居此地的岁月,这里的山川田园见证了他的悲痛和无奈。
⑥山林静穆,流水有声。一些雄心壮举、深谋远虑,曾经在历史的浩渺天空中熠熠闪光。随着时光流逝,又归于黯淡沉寂。山河见证了一切,将它们收纳于自己的胸怀里,等待着一代代的后人前来,用目光和情感唤醒激活。那时,仿佛将一张存储了过往岁月金曲的碟片放在唱盘上,唱针拨动,音乐响起,往日的气息重新氤氲和播散。
⑦行走是一种连接。空间地域的连接是其表面呈现,时光岁月的连接是其深层显影。在此刻感觉彼时,自今日体味往昔,一根无形的线绳抛向幽昧的时光深处,系牢了某些东西。这时,你会意识到出身和血脉,认清了自己精神生命的由来和构成。
⑧有一些地方,会让来访者敛神屏气,胸中萌生出深深的敬意。在广东海丰城外的五坡岭上,矗立着一座名为方饭亭的小石亭,南宋末年募集义军抗击元兵南侵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这里遇袭被俘。敌人长达数年的威逼利诱都不能让他改变心志,他慷慨赴死,用生命践行了他在《正气歌》中讴歌的信念。在浙江舟山群岛上的定海城内,沿着一座公园的石阶逶迤而上,山顶处是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当年抗击英军入侵的主战场。那些雕塑和墓碑,镌刻着数千名将士前仆后继血洒海疆的壮烈事迹,残破的红色花岗岩石柱,象征着一个民族最坚硬的骨骼,象征着一种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
⑨更为常见的,还是那些日常的濡染,春风化雨一样,将一种价值潜移默化地注入万千灵魂。在皖南歙县和黟县的明丽山水间,伫立着一幢幢徽派建筑风格的明清古民居。门口两侧及厅堂墙壁上的那些楹联,读来多么熟悉:“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仁爱三春暖,家和万事兴”……因为连接了最为日常和普遍的经验,便铺就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在闽西南大山环抱的龙岩永定,我走进一幢幢方形或圆形的客家土楼,上百户人家在此间聚族而居,互帮互助。正是来自骨肉血脉的维系,支撑起这一个汉族支系从中原故土走向东南沿海,再走向东南亚,走向整个世界。两千年间的五次大迁徙,漫长艰苦的跋涉,团结和坚韧是不竭的动力。
⑩鉴往而知来。回顾来路,是为了把握去向。历史意识的增强,同时培育了对于自我、对于个体与族群关系的认知,从而获得一种坚实的凭依。这样,当目光投向未来时,前方的道路也变得清晰坚实。
在山河间行走,有时眼前会幻化出前代旅行者的身影。
甘肃武威,古诗词中吟诵不绝的古凉州,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门户,唐玄奘西行取经时曾路过并停留,他在日记中记载了它的繁盛:“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东晋后秦时期的西域高僧、佛典翻译大家鸠摩罗什,曾在此被软禁十八年,借机学习并精通了汉语,为日后在长安大规模翻译佛经奠定了基础。身处困厄而精进不息,玄奘一定受到过这位前辈精神的感召。
山遥水远,前路漫漫,风霜侵袭,命途叵测。他们行囊简单,目光坚毅。他们表达了诗意和思想,贡献了才情和见识,深度参与了民族文化的构建。物换星移,他们也走入了历史,形骸化为尘,化为烟,精神化为天穹之上的璀璨星光,被一代代后人仰望。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行走日照时,提及莒县的莒国历史与刘勰校经,意在展现当地作为“文化旧邦”的丰厚底蕴。
B. 苏轼在五莲县留下手迹并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其词作的干云豪气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符号。
C. 作者认为,文天祥被俘地与鸦片战争遗址之所以令人肃然起敬,是因为它们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气节。
D. 徽派古民居的楹联与客家土楼的聚族而居,均通过日常场景展现了地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处提及古代诗文,体现出遗迹和历史文化的有机关联,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B. 作者将历史遗迹比作“存储金曲的碟片”,生动表现了山河遗迹在唤醒历史记忆时的媒介作用。
C. 文章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既有内容厚度,又有思想深度,兼具情感的温度。
D. 全文以游踪为线索,记录作者所见所闻,充满对历史、文化和生命的思考,富有哲理意味。
8. 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最后一句)。
9. 作者在结尾说“他们精神化为天穹之上的璀璨星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秦始皇帝时,赵高有罪,蒙毅案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琊,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而上崩。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始皇制天下轻重之势,使内外相形以禁奸备乱者,可谓密矣。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始皇之遣毅,毅见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然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①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
文本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②《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二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注】①参夷:指古代诛灭三族的酷刑。②燔:焚烧。
10. 文本一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商鞅A变法B以诛死为轻典C以参夷D为常法E人臣F狼顾胁息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毅案之,当死”的“当”与《陈情表》中的“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的“当”词义不同。
B. “始皇制天下轻重之势”的“制”,意为控制、掌握,与《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词义相同。
C. “秦之乱天下之法”的“之”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的“之”用法不同。
D. “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的“一”,意为全、都,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的“一”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认为秦始皇派遣蒙毅去祈祷山川,致使身边缺乏可靠谋臣,给了赵高和李斯可乘之机,这一决策存在失误。
B. 苏轼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源可追溯至商鞅变法,严苛的法令使臣子人人自危,这种不良影响延续到了秦始皇时期。
C. 姚鼐反对苏轼“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的观点,他认为李斯完全摒弃师学,迎合君王推行严刑峻法,并非在践行所学。
D. 姚鼐认为李斯是一个善于趋奉现实的人,他只是被动地执行了秦始皇的命令,本身并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
(2)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
14. 两则材料对李斯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①
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①此诗为南宋诗论家严羽与同乡好友上官伟长同登芜城晚眺时所作。芜城:即广陵(故治在今江苏扬州东北)。南宋时,其地十年之内,两遭兵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芜古堞暮萧条”通过描写荒芜的原野、古老的城墙上暮色苍茫的景象,渲染出凄凉的氛围。
B. “清江木落长疑雨”以视觉写听觉,将落叶飘落的动态画面幻化成淅沥的雨声,生动表现出环境的寂静与萧瑟。
C. 尾联“江南江北路迢迢”以空间的广阔无垠,既呼应前文“凭高”的视角,又暗含对远方家乡和时局动荡的深沉忧虑。
D. 全诗借景抒情,将个人情思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感染力。
16. 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二句以景传情,有含蓄不尽之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习了《蜀道难》,郝同学计划暑假约上几个好友一起到甘肃徽县境内游览由秦入蜀的古道,实地体验“_______,_______”山路的盘曲。
(2)《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3)古人常借动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陈情表》中用“_______”来表达了自己的忠诚与惶恐,《项脊轩志》中则用“_______”来表达了自己的欣喜。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美妙秋景和浪漫情怀流传千年,也让“蒹葭”一词为人熟知。“蒹葭”具体是什么植物呢?其实,“蒹葭”并非一种植物,而是两种。“蒹”是我们通常说的荻,“葭”指的是芦苇。二者均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沼泽等潮湿环境。
尽管在生长环境和形态上相似,容易混淆,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荻有根状茎,茎是实心的,株高通常有0.5至2米;芦苇也有粗壮的根状茎,茎是空心的,株高可达3至4米。清代学者吴其溶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强脆而心实者为荻,柔纤而中虚者为苇。”另外,二者的叶与花也有明显差异。荻的叶子近乎线状披针形,边缘比较锋利,花序舒展,对生于各个分支上,花穗呈黄白色,远远望去像羽毛;芦苇的叶呈带状,较宽,花序在各个分支顶端呈分叉状,花穗颜色与麻色接近,远远望去,宛如顶上插了一根狼牙棒。
①荻和芦苇分布广泛,勤劳智慧的古人很早就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它们了。②根据记载显示,在我国西北地区,古时戌边的将士常将荻破碎后和泥,用来夯筑城墙及护堤,以增加建筑强度。③人们会采摘初春的芦苇嫩芽作为时令蔬菜食用,新鲜的芦苇叶子是包粽子的好材料。④芦苇茎叶还能用来编制苇帘、苇席。⑤由于荻与芦苇富含纤维,都是造纸的上好材料。
在生态系统中,“蒹葭”也有重要作用。作为湿地生态中的重要生物群落,荻和芦苇有着很好的净化水质作用。它们的根状茎形成的强大地下网络系统,可起到固土保水作用。地上的茎叶不仅为其它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在枯萎后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材料二: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①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注】①苇眉子,也叫“席篾儿”,把苇茎劈成又长又窄的细篾儿,供编席用。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蒹葭”的结构与“琵琶”相同。 B. “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荻”是葭。
C. “戌边”书写错误,应为“戍边”。 D. “和泥”“附和”中的“和”读音相同。
19. 材料一第三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以下选项中“正好”与材料二中画横线词语“正好”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必修上《读书:目的和前提》)
B.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歧韵,倒来得正好。(必修上《故都的秋》)
C.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选必下册《边城》)
D.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必修下册《祝福》)
21. 为方便游客游览、学习,某湿地公园计划为园内的一些动植物设置简介标牌。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为芦苇标牌写一段说明文字,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90字。
22. 两则材料都写到了用苇茎编席,但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不同,试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借“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暗喻人生际遇受环境的制约,而道教典籍《悟真篇》提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则彰显了突破宿命的主观意志。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环境制约与自我掌控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引用论证:引用《史记·货殖列传》《光绪滁州志》等文献,证明历史上长江、淮河潮汐范围,增强论证权威性。
②对比论证:将唐代长江入海口位置与现代对比,突出古代潮汐上溯更远,强化“海潮可达滁州”的合理性。
③举例论证:以晋朝海潮至九江、唐代舒州(今安庆)有“春潮”例,通过具体地域案例支撑论点。
5. ①研究目的:通过地名了解作者的人生轨迹,知人论世;分析地名中隐含的历史、地理等文化要素,把握作者的深层感情。
②研究方法:融合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准确把握地名蕴含的意义;考证相关资料,彼此参照,形成共识。
【答案】6. B 7. D
8. ①用“存储了过往岁月金曲的碟片”喻指历史遗存,用把碟片放在唱盘上播放喻指后人投入关注和情感,唤醒和激活历史记忆。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后人观察历史遗迹并产生心灵共鸣的美好感受,表达出作者对蕴含丰厚内涵的行走山河的热爱。
9. ①精神的永恒性:历史人物(如玄奘、鸠摩罗什)的才情与志节超越时空,如同星光般不朽,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神坐标。
②现实的指引性:星光象征照亮未来的力量,古人在困境中(如文天祥抗元、辛弃疾忧国)展现的气节,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指引。
③文化的传承性:山河行走中对古人精神的追溯,本质是将历史星光转化为当代生命的养分,实现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
【答案】10. BCE
11. D 12. D
13. (1)等到他逃亡的时候却没有容身之处,这之后才知道严酷法令的弊端。
(2)然而即使李斯不说这些法令便利,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推行而且不会感到满足,为什么呢?
14. (1)相同点:都认为李斯对秦朝的混乱与灭亡有推动作用。
(2)不同点:①苏轼侧重批判李斯伙同赵高篡改遗诏,改变秦朝政治走向;②姚鼐侧重批判李斯迎合君主,放弃师学,推行严刑峻法。
【答案】15. B 16. ①颔联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②“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描绘了京口的寒烟在鸦群之外消散,历阳的秋色随雁阵延伸至遥远天际的景象。
③“寒烟”“秋色”等意象营造出凄清、苍茫的氛围,暗含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绪。
17.【答案】 ①. 青泥何盘盘 ②. 百步九折萦岩峦 ③. 矮纸斜行闲作草 ④. 晴窗细乳戏分茶 ⑤.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⑥. 小鸟时来啄食
【答案】18. C 19. ②句,记载显示,在我国西北地区。
⑤句,荻与芦苇由于富含纤维,都是造纸的上好材料
20. B 21. 芦苇,亦称“葭”,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水边、沼泽地带。有根状茎,茎中空,高3-4米,叶呈带状,花序呈分叉状,花穗近麻色。有重要的食用、实用价值和生态保护作用。
22. ①材料一中“芦苇茎叶还能用来编制苇帘、苇席”运用说明的方式,用平实简明的语言扼要地介绍了芦苇的实用价值。
②材料二运用描写的方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水生嫂编席的场景,交代人物活动环境,营造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温婉的形象。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