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7张PPT)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中外历史纲要》一、什么是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二、为何学史三、初高中历史衔接四、如何学史壹什么是历史从繁华包容的长安,到莺歌燕舞的江南,再到大漠孤烟的塞北,《长安三万里》通过家喻户晓的大诗人高适、李白等大唐群星的传奇故事,为观众展现出大唐的雄浑气魄,李白等历史名人的豪情壮志,以及唐诗传承千年的经典魅力,在大银幕带领观众感受盛世大唐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美。电影中的传奇故事是历史吗?请同学们思考,神话是历史吗?神话虽然不是历史,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而且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古老历史往往都离不开神话。——葛剑雄《历史是什么》小说是历史吗?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趋势。它依据历史事实,但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它可以作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但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应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它的写作不仅应有历史资料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可以为后人提供某种借鉴,为现实生活服务。讨论:从成长经历中(读过的书、看过的剧、听过的故事、经历过的事等)思考“历史”是什么?现在历史未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第一篇 什么是历史?“历史”一是指“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往事”,二是指“对这种往事所作的记录、陈述和对这种往事真相的追究”。——王学典《史学引论》“发生过的”—— 实在的历史“写出来的”—— 描述的历史广义地说,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狭义地讲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第一篇 什么是历史?口述史料(一手或二手史料):口头讲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神话传说、俗谚、回忆录等实物史料(一手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等文献史料(一手或二手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史书、书籍、报刊等历史的重要载体:史料如何区分原始史料(一手)与非原始史料(二手)?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不由当事人刻意留下;二手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一般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见然而,一手史料就一定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情况吗?第一篇 什么是历史?历史作为过去的事具有客观性,作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又具有主观性。人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只能无限接近历史真相,却永远不能达到历史真相。历史≠历史学科一切已过去的事实有选择性的研究对象第一篇 什么是历史?我们亲身见证过的的历史……巴以冲突升级贰为何学史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2018年6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学校的历史课必不可少,而且要学习正确的、全面的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2019年12月,习近平在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观摩中国历史公开课后强调历史是人生一切经验的总记录和总检讨——钱穆第二篇 为何学史?1.应试之需第二篇 为何学史?你了解什么是“3+1+2”高考模式吗?++卷面分各150分等级赋分A B C D E5个等级起点赋分:30分卷面分100分不分文理“3+1+2”模式1.应试之需高一教材在高考中的地位新高考3+1+2模式第二篇 为何学史?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2016.11.30,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过去。2.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以史化人。第二篇 为何学史?叁第二篇 为何学史?叁第二篇 为何学史?添加标题文本叁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的14年中伤亡3500万人以上。忘记了历史中的血泪荣耀,就会背叛肩上的责任使命。第二篇 为何学史?3.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2019年1月2日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叁第二篇 为何学史?如果你不读中国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如果你不读世界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落后。——资中筠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鉴古知今,明智之学。——清 龚自珍 《尊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培根《谈读书》第二篇 为何学史?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的功效作用,习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历史的本质、规律、经验等做了科学客观的界定和阐释。一、坚持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作出重大判断。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党和国家历史。四、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五、从党的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二、坚持辩证法,对各历史时期作出重大判断叁初、高中历史衔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承通 史高一年级学习(合格性考试)专 题 史高二年级学习(选择性考试)高中历史教材 ·“3+1+2”模式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大单元一: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概览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大单元二: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半殖半封社会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概览大单元三:中国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区别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学科地位 小科、合格性考试 “3+1+2”中的“1”学习内容 通史 通史+专题史能力要求 “识记”“理解”(记忆式历史) “认识”“探讨”(分析式历史)初中:是什么(时间、事件、人物等)高中:是什么(特点)、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评价)、横向纵向相互关联等。(课时少容量大、密度较大、节奏加快,高一内容在高考占比80%左右。谁先进入状态,谁就将抢得高中学业成功先机!)初中历史高中历史总体容量大知识点密集叙述过于浓缩知识更加结构化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四、如何学习高中历史?【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所涉及的主要历史内容和学习要求,便于在学习开始之时了解本单元的内容线索和应掌握的必备知识。【本课导入】置于每一课的课文标题之下。通过导图和导入语,以情境导入方式,生动、简洁地引出本课要讲述的内容。帮助理解本课内容,增加学习兴趣。【学习聚焦】每目设一个学习聚焦,置于每一目的标题旁,以精练的文字概括或提炼本目的基本内容。有利于自学和重点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提高综合概括能力。【思考点】 紧密结合正文提问,可即时回答, 以提高兴趣和关注力,并训练历史理解与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纵横】 (初中相关史事)从时间和空间等角度,扩展、补充正文内容,通过相关史事的讲述,揭示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史料阅读】 (初中材料研读) 配合课文,提供简要的文献材料,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提升证据意识和阅读、分析、解释史料的能力。【问题探究】(初中课后活动)结合每课正文内容设置一个思考题,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入掌握本课基本内容,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学习拓展】(初中知识拓展)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扩展历史思维。【图表】 指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各种插图和表格。各种文化遗址、文物、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图画、历史事件的照片、图画及示意图、历史地图、地名表和反映统计数字的柱状图,加强学习的直观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决定反作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历 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下的多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辩 证唯物主义主观与客观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共性与个性必然与偶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整体与局部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基本表达分期方式特定术语时间年份、纪年、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后等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形态、王朝断代等特定历史阶段:文艺复兴、一战等空间地理方位:西北、东南等区域划分:西欧、东亚等古今对照:唐长安—西安元大都—北京地理常识:关东、关中江南、漠北时空观念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史料实证实物(文物)史料口述史料文字(文献)史料影像史料孤证不立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历史解释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发明家”。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第三篇 初、高中历史衔接肆如何学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正确全面的历史认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掌握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第四篇 如何学史?2.落实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课外活动”五环节学习法(1)预习—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预习任务:①了解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②思考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不看答案试着自己作出回答③在预习中自己提出问题预(2)听讲—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主要任务:①有针对性的听,并在教材做好批注和笔记(不同颜色和样式)②与老师和同学一起积极探讨历史问题听第四篇 如何学史?(3)复习—细水长流主要任务:① 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梳理线索(思维导图、时间轴等方法)②温故知新固第四篇 如何学史?(4)作业—检验学习效果主要任务:①先复习再作业②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练(5)课外活动—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任务:①多阅读,并写下阅读笔记②听讲座,看纪录片③查阅资料和相关视频拓第四篇 如何学史?阅读通史类历史基础读物观看历史类经典纪录片查阅网络资料和相关视频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世界形势,都和历史息息相关。学会时刻思考为什么,并尝试去解决它中美关系端午吃粽子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习资源推荐钱 穆 《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黎东方 《黎东方讲史》王家范 《大学中国史》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阎步克 《波峰与波谷》邓小南 《祖宗之法》孟 森 《明史讲义》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顾 诚 《南明史》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胡 绳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李 硕 《翦商》杨 照 《史记的读法》李 零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李不白 《透过地理看历史》郭建龙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社科院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学习资源推荐《中国通史》《如果国宝会说话》《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学习资源推荐学会用历史的思维分析社会问题,探索背后的深层动因;学会用历史的态度理解岁月往事,与不同时代的人物共情;学会用历史的精神砥砺自我品格,培养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学会用历史的视角省察走过的路,把握眼下的路,走好未来的路。第四篇 如何学史?史学常识中国历史的分期:近现古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注:依据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划定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史学常识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朝代歌》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1840年封建社会战国确立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隋唐繁荣宋元时期政权并立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明清衰落秦汉发展形成—发展—鼎盛—衰落原始社会距今170万年前阶段划分 文明时期 历史地位第一阶段 先秦文明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第二阶段 秦汉文明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三阶段 魏晋南北朝 古代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第四阶段 隋唐文明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与繁荣第五阶段 宋元文明 古代中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第六阶段 明清文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纪年图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三个大分裂时期:①春秋战国时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③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四个统一时期:①秦汉时期(秦结束春秋战国五百多年分裂动荡)②西晋时期(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短期统一)③隋唐时期(隋结束南北朝分裂战乱)④元明清时期(元结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中国古代的重要“盛世”1、两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2、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金朝:大定之治。4、清朝:康乾盛世。古今地名对照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镐京、长安(西安)洛邑(洛阳);奉天(沈阳);直沽(天津)。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尊号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较早朝代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时期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1、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也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义。2、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3、年号:人们习惯上对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4、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你应该知道的历史常识?历史常识——常见纪年方法12341234时空概念——“中原”中原一词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土”、“华夏”和“神州”,中原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河南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最主要决定性作用。其实中原指河南也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而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简称【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荀子·劝学》对诸位的期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让我们携手努力,完成高中学业,快乐地进行历史学习!历史课堂纪律课前准备:教材、笔记本、黑笔、红笔课堂要求:1.打铃前准备好课本和导学提纲2.上课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3.积极配合老师的安排,维持课堂纪律4.不迟到不早退、不睡觉不吃喝东西、不看课外书、不玩手机、不随意讲话打闹、不写其他科目作业5.老师宣布下课后才能离开座位离开教室作业要求:1.认真做好每节课课堂笔记(正确性、条理性);2.作业必须按照格式书写;按时完成作业、练习册3.课代表按照要求时间及时将作业收齐上交https://b23.tv/5cULy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