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标要求: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理解其对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事实。
2.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知道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家国情怀:学习张骞、班超等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体会“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导入新课
这是一幅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壁画。壁画中的女子,身穿丝绸衣服。那时候,丝绸来自中国,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目 录
01
张骞通西域
02
丝绸之路
03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感悟人生
一、张骞通西域




西域的含义
历史上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即今新疆地区;广义上的西域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等广大地区。
玉门关
阳关
1.西域
这幅图是汉朝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敦煌西北约90千米的戈壁滩。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汉朝的丝绸之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背景
材料1: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后汉书》
材料2: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3:汉文帝后元初年,昆莫(乌孙王太子)与匈奴连兵,攻打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大月氏战败,其王被杀,部众远徙大夏。乌孙遂留居伊犁河流域,后成为西域最强国。老上单于以大月氏王之头骨做了饮器——陈显泗主编.《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
材料4: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 ——《汉书·张骞传》
材料5: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辽远不遂(征服),使得复喘息,休养士马,负绐(欺负)西域。西域迫近胡寇,沮心内解,必为巨患。”—— 《盐铁论·击之》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汉武帝为什么派张骞出使西域?
①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②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③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目的)。
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3.过程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全画以汉武帝送别张骞为主体,汉武帝骑马相送,身后大臣相随,侍者张盖。马前跪者为张骞,持笏作拜别状,身后侍者持旌节,牵马跟随。
公元前138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带着浩浩荡荡的百人使团从长安出发了。




张骞(前164~前114),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著名外交家、旅行家和探险家。汉武帝在位时,张任郎将侍从,他广交连横,三击匈奴,多次探险西南,开拓云贵川藏。汉武帝因军功封他为博望侯。他不怕艰难险阻,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交往大门,被誉为“东方的哥伦布”。
前138年,率领100余人,从长安出发
被扣10余年,威逼利诱却未曾放弃
继续西行
历尽艰险
西迁已久
安居乐业,无心夹击
再次被扣押
前126年,仅张骞和一随者回到长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线路图(公元前138年)
结果:未实现联合大月氏打匈奴的预定目的
意义:了解西域情况,加强西域各国相互了解
材料7:张骞给汉武帝的汇报中说: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不屈不挠,勇于探索,不畏艰难, 牢记使命,不失汉节。
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前119 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率领一个300 多人的使团,带着丰厚的礼物出使西域。
这时汉朝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此次西行比较顺利。
因王位继承问题而陷入混乱,乌孙国无意东归与汉朝共同对抗匈奴。
前115年,张骞回国时,乌孙国派遣数十名使者一起来到长安。
材料8:(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 、于窴、扜鰛及诸旁国。——《史记·大宛列传》
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间相互了解往来,密切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作用
4.意义
材料9:“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思考: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古代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称为“凿空”。
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有了第一次官方的友好往来,所以称之为“凿空”。
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材料10: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取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11: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馀,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12: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材料13: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汉朝与西域各国使节来往不断,交往日渐增多
材料14: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果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15: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珣,善市贾,争分铢……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16:“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胡葱、苜蓿、胡荽、黄蓝,可作燕支也。”——西晋·张华《博物志》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
胡 葱
胡萝卜
胡 瓜
胡麻
胡 椒
胡 荽
胡 蒜
胡 榴
西域农产品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族人的饮食;大规模商业贸易开始
感悟人生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
在这条交通路线进行的贸易物品中,丝绸是中国输出的货物中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因此,李希霍芬将这条发端于中国的陆上交通线称之为“丝绸之路”。
材料12: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在汉朝,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军饷。从某种意义上讲,丝绸是一种最值得信赖的货币。——彼得 弗兰科潘《丝绸之路》
俄罗斯出土丝绸衣
2.海上丝绸之路
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
孟加拉湾
锡兰
东南沿海
马六甲海峡
马来半岛
向北:山东半岛→黄海→朝鲜、日本
向南: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材料18:由于丝绸之路跨度如此之广,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为其沿途安全提供保障,它就无法长期存在。汉王朝以其强大的国力,当之无愧的成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开拓者和保护者,并为这条道路的畅通与繁荣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纪录片《中国通史》
3.东西交流
想一想:汉朝沿丝绸之路西传之物有哪些?传入中原的物品有哪些?
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4.评价
西汉鎏金铜马
东汉锦袜
铜马四腿直立,体态矫健,以大宛产的汗血马为参照精制而成。
西域与中原的密切往来
锦袜出土于新疆,用绛、白、宝蓝、浅驼、浅橙五种颜色的丝线织成,上面有隶书“延 年益寿大宜子孙”字样的吉祥语。
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兴盛
丝绸之路,使中国与外部更广阔的世界相遇,将相对隔绝的中国、印度、波斯、罗马等文明联通起来。各大文明在经济和文化上互通有无、交流互鉴、友好互利,共同促进了各自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西
文化交融
经济商贸
科技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互惠之路,是一条物种互通之路,此外,它还具有怎样的功能?
材料23: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各种宗教文化传播到中国提供了条件。自从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袄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各种域外宗教涌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思想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李明伟《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
材料24:乐舞杂技、服饰……也随丝路东传。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在汉代达到一个高潮,形成了汉代突出的历史乐舞特色,即“百戏”“俗乐”。——于民《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25:自宛以西至安息国……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
——《汉书·西域传》
材料26: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贰师(李广利部)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罢而引归。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材料27:早在隋唐以前,河陇地区就已经形成了民族杂居的局面。唐朝时,粟特人、吐蕃人、回鹘人和归降的诸族人陆续迁入河陇地区,众多的民族杂居于同一地区,诸种文化、经济得以相互交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诸族人民逐渐融合,共同发展。——何成刚等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
丝绸之路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乐舞融汇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科技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民族交融之路。
感悟人生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西域都护府
设置
职责
管辖范围
意义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
颁行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今新疆轮台
2.东汉管理西域
西汉末期国力下降,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时期,班超、甘英等人再次出使西域,重建与西域的联系。
73年,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
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失败),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班超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123年,东汉政府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




班超年少时,曾为官府抄写文书以维持生计。但他总想在战场上报效国家。有一天,他抄写文书时,慨然扔下手中的笔,感叹地说:“大丈夫没有其他的志略,也应当效法张骞等人在边疆立功,怎能一辈子和笔砚打交道呢 ”他毅然参了军。这就是“投笔从戎”的故事。
班超带领了三十六名壮士组成了一个骁勇善战的汉朝使团,出使西域鄯善国。最初,鄯善王对班超他们态度热情,后来待答不理的。原来三百多人的匈奴使团来到鄯善,住在三十里外的一个地方。
班超立刻召集他的三十六名壮士,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就趁今夜月黑风高的时机,发起进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班超率领三十六人,连夜直奔匈奴使团的驻地,班超奋勇当先,壮士们一起砍杀,全歼匈奴使者。鄯善国王看到了东汉的国威士气,只好归顺了汉朝。班超带领三十六名壮士继续出使西域各国,驱逐了匈奴派驻的监护官员,从此,西域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畅通了。
投笔从戎
不入虎穴,
不得虎子。
3.评价
汉朝持续多年坚持有效管理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表明自汉朝开始新疆地区就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历史意义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启示:




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秦汉时期,中国已有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最早发现了南海的岛屿礁滩,并子以命名。
南海诸岛
新疆
西汉形势图
南海
新疆、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一条普惠之路,路路相通,美美与共,建设期间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开放之路
和平之路
繁荣之路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背景:
物品交换:
西域都护:
对西域的管理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路线一:山东出发到达朝鲜、日本;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南亚、西亚→欧洲
路线:
路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班超经营西域:
手工业品、动植物、技术等交流
西域各国经常被匈奴奴役,匈奴经常侵犯西汉边境
目的: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过程:
第一次:让西汉了解了西域
第二次:密切了与西域的联系
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交流与联系
作用: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路线二:从东南沿海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