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过秦论》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 过秦论》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起步艰难的王国,它的祖先靠着给国君驯养禽兽和驾车驱驰才获得了封地;
这个王国经历了艰难的崛起,它靠着推行法治的“霸道”变法才改变了被同列诸侯卑视的落后面貌;
崛起后的这个强国经历了血腥的征服之路,它先后与十多个诸侯国交战,消灭敌军上百万;
550年,29位国君,这个王国终于在一位前所未有的强悍君主带领下,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
一个影响深远的统一王朝
1.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2.统一文字,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3.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 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4.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便利国内交流;
5.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便利国内交通;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
7.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9.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15年(前221——前207)
过秦论
贾谊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用事实做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
写法
一个名垂千古的失意者
贾谊: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少年得志 屡遭打击
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认为自己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把他与屈原并称,成为古代怀才不遇的人的代名词。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解题:
“过”,名词用作动词;
(过失、过错)(指出…过失、过错)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 “论”,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时代背景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乱到楚汉相争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大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战国 4500万 秦 4000万 西汉初年 1500万 ),经济凋敝。文帝时期,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粟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针对这种社会现实,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贾谊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下此文。希望借秦朝覆亡的历史来警戒当朝统治者。
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一般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 →解决问题(怎么办)
本文是从开始就论秦朝统治的失误和亡国原因吗?
课文的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一>①——④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
兴①(前361—前338)孝公:崛起
②(前337—前247)惠文、武、昭襄:发展
③(前246—前210)始皇:统一全国
亡④(前209—前207)陈涉起义、秦朝灭亡
<二>⑤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课文内容分析
1.秦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九国之师战胜不了秦国?
2.第3段叙写了秦始皇哪些“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请用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守”的措施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写秦朝初期盛极一时的用意何在?
秦国占有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军事上的主动进攻
九国之师内部不够团结。
每个国家其实都希望武力统一全国;分裂的国家不符合历史发展和人民的需要。
1.秦发展壮大的原因?为什么九国之师战胜不了秦国?
2.第3段叙写了秦始皇哪些“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请用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守”的措施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写秦朝初期盛极一时的用意何在?
攻:消灭各国诸侯,扩大版图,
建立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守: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
暴政
写秦始皇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
反衬下段秦朝灭亡的迅速
一个不得民心的暴政王朝
法家治国,法令严酷,杀人如麻;
愚民政策,文化专制,禁锢思想发展;(焚书坑儒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实际效果。)
弱民政策,让人民无力反抗,阻碍了生产;
连年大兴战争,北抵匈奴,南击闽越;
连年大兴工程,滥用民力,动辄征夫百万,破坏生产:万里长城、驰道、泰山封禅、阿房宫、始皇陵。
总而言之,秦王朝没有“亲民”,而是“防民”。
写法探究
1.本文意在指出秦的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2.第一段中“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有吞并天下之心”?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3.最后两段怎样突出陈涉势力微小的?写到陈涉起义,却极言陈涉之微,这对证明论点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文章中是怎样证明其论点的?
1.本文意在指出秦的过失,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①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运用先扬后抑手法,以衬托、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
②劝戒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
③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
2.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有吞并天下之心”?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内容: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野心 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 人的气势。
结构: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功业张本。
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排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为后文突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服务。
3.最后两段怎样突出陈涉势力微小?极言陈涉之微,对证明论点有何作用?
对比:与普通人、名人,与九国之师
作用:说明秦的疆域广与实力雄厚不是战胜对手的 最本质原因, 经过对比突出“仁义不施”而导致“攻守之 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文章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原因:不施仁义
证明方法:举事实、作比较
举事实: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对史实做高度概括: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把山东诸侯多次合纵抗秦,失败而献地
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
作比较: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
陈涉与“九国”的比较
总结全文
1、秦创业——雄心勃勃
2、秦日盛——所向披靡
3、秦统一——势如破竹
4、秦灭亡——一败涂地
5、秦教训:
仁义不施攻守势异
(叙事)
(议论)
小结特点: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证明论点
本篇精采处在于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2、秦与六国的对比;
3、秦与陈涉的对比;
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思考
古人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秦朝的覆亡,你认为有哪些教训应该汲取?
秦的过失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巩固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小组为单位,讨论导学案中的基础练习
提出并解决疑难
作业:
1、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背诵3——5段
2、仿照本文结构,以 “过 论”为题写一篇600字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