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濮阳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A.标记重捕法调查杜鹃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可导致数据比实际偏大,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宜用样方法调查B.用样方法调查群落的丰富度时,以所有样方内物种数的平均值作为估算值C.监测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时,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适宜于取样器取样法采集2.下图是森林中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第5年到第10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第20年到第25年间,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C.前20年,该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15年D.第10年、20年、25年、35年种群数量相等3.Bt基因转入棉花后,可让棉花分泌毒性物质抵抗棉铃虫的侵扰。然而研究发现,随着转Bt基因棉花的普及与播种面积的扩大,棉蚜等刺吸性害虫如今已取代棉铃虫而上升为主要害虫。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棉田中棉蚜的百叶虫量(每百片叶子上棉蚜的数量)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B.抗虫棉田中棉蚜种群数量的K值大约是1800头C.棉蚜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种内竞争加剧D.抗虫棉分泌的毒性物质对棉蚜无效,所以棉蚜偏好抗虫棉4.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将群落分为不同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中的一些爬行类动物以产生尿素的方式提高体内渗透压来适应缺水的环境B.热带雨林中的阴生植物茎细长、细胞壁薄、机械组织发达、叶绿体大颜色深C.由于一些鸟类的迁移和动物的冬眠等活动引起的群落外貌的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D.落叶阔叶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且藤本植物交错攀缘,甚至直达树冠5.我国古文、古诗词中记载了很多的生物学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利用根瘤菌和绿豆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肥田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数罟(细密的渔网)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凡耕之本,务粪泽”:施粪肥,农作物吸收水分和有机物,有利于农作物生长6.下图是某地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图,其中a、b、c分别代表高山、森林、海洋。据此判断,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图中b地区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图中a地区植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图中c地区藻类植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对环境中O2的利用D.图中影响植物分布的关键因素:a、b、c区域都是光照强度7.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某人工养殖的鱼塘,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并进行了评析,图中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输入该鱼塘的总能量的值为a+g+h+jB.e对应的能量为植食性鱼类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C.i和k对应的能量均属于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j)÷(b-h)×100%8.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9.中国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某地区一定时间内CO2排放量和CO2吸收量相等)。湿地属于水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对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甲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碳在甲、乙、丙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C.在该生态系统中,B和C属于次级消费者D.甲固定的CO2总量等于乙和丙释放的CO2总量,即可实现碳中和10.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11.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表: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甲 乙 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20 37 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无论有无捕食者蝌蚪的种间竞争都不可能导致乙消失C.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使乙可获得的资源越多1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B.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C.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D.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14.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至关重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营造无氧环境,以利于发酵B.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左右打开瓶盖一次,放出CO2C.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35℃,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18~30℃D.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以利于醋酸菌的代谢15.大肠杆菌是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其代谢产物能与伊红—亚甲蓝染料反应,使菌落呈深紫色。检测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时,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流程如图所示。EMB 培养基为伊红—亚甲蓝培养基。下列对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EMB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只有大肠杆菌能在其上正常生长B.将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紧贴在 EMB 培养基上属于接种操作C.与细菌相比,对水样中的真菌进行计数时,所用滤膜微孔的直径更大D.根据培养基上深紫色菌落数目,可计算一定体积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16.下列关于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有( )①青霉素可以杀菌,故生产青霉素的过程不需要经过严格的灭菌②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的单细胞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可制成微生物饲料③发酵工程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或半固体发酵为主④可将乙肝病毒的抗体基因转入酵母菌,再通过发酵工程获得乙肝疫苗⑤利用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防治水稻纹枯病,属于生物防治⑥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根瘤菌肥作为微生物农药可以促进豆科植物生长A.3项 B.4项 C.5项 D.6项二、解答题17.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答出2点区别即可)。(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区分不同群落的最重要特征是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18.筼筜湖穿城而过,让厦门市享有“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美名。三十年前筼筜湖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创新“源头控制、中间减排、末端治理”的理念,终于“换得清如许”。回答下列问题:(1)筼筜湖中同一水域不同高度分布着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2)梭子蟹是筼筜湖湿地生态公园中常见的甲壳类生物,“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梭子蟹→白鹭”是筼筜湖中常见的食物链,能量流经梭子蟹的过程如图所示[单位:J/(cm2·a)]。图中还缺少的一种能量是 (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 若白鹭等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5J/(cm2·a),则此营养级与梭子蟹所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但是该传递效率不能准确代表该生态系统中第三、四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理由是 。(3)距离筼筜湖几十公里远的农田使用不当的农药,可能使远离施药地区的筼筜湖中的白鹭体内出现农药积累,这说明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该农药的积累越多,这种现象称作 。19.大米、河蟹是辽宁盘锦农业的重要支撑产业。今年,盘锦稻田养蟹面积达到93万亩,带动从业人员22.6万人。盘锦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稻蟹综合种养基地和全国最大河蟹种苗生产基地。如图表示某稻蟹共生系统内的部分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河蟹与稻田昆虫的种间关系是 。利用河蟹防治水稻害虫,河蟹对害虫而言属于 (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做法的实践意义 。(2)有的农户想进一步提高收益,尝试在稻蟹共作田中增加养殖了青鱼,结果并不理想,农业专家通过调查发现河蟹与青鱼的生态位在 (答出2点)等方面相近,导致它们之间竞争过于激烈,致使经济效益降低。(3)该生态系统中,稻田微生物的作用是 。实践对比发现,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明显提高。请从种间关系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4)为研究长期稻蟹共作对稻田杂草的影响,技术人员分别对设置单种水稻和稻蟹共作2、4、6、8年试验田进行调查。随机选取样方,调查相关指标如下表:种植方式 单种水稻 稻蟹共作2年 稻蟹共作4年 稻蟹共作6年 稻蟹共作8年杂草物种丰富度指数 35 27 22 25 32杂草总密度(株/m3) 58 40 25 36 53根据调查结果,请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提出一项稻蟹共作中的注意事项: 。20.土壤中大部分的磷难以被植物利用(无效磷),为筛选出能够将无效磷转化为植物易利用的磷(速效磷)的微生物,科研人员进行了如图1的实验,并分离出了两种解磷菌(B3-5-6、M-3-01)分别接种于含有相同磷矿粉的培养液中,测定培养液中速效磷含量变化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物理性质划分,培养基①为 培养基,图1中接种方法是 ,涂布器需要进行 灭菌,以保证实验过程中不会被污染;若用该接种方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一般结果会比实际的活菌数 (填“多”或“少”)。(2)为筛选出解磷菌,应若以 作为培养基①中唯一的营养物质,原因是 ;培养基②的作用是 。(3)筛选结果如图,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 个。 (4)若想要在短时间内将土壤中的无效磷转化为有效磷,最好选用图2中解磷菌 对土壤进行处理。三、解答题组21.(一)吉安啤酒厂生产的燕京啤酒色泽纯正、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啤酒是以大麦为主要原料经酵母菌发酵制成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用于生产啤酒的酵母菌属于 (填代谢类型)菌,在 条件下能够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2)在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一般为大麦,让大麦发芽的目的是 ,对大麦进行烘焙的目的是 。(3)啤酒的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繁殖、酒精的生成发生在 阶段。(填“主发酵”或“后发酵”)(4)啤酒发酵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好pH、溶解氧等发酵条件,当pH发生偏离时可采取的调节措施有 (答出一点即可);不同品牌的啤酒生产工艺、所选材料基本一致,但啤酒的风味却有差别,其原因可能是 (答出一点即可)。(二)约9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利用微生物将谷物,水果等发酵为含酒精的饮料。现在人们又利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生产啤酒、味精乃至胰岛素等药物,可以说微生物发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酵不仅仅丰富了我们的餐桌,在医药工业、农牧业以及其他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5)在制作果酒时,有时候酒会变酸,其反应简式为 。(6)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杂菌情况不明和发酵过程的控制缺乏标准等,往往造成发酵食品的品质不一,工业上大规模生产时,通常会先通过 技术获得单一菌种,再将它们接种到物料中进行发酵。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 。参考答案1.B2.B3.C4.C5.D6.A7.C8.D9.D10.C11.B12.D13.C14.D15.A16.C17.(1)时间短,速度较快(2)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物种组成(3) 不能确定 由于30-50年丙的相对多度在增加,故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的变化,相应的,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在减小,可能只是丙个体数目增加的更快,占比更多,优势取代(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18.(1)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2) 该营养级(梭子蟹所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17.2% 筼筜湖湿地生态生态系统中,梭子蟹和白鹭类并不能代表第三、四营养级,各营养级还包括其他动物(3)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生物富集19.(1) 捕食、种间竞争 密度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3)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河蟹入稻田使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增加了水稻产量;物质循环角度:残体、残饵和粪便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4)同一农田不宜长期稻蟹共作,应探索更多其他的种养方案,可以轮换种养方式20.(1) 固体 稀释涂布平板法 灼烧 少(2) 无效磷 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利用无效磷的微生物能生存 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3)1.7×109(4)M-3-0121.(1) 异养兼性厌氧 无氧(2) 释放淀粉酶 加热杀死种子胚,但不使淀粉酶失活(3)主发酵(4) 加缓冲液、加酸或者碱、补加营养物质 所选择的酵母菌品种不同、发酵的时间不同、发酵的温度不同(5)C2H5OH+O2CH3COOH+H2O(6) 微生物培养 纯培养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