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生活中的透镜分层作业练习题基础作业考点01 照相机1.校园内外安装了许多监控探头,监控探头中的镜头相当于(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三棱镜2.下列对照相机成像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3.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B.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C.“刷脸”时,摄像头成像特点与平面镜相同D.“刷脸”时,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像4.近年来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A.减小物距 B.使像变大C.增大取景范围 D.缩短景物到镜头的距离5.中央电视台自主研发了一款特种摄像设备——“猎豹”,专门用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赛事的转播工作。这种设备的镜头相当于 透镜,所形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考点02 投影仪6.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屏上,形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 B.正立、放大的 C.倒立、等大的 D.倒立、放大的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A.放大镜 B.照相机C.投影仪 D.汽车的后视镜8.放映幻灯时,要想使银幕上出现大的“F”字母,幻灯片正确的放法应该是( )A. B. C. D.9.放在投影仪上的图片在屏幕上成一个 立的、 的、 像(填“放大”或“缩小”、“虚”或“实”)。10.如图,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镜头折射后形成一个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的 (“虚”或“实”)像。为使我们能在前方屏幕上看到像,在镜头的上方安装了一个平面镜,它的作用是 。为了在幕布上看到一个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 (“正着”或“倒着”)插入。考点03 放大镜11.小军同学上生物课时,用一透镜观察标本,如图所示,他用的是(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玻璃砖 D.平面镜12.下列哪些量不能被放大镜所放大( )A.线段长度 B.圆面积C.角度大小 D.报纸上字的大小13.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使看到的字更大、更清晰,应使(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14.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 ,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 像(填“实”或“虚”)。15.某些手表上有一个圆滑的透明凸起,通过它看日期会觉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这个圆滑的凸起相当于一个 ,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考点04 实像和虚像16.如图所示的现象中,所成的像是实像的是( )A. 水中断笔 B.水中倒影C.宇航员透过水滴成像 D.露珠下的叶脉17.我们学习了很多光学成像的实例,如: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像(小孔成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汽车观后镜中的像;④电影银幕上放大的像;⑤穿衣镜中自己的像;⑥监控器中看到的景象。这些成像实例中所成的像是实像的是( )A.①、③ B.②、③、④C.①、④、⑥ D.②、③、⑤18.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①潭清疑水浅;②林荫下的圆形光斑;③杯弓蛇影;④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鱼.其中能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的是 ;所成的像是虚像的有: (均选填序号).提升作业一、单选题19.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虚像是人的幻觉,一定没有光线进入人眼B.无论实像还是虚像一定是实际光线或延长线会聚而成的C.夏天树荫下地面上的圆形亮斑是树叶的实像D.“小孔成像”成的是虚像,像一定是缩小的20.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A.虚像可以用光屏承接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21.下面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虚像和实像都能通过眼睛观察到,但虚像不能成在屏上而实像能成在光屏上B.虚像一定是人的幻觉,实际上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C.只有实像才能用照相机拍摄,而虚像照相机拍摄不下来D.实像才能用眼睛观察到,虚像不能用眼睛观察到22.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投影仪成的像一定是正立的B.投影仪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虚像C.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应使凸透镜靠近投影片D.若不小心手接触到了透镜一部分,幕布上就有手指的像23.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D.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24.如图,某同学用照相机拍摄一棵树木的全景,但从取景框中只能看到树的一部分,他要拍摄到这棵树的全景,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A.照相机远离树木,镜头后缩 B.照相机靠近树木,镜头后缩C.把三角架调高些,镜头前伸 D.把三角架调低些,镜头前伸25.现在人们基本离不开智能手机了,为了看电影时有更好的观看效果,市场上推出了屏幕放大器,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大器看成是放大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眼直接通过放大器看到的是正立的虚像B.这种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是光的折射C.为了防止眼睛疲劳,这种放大器的材质对各种光的透射程度会不同D.它的工作原理和投影仪一样26.如图所示是小孟同学正在用无人机航拍家乡的美景,关于无人机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要拍地面全景, 控制无人机上升, 所成的像变小D.要拍某区域近景, 控制无人机上升, 所成的像变大27.如图是学校门禁的刷脸机,师生通过“刷脸”进出校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B.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C.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D.“刷脸”时,摄像头成的是倒立的虚像28.下列关于凸透镜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照相时,底片上成的是物体的正立、缩小的实像B.放电影时,屏幕上所成的是物体的正立、放大的虚像C.使用投影仪时,通过凸透镜所成的是物体的倒立、放大的实像D.透过放大镜看到的是物体的正立、放大的实像29.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B.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C.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30.如图所示,是小涵同学暑假和家人去拉萨旅游时,拍摄的布达拉宫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镜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B.宫殿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C.要想使宫殿的像小一些,小明应离宫殿近一些,再拍摄D.此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31.周末,“城市之眼”游人如织,小张拿出手机留影纪念,在黑屏状态下通过屏幕看到了身后游人的像,在拍照时通过屏幕看到了“城市之眼”的像,为了探究成像原因,小张用手指挡住摄像头,发现不能看到“城市之眼”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游人看见“城市之眼”是因为它是光源B.光照在游人身上发生了镜面反射C.摄像头的镜头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D.两次通过屏幕看到的像成像原理不同32.下列事例中能看到物体实像的是( )A.在岸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B.在水下通过潜望镜看到水面上的景物C.在电影院里看到银幕上的人物D.通过放大镜看到报纸上的字33.如图所示,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镜。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脸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 电影影片经投影仪成正立等大的实像C. 通过照相机看远处的树是倒立放大的虚像D. 菜园坝大桥的“倒影”该像是正立等大实像二、填空题34.为了加强管理,某单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行刷脸考勤制度。如图,当人走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 (选填“人脸”或“显示屏”)。摄像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将人成像于屏上,并与录入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记录考勤。要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些,人应该离镜头 些(选填“远”或“近”)。35.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是 放大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角是5°。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些。36.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 (选填“折射”、“反射”)“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 立、缩小的实像。37.小聪用凸透镜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此时课本到凸透镜的距离在此凸透镜的 ;为使屏幕上的像变大些,你的调节办法是 。38.如图是某商品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成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实像,黑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39.中国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屈原在《天问》诗句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如图甲,“祝融号”火星车驶离平台的过程中,其后置照相机对着平台先后拍摄得到乙、丙、丁3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拍摄过程中相机镜头逐步 (向外伸/向内缩)。40.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其中平面镜将凸透镜成的像 到屏幕上。在投影时由于屏幕上的画面太小,同学们看不清楚,需让画面再大些,调节的方法是,向 调镜头(填“上”或“下”),同时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要 (增大/减小)。创新作业41.在玻璃杯(其厚度不计)的杯底放一枚硬币。装满水后将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两枚硬币”。关于这个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看到水中的“小硬币”,是光从空气射向水时发生了折射B.“小硬币”是物体成的实像C.“大、小硬币”都是虚像D.看到的“大硬币”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放大实像42.如图所示,纸筒A的一端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像是否清楚B.适当旋转B,可在A上得到正立的像C.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窗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D.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窗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43.如图甲所示,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空玻璃瓶的后方,透过玻璃瓶观察到的情形如图乙;将玻璃瓶灌满水后,将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同时透过玻璃瓶观察铅笔的像。关于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乙,人能透过空玻璃观察到铅笔是光的反射成像,此像是虚像B.人透过装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像,此像是虚像C.人通过盛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B所示的像,此像是实像D.人通过盛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C所示的像,此像是实像44.照相时,选择不同的“光圈”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面积;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以控制镜头的进光时间。两者结合的目的是使底片受到的光照能量保持一定,光照能量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得到好照片。下面的表格是某种情况下光圈与快门的几种正确组合。在“快门”一行中,“15”表示快门打开的时间是1/15秒,依此类推;在“光圈”一行中,“16”表示镜头透光部分的直径等于镜头焦距的1/16。依此类推,计算快门60对应的光圈一行的数字为 。光圈 16 11.3 5.5 3.9 2.8 2.3快门 15 30 60 125 250 500 750答案解析基础作业考点01 照相机1.校园内外安装了许多监控探头,监控探头中的镜头相当于(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三棱镜【答案】A【解析】监控探头中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拍摄校园内的景物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A。2.下列对照相机成像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答案】B【解析】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3.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B.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C.“刷脸”时,摄像头成像特点与平面镜相同D.“刷脸”时,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像【答案】D【解析】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错误;B.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CD.摄像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故C错误,D正确。故选D。4.近年来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A.减小物距 B.使像变大C.增大取景范围 D.缩短景物到镜头的距离【答案】C【解析】用手机拍照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的大小,则自拍杆的好处是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5.中央电视台自主研发了一款特种摄像设备——“猎豹”,专门用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赛事的转播工作。这种设备的镜头相当于 透镜,所形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答案】 凸 实像【解析】[1][2]这种摄像设备工作时相当于照相机,其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工作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考点02 投影仪6.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屏上,形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 B.正立、放大的 C.倒立、等大的 D.倒立、放大的【答案】D【解析】投影仪成像的原理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A.放大镜 B.照相机C.投影仪 D.汽车的后视镜【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A.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B.照相机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不符合题意;C.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D.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发散光线,拓宽司机的视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8.放映幻灯时,要想使银幕上出现大的“F”字母,幻灯片正确的放法应该是( )A. B. C. D.【答案】A【解析】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的倒立不仅包括上下颠倒,也包括左右颠倒。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9.放在投影仪上的图片在屏幕上成一个 立的、 的、 像(填“放大”或“缩小”、“虚”或“实”)。【答案】 倒 放大 实【解析】[1][2][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在屏幕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片。10.如图,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镜头折射后形成一个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的 (“虚”或“实”)像。为使我们能在前方屏幕上看到像,在镜头的上方安装了一个平面镜,它的作用是 。为了在幕布上看到一个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 (“正着”或“倒着”)插入。【答案】 倒立 放大 实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倒着【解析】[1][2][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投影仪是利用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4]投影仪成像时,像成在正上方,投不到幕布上;加上平面镜,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像能成在幕布上。[5]根据投影仪成像可知,为了在幕布上看到一个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倒着插入。考点03 放大镜11.小军同学上生物课时,用一透镜观察标本,如图所示,他用的是(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玻璃砖 D.平面镜【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此时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其成像原理与放大镜相同,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下列哪些量不能被放大镜所放大( )A.线段长度 B.圆面积C.角度大小 D.报纸上字的大小【答案】C【解析】用放大镜来看物体,物体被放大了,但是直线间的夹角不能被放大,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3.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使看到的字更大、更清晰,应使(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答案】B【解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物体离焦点越近时,像越大,故应保持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14.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 ,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 像(填“实”或“虚”)。【答案】 放大镜 虚【解析】[1][2]此温度计的圆弧形玻璃能起到放大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放大镜物距小于焦距,成放大、正立的虚像。15.某些手表上有一个圆滑的透明凸起,通过它看日期会觉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这个圆滑的凸起相当于一个 ,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答案】 凸透镜 放大 虚像【解析】[1]透明凸起的部分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2][3]日历数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考点04 实像和虚像16.如图所示的现象中,所成的像是实像的是( )A. 水中断笔 B.水中倒影C.宇航员透过水滴成像 D.露珠下的叶脉【答案】C【解析】A.水中笔反射的光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看时,看到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笔的虚像,比笔的实际位置要浅些,所以感觉水中的笔向上折断了,故A不符合题意;B.水中倒影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C.据水珠的形状可知,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图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D.露珠下的叶脉,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7.我们学习了很多光学成像的实例,如: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像(小孔成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汽车观后镜中的像;④电影银幕上放大的像;⑤穿衣镜中自己的像;⑥监控器中看到的景象。这些成像实例中所成的像是实像的是( )A.①、③ B.②、③、④C.①、④、⑥ D.②、③、⑤【答案】C【解析】①针孔照相机属于小孔成像原理,因此成的是实像,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②从潜望镜中观察景物,观察到的是虚像,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③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是倒立放大的实像;⑤穿衣镜中自己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虚像;⑥监控器中看到的景象,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倒立放缩小的实像。综上所述,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⑥;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故选C。18.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①潭清疑水浅;②林荫下的圆形光斑;③杯弓蛇影;④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鱼.其中能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的是 ;所成的像是虚像的有: (均选填序号).【答案】 ①④; ①③④【解析】[1][2]①潭清疑水浅,水底反射的光线经过水面后发生折射,看到的水底是折射形成的虚像;②林荫下的圆形光斑属于小孔成像,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太阳的实像;③杯弓蛇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④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属于折射的是①④;成虚像的是①③④.提升作业一、单选题19.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虚像是人的幻觉,一定没有光线进入人眼B.无论实像还是虚像一定是实际光线或延长线会聚而成的C.夏天树荫下地面上的圆形亮斑是树叶的实像D.“小孔成像”成的是虚像,像一定是缩小的【答案】B【解析】A.虚像是由射入人眼的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是人眼的幻觉,但仍然有光线进入人眼,故A错误;B.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清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或,故B正确;C.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上留下的圆形光斑,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光斑是太阳通过小孔成的实像,光斑的大小不同,是因为树的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D.“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是实像,根据物体与小孔的远近,可能会放大、等大或缩小,故D错误。故选B。20.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A.虚像可以用光屏承接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答案】A【解析】A.无论是平面镜成像还是凸透镜成像,其虚像的特点为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不能成在屏上,故A错误,符合题意;B.凸透镜可以成虚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平面镜只能成等大的虚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D.只有凸透镜可以成实像,平面镜只能成虚像,其实像的特点是:实际光线的会聚,倒立,异侧,可能放大也可能缩小,故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21.下面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虚像和实像都能通过眼睛观察到,但虚像不能成在屏上而实像能成在光屏上B.虚像一定是人的幻觉,实际上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C.只有实像才能用照相机拍摄,而虚像照相机拍摄不下来D.实像才能用眼睛观察到,虚像不能用眼睛观察到【答案】A【解析】A.实像是由实际光线汇集而成的,所以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故A正确;B.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的,有光进入人眼,若没有光进入人眼,人将什么也看不到,B错误;C.实像和虚像都能用照相机拍摄,故C错误.D.不管是实像还是虚像都能用眼睛看到,故D错误.22.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投影仪成的像一定是正立的B.投影仪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虚像C.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应使凸透镜靠近投影片D.若不小心手接触到了透镜一部分,幕布上就有手指的像【答案】C【解析】AB.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在屏幕上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B错误;C.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应减小物距,则应使镜头靠近投影片,故C正确;D.若不小心手接触到了透镜一部分,手指在凸透镜的焦点之内,成虚像,不会成在幕布上,故D错误。故选C。23.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D.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答案】A【解析】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也就是使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可以减小像距,同时增大物距,即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同时镜头往里缩一些,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4.如图,某同学用照相机拍摄一棵树木的全景,但从取景框中只能看到树的一部分,他要拍摄到这棵树的全景,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A.照相机远离树木,镜头后缩 B.照相机靠近树木,镜头后缩C.把三角架调高些,镜头前伸 D.把三角架调低些,镜头前伸【答案】A【解析】同学拍照时,取景框只能看到树的一部分,说明树经凸透镜成像时所成的像太大,要拍摄到这棵树的全景,则使所成像更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越远离凸透镜,像就越靠近凸透镜,而所成的像就越小,所以应该增大物距,即照相机远离树木,镜头后缩。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5.现在人们基本离不开智能手机了,为了看电影时有更好的观看效果,市场上推出了屏幕放大器,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大器看成是放大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眼直接通过放大器看到的是正立的虚像B.这种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是光的折射C.为了防止眼睛疲劳,这种放大器的材质对各种光的透射程度会不同D.它的工作原理和投影仪一样【答案】D【解析】A.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人眼直接通过放大器看到的是正立的虚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其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这种放大器的材质对各种光的透射程度的不同,可以有效缓解眼睛疲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是:当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与放大镜的工作原理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6.如图所示是小孟同学正在用无人机航拍家乡的美景,关于无人机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要拍地面全景, 控制无人机上升, 所成的像变小D.要拍某区域近景, 控制无人机上升, 所成的像变大【答案】C【解析】AB.用无人机航拍家乡的美景,相当于照相机,所以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C.要拍地面全景,需要拍摄的范围大,应使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变化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应增大物距,控制无人机上升,所成的像变小,故C正确;D.要拍某区域近景, 需要拍摄的范围小,应使像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变化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应减小物距,控制无人机下降,所成的像变大,故D错误。故选C。27.如图是学校门禁的刷脸机,师生通过“刷脸”进出校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B.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C.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D.“刷脸”时,摄像头成的是倒立的虚像【答案】A【解析】根据摄像头的结构特点可知,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原理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8.下列关于凸透镜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照相时,底片上成的是物体的正立、缩小的实像B.放电影时,屏幕上所成的是物体的正立、放大的虚像C.使用投影仪时,通过凸透镜所成的是物体的倒立、放大的实像D.透过放大镜看到的是物体的正立、放大的实像【答案】C【解析】A.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工作的,故A错误;BC.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电影与投影仪利用的都是该原理,故B错误,C正确;D.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之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利用的该原理,故D错误。故选C。29.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B.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C.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答案】D【解析】AD.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其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现象;摄像头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作的,故D正确,A错误:B.物体上的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B错误:C.如果要让像变小些,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故C错误。故选D。30.如图所示,是小涵同学暑假和家人去拉萨旅游时,拍摄的布达拉宫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镜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B.宫殿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C.要想使宫殿的像小一些,小明应离宫殿近一些,再拍摄D.此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答案】B【解析】AD.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利用“物距处于2倍焦距以外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成像的,故AD错误;B.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宫殿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正确;C.要想使宫殿的像小一些,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小明应离宫殿远一些,再拍摄,故C错误。故选B。31.周末,“城市之眼”游人如织,小张拿出手机留影纪念,在黑屏状态下通过屏幕看到了身后游人的像,在拍照时通过屏幕看到了“城市之眼”的像,为了探究成像原因,小张用手指挡住摄像头,发现不能看到“城市之眼”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游人看见“城市之眼”是因为它是光源B.光照在游人身上发生了镜面反射C.摄像头的镜头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D.两次通过屏幕看到的像成像原理不同【答案】D【解析】A.“城市之眼”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B.光照在游人的伞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故B错误;CD.在黑屏状态下通过屏幕看到了身后游人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在拍照时通过屏幕看到了“城市之眼”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现象,两次成像原理是不同的,故C错误,D正确。故选D。32.下列事例中能看到物体实像的是( )A.在岸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B.在水下通过潜望镜看到水面上的景物C.在电影院里看到银幕上的人物D.通过放大镜看到报纸上的字【答案】C【解析】A.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岸边的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到变高的鱼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B.潜望镜里是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C.银幕上的画面,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屏幕可以接收到就是实像,故C符合题意;D.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3.如图所示,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镜。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脸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 电影影片经投影仪成正立等大的实像C. 通过照相机看远处的树是倒立放大的虚像D. 菜园坝大桥的“倒影”该像是正立等大实像【答案】A【解析】A.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B.投影仪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C.通过照相机看远处的树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D.菜园坝大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D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34.为了加强管理,某单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行刷脸考勤制度。如图,当人走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 (选填“人脸”或“显示屏”)。摄像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将人成像于屏上,并与录入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记录考勤。要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些,人应该离镜头 些(选填“远”或“近”)。【答案】 人脸 凸 近【解析】[1]当人走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 人脸,人脸反射的光通过镜头成像。[2]凸透镜能成像,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将人成像于屏上。[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要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些,人应该离镜头近些。35.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是 放大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角是5°。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些。【答案】 正立 远【解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当做放大镜使用时,物体应放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此时他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2]成虚像时,物距越大像越大,所以,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远些。36.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 (选填“折射”、“反射”)“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 立、缩小的实像。【答案】 折射 倒【解析】[1]光经过摄像头的镜头是凸透镜,凸透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2]摄像头相当于照相机,是根据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7.小聪用凸透镜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此时课本到凸透镜的距离在此凸透镜的 ;为使屏幕上的像变大些,你的调节办法是 。【答案】 一倍焦距以内 将镜头向下调,同时使投影仪远离屏幕【解析】[1]由图可知,此时的字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课本到凸透镜的距离在此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2]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为使屏幕上的像变大些,需要增大像距,减小物距,调节方法:将镜头向下调,同时使投影仪远离屏幕。38.如图是某商品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成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实像,黑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答案】 缩小 吸收 反射【解析】[1]条形码扫描器是一个凸透镜,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工作的。[2][3]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吸收,白条纹将光反射,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39.中国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屈原在《天问》诗句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如图甲,“祝融号”火星车驶离平台的过程中,其后置照相机对着平台先后拍摄得到乙、丙、丁3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拍摄过程中相机镜头逐步 (向外伸/向内缩)。【答案】向内缩【解析】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由图可知,像越来越小,说明像距变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像距变小,物距变大,即照相机的镜头向内缩。40.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其中平面镜将凸透镜成的像 到屏幕上。在投影时由于屏幕上的画面太小,同学们看不清楚,需让画面再大些,调节的方法是,向 调镜头(填“上”或“下”),同时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要 (增大/减小)。【答案】 反射 下 增大【解析】[1]投影仪成像时,通过镜头的光沿直线传播,会竖直向上射出,投不到幕布上;加上平面镜,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像反射到在幕布上。[2][3]投影仪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当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要使像变大,减小物距,即向下调镜头,并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创新作业41.在玻璃杯(其厚度不计)的杯底放一枚硬币。装满水后将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两枚硬币”。关于这个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看到水中的“小硬币”,是光从空气射向水时发生了折射B.“小硬币”是物体成的实像C.“大、小硬币”都是虚像D.看到的“大硬币”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放大实像【答案】C【解析】装满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因为硬币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硬币反射的光经玻璃杯的折射进入人眼,人眼看到了玻璃杯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水中的硬币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光恰好能进入人眼,人眼看到了位置偏浅的硬币的虚像。综上所述,看到水中的“小硬币”,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大、小硬币”都是虚像,看到的“大硬币”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C。42.如图所示,纸筒A的一端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像是否清楚B.适当旋转B,可在A上得到正立的像C.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窗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D.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窗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答案】C【解析】A.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应该对着A端向筒内观察而不是眼睛对着B端向内方向观察,让光线从纸筒B通过凸透镜才可以看到、看清楚物体的像;故A错误;B.模型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适当旋转B,可在A上得到倒立的像,故B错误;CD.为使半透明纸上得到的像更亮一些,要成像的物体就应该在明亮的地方,所以应该把模型照相机的B朝着室外面,A端朝着较暗的室内,故C正确、D错误。故选C。43.如图甲所示,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空玻璃瓶的后方,透过玻璃瓶观察到的情形如图乙;将玻璃瓶灌满水后,将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同时透过玻璃瓶观察铅笔的像。关于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乙,人能透过空玻璃观察到铅笔是光的反射成像,此像是虚像B.人透过装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像,此像是虚像C.人通过盛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B所示的像,此像是实像D.人通过盛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C所示的像,此像是实像【答案】C【解析】A.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空玻璃瓶的后方,透过玻璃瓶观察到图乙的像是光的折射成像,此像是虚像,故A选项错误;D.玻璃瓶装满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铅笔由靠近瓶子的位置逐渐远离时,透过透镜会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先逐渐变长,如图C,故D选项错误;C.当到达某一位置时,铅笔尖忽然改变方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图B,继续移动像逐渐变短变小,如图D,故C选项正确;B.该“水透镜”左右两侧薄,中间厚,所以在一倍焦距内纵向上几乎不会放大,即笔不会变粗,所以A图中的现象不会发生,故B选项错误。故选C。44.照相时,选择不同的“光圈”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面积;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以控制镜头的进光时间。两者结合的目的是使底片受到的光照能量保持一定,光照能量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得到好照片。下面的表格是某种情况下光圈与快门的几种正确组合。在“快门”一行中,“15”表示快门打开的时间是1/15秒,依此类推;在“光圈”一行中,“16”表示镜头透光部分的直径等于镜头焦距的1/16。依此类推,计算快门60对应的光圈一行的数字为 。光圈 16 11.3 5.5 3.9 2.8 2.3快门 15 30 60 125 250 500 750【答案】8【解析】快门由15变为60时,曝光时间之比为在光照能量保持一定时,透光面积与曝光时间成反比,则两次透光面积之设镜头焦距为f,改变快门后的光圈值为n,由圆的面积公式得解得n=8,即快门60对应的光圈为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