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硝酸的性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课件 (共17张PPT) 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2硝酸的性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课件 (共17张PPT) 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3章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第3节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硝酸的性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氨气的性质
氨气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显示弱碱性。
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NH3+HCl=NH4Cl(白烟)
与挥发性的酸反应有白烟
喷泉
1、下列关于氨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B.氨气可以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C.氨气具有还原性
D.可以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检验氨气的存在
B
2、下列有关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只能升高,氨具有还原性
B.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中,若氧气过量,则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D.氨的催化氧化属于人工固氮
D
3.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氨水呈碱性
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
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
喷泉实验
D
4.检验试管中盛有的少量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是
A.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看试纸是否变蓝
B.将固体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看是否变红
C.加水溶解,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性
D.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溶液
A
5.利用表面皿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给出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 与HCl反应产生了NH Cl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白烟 NH 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 与水反应生成了NH ·H O,电离出OH ,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D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可能是MgCl 溶液与NH 反应生成Mg(OH)
B
6.“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关于如图所示三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热时,①中上部汇集了NH Cl固体
B.加热时,②中溶液变红,冷却后又变为无色
C.加热时,③中溶液红色褪去,冷却后溶液变红,体现SO 的漂白性
D. 三个“封管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
A
①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挥发出的硝酸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白雾。
②HNO3质量分数为95%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中挥发出硝酸蒸气会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又叫作发烟硝酸。
3.硝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具有酸的通性
②不稳定性
③具有强氧化性
(2)化学性质
返回
a.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① 具有酸的通性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d.与某些盐反应
Cu(NO3)2 + H2O
HNO3 + CuO ══
2
c.与碱反应
HNO3 + NaOH ══
NaNO3 + H2O
HNO3 + CaCO3 ══
Ca(NO3)2 + CO2↑ + H2O
2
②不稳定性
返回
4
4
2
思考:
▲浓硝酸为什么常呈黄色?
硝酸分解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溶于硝酸,而使硝酸呈黄色。
▲如何保存硝酸?
实验室常将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
③具有强氧化性(H N O3)
+5
a.硝酸能与大部分的金属反应
4
2
2
通常,浓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还原产物主要是二氧化氮,
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还原产物主要是一氧化氮。
3
3
2
8
4
3
2
2
4
4
2
3
8
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保护内部的金属不再与酸反应,所以可以用铁质或铝质容器盛放冷的浓硝酸。
4
2
铁与过量的稀硝酸反应
注意:
常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保护内部的金属不再与酸反应,所以可以用铁质或铝质容器盛放冷的浓硫酸。
b.在加热条件下,浓硝酸能与碳、硫等非金属反应
4
4
2
4
4
2
三、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的影响
(1)人类的固氮活动使活化氮的量大大增加。
(2)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使由汽车排放到大气中的氮氧化物逐渐增加。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
①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植物体的焚烧,以及农田土壤和动物排泄物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②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形成有毒的光化学烟雾。
③氮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亚硝酸,形成酸雨。
(2)水体富营养化
当进入水体的氮元素的含量增大时,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疯长”并覆盖在水面上。水体中的氮元素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灌溉以及水产养殖所投入的饵料和肥料等。
(3)“酸雨”主要是由空气中SO 、NO 浓度增大引起的。
(5)“温室效应”主要是由空气中CO 浓度增大引起的。
(4)“白色污染”主要是由聚乙烯塑料等引起的。
3. 环境问题与产生原因
(1)“臭氧空洞”主要是大量使用氟氯代烃等引起的。
(2)“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NO 等引起的。
含氟冰箱
甲烷(CH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