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呈现的相似特征是( )A.普遍使用彩陶 B.具备国家形态 C.使用打制石器 D.从事原始农业2.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选士大射,是以上(尚)贤。”文中□□应为( )A.兼爱 B.无为 C.复礼 D.尚法3.汉武帝曾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主要目的是( )A.开辟“丝绸之路” B.将西域纳入行政管辖C.解除匈奴的威胁 D.推动中外之间的交流4.唐朝杜甫创作的诗歌中,有“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老妪,有“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的新妇。由这些文学形象可以窥见当时( )A.土地兼并的严重 B.黄巢起义的冲击C.中央集权的危害 D.安史之乱的破坏5.如图是东晋至北宋寒门子弟入朝为官人数的变化情况。造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门第观念的淡化 B.选官制度的改革C.儒学地位的巩固 D.社会阶层的流动6.白寿彝评价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该制度应是( )A.刺史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藩镇制度 D.行省制度7.如图为明清时期某一高产作物传播路线示意图。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 )A.提高了粮食总体产量 B.阻碍了赋税制度改革C.解决了人地之间矛盾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8.“彻底动摇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中国东南沿海各省门户被迫敞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则步步侵入。”上述对《南京条约》条款的评价是针对( )A.割香港岛 B.五口通商 C.协定关税 D.军事赔款9.太平天国“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并未实行”的根源在于《天朝田亩制度》( )A.遭到农民的抵制 B.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C.缺乏推行的环境 D.自身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10.1895-1909年,英国在华工业企业增长至142家,但占外国在华企业总数的比重却持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出现实业救国热潮 B.侵华列强竞争加剧C.英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D.英国忙于参加欧战11.近代中国某时期出现的革命歌曲中,有“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这一内容。该歌曲应为( )A.《国民革命歌》 B.《十送红军》C.《义勇军进行曲》 D.《八路军进行曲》12.如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C.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3.在1955年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的地点在A.北京 B.万隆 C.日内瓦 D.纽约14.据统计,1980年安徽肥西县41万亩麦子总产量达1.36亿斤,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9年增长13.4%。当时粮食增产的主要是因为( )A.变革了土地所有制 B.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C.推广了尖端的科技 D.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15.1980年,位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开发建设。这些特区的经济活动以( )A.国家计划为主 B.内地支持为主 C.外商资助为主 D.市场调节为主16.中世纪欧洲的城市通过金钱赎买、武力斗争等方式争取自治的过程中,其主要抗争对象是( )A.国王 B.教会 C.封建领主 D.殖民者17.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A.保护商业贸易 B.拓展殖民地C.传播天主教 D.掠夺工业原料18.美国独立之初,国家对内不能解决经济、社会问题,对外不能应付英国、西班牙的威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A.美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意识薄弱C.邦联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D.英国殖民统治残余较为强大19.列强抢夺非洲殖民地的过程中,召开会议并确立了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该会议是( )A.柏林会议 B.巴黎和会 C.华盛顿会议 D.慕尼黑会议20.1921年5月,列宁提出“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这一提法的最初动机是( )A.保障前线军事的胜利 B.解决农业问题引发的危机C.推进实施农业集体化 D.推动苏俄完成工业化建设21.“这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指的是( )A.日本偷袭珍珠港 B.反法西斯同盟成立C.斯大林格勒战役 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22.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对象主要是西欧。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这一调整的实质是( )A.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B.与苏联争夺霸权C.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重塑美国的形象23.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同年戴高乐先后访问了11个拉美国家。1966年戴高乐到访莫斯科。法国这些外交活动的主要立足点是( )A.巩固欧共体领导地位 B.争取国外的经济援助C.维护战后的国际秩序 D.提高外交上的自主权24.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经济“滞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 )A.适当减少经济干预 B.加大公共事业投入C.大力兴办国营企业 D.增加社会福利开支25.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纺织、钢铁等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比重逐渐下降,以电子、核能等为代表的新兴工业迅猛发展。上述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是( )A.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B.世界格局发生剧变C.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D.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朝的“核心区”判断图1、图2、图3所示核心区域对应的历史时期,结合图中信息简要说明理由。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代中国的两场“论争”表1 19世纪60、70年代的一场“争论”封建顽固派的言论 洋务派的言论“立国之道,尚礼义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洋人之所长在机器,中国之所贵在人心” “师事洋人,可耻孰甚” “师夷长技以自强”“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表2 20世纪初期的一场“争论”改良派的言论 革命派的言论“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革命决非能得共和,而反以得专制……(革命之际)豆剖瓜分,势所必至”“骤废君主,如拆大厦之梁,国将不国”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今中国欲求富强,非推翻专制、建立共和不可” “欲御外侮,先清内患……不驱除鞑虏君主,何谈救国”——以上选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指出表1所示封建顽固派与洋务派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洋务派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指出表2所示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的主要分歧。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场“论争”出现的时代背景。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抗战时期的“红色印记”作品 作品说明甲 图1 “三毛之父”张乐平随抗日漫画宣传队辗转多地,沿途用画笔作为武器,向民众宣传抗日,为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做出巨大贡献。左图为其创作于1938年5月的《惟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乙 图2 古元在陕北延安县川口区碾庄村深入体验农村生活后,创作了大量生动的木刻版画,左图为其创作于1943 年的《减租会》(1)结合作品甲的创作背景,对其创作意图作出合理的解释。(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奉行的抗战路线。简要说明作品乙反映出的土地政策及其历史作用。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工业革命造成重大的社会后果。首先,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霸权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第二个后果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这是一种多方位的变化。比如说,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变化,城市和乡村的比例变化,还有人口发生变化。年龄结构也改变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能养活更多的人。下面说一个你们不熟悉的变化:“阶级社会”出现了……工业革命造成财富的大量积聚,但给劳动者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社会不公正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引发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据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客观评价这种“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为纠正“不公正现象”提出怎样的主张。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C D B D A B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B B D C A C A B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C B D A C26.图1:秦汉时期。理由:核心区位于关中地区(如咸阳、长安),是秦汉都城所在地,控制全国政治、军事核心。图2:中晚唐至北宋时期。理由:核心区向东扩展至中原及东部沿海(如洛阳、开封),反映经济重心东移及藩镇割据后中央对东部的重视。图3:明清时期。理由:核心区包括北京和江南地区,北京为都城,江南是财赋重地,体现政治与经济核心的结合。27.(1)焦点: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步性: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迈出近代化第一步;局限性:坚持封建制度不变,无法根本挽救危机。(2)分歧:是否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政体。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28.(1)创作意图:1938年处于全民族抗战初期,作品呼吁军民合作抗日,激发民族斗志,凝聚抗战力量。(2)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土地政策:减租减息。作用: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9.(1)变化:工业比重上升,农业下降;城市化进程加快;阶级结构分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评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加剧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2)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思潮。主张: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