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 内能基础诊断卷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1. 如图,值日老师往保温饭盒下层注入热水,温热上层不锈钢餐盘内的饭菜。用热水温热饭菜是因为水的( )A. 凝固点低B. 沸点高C. 密度小D. 比热容大答案:D解析:值日老师往保温饭盒下层注入热水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与比热容小的物质相比,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放出的热量多,可以更好地温热上层不锈钢餐盘内的饭菜。2. 杜甫在《绝句二首》中,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描绘了春暖花开的景象。闻到“花草香”的原因是( )A.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B. 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C.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D. 分子之间没有间隙答案:C解析:闻到“花草香”是因为花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与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的间隙无关。3/234拓展:分子运动:分子很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肉眼能直接看到的微小物体都不是分子,分子运动常通过颜色、气味和味道的变化来体现。3. 如图所示,先把胶带粘贴在错字上,再慢慢撕去胶带,错字就从纸上被粘去了。其利用的物理原理是( )A. 分子间存在间隙B. 分子间存在引力C. 分子间存在斥力D. 分子的热运动答案:B解析:用胶带粘下纸上的错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引力较大,故选 B。4. “淬火”是金属热处理工艺之一,是把金属制品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放在水、油或空气中迅速冷却,以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当金属和水之间的热传递停止时,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 )A. 温度B. 热量C. 比热容D. 内能答案:A解析: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当金属和水之间的热传递停止时,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温度,故 A 正确,B、C、D 错误。4/2345. 如图所示,以下几种内能改变方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切割石头,锯片发热 B. 钻木取火C. 冬天吃冰淇淋感觉冷 D. 用铁锤敲打铁块,铁块变烫答:C解析:切割石头,锯片发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冬天吃冰淇淋感觉冷,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用铁锤敲打铁块,铁块变烫,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C 选项与其他三个选项改变内能的方式不同。拓展:判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热传递:用高温环境或物品(如烈日、热水袋、炉子、电热毯等)加热,用低温环境或物品(如电冰箱、冷饮、冰袋等)降温。(2)做功:通过摩擦、击打等使物体发热,如搓手取暖、弯折铁丝、钻木取火、钢锯锯木头、敲打铁钉等;因气体被压缩或气体膨胀等使气体温度升高或降低,也是利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6.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234A. 随着火锅汤的温度升高,其内能增加B. 滚烫的火锅汤含有的热量多C. 刚出锅的食材“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内能D. 火锅汤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答案:A选项 解释 结论A 火锅汤温度升高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正确B 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错误C “热”在这里表示的是温度,而非内能 错误D 火锅汤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是增加的 错误7. 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 比热容[J/(kg ℃)] 物质 比热容[J/(kg ℃)]水 4.2 × 10 铝 0.88 × 10 煤油、冰 2.1 × 10 干泥土 0.84 × 10 沙石 0.92 × 10 铜 0.39 × 10 A. 因为水的吸热能力强,所以水吸收的热量比铝多B. 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石大,所以晚上海水温度比沙滩高C. 比热容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状态无关6/234D. 夏天我们往往会在地上洒水来达到降温的效果,这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答案:B解析:由 = Δ 可知,在不知道水和铝的质量、升高的温度的情况下,无法比较两者吸收吸热量的多少,故 A 错误;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质量相等的海水和沙石放出相同的热量后,海水降温较少,故晚上海水温度比沙滩高,故 B 正确;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故 C 错误;夏天在地上洒水降温是利用了水蒸发吸热,而不是水的比热容较大,故 D错误。8. 甲、乙两保温杯装有初温、质量均相等的同种液体,静置在恒温的室内,两杯内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杯的保温效果比乙杯的保温效果差B. 甲杯中的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杯中的液体的比热容C. 0~1 h 内,甲杯中的液体放出的热量比乙杯中的液体多D. 甲、乙两杯中的液体最终放出的热量一样多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开始时,甲杯中的液体比乙杯中的液体降温慢,最后在第6 h时,甲、乙两杯中液体的温度均降到了20 ℃ ,所以不能说甲杯的保温效果比乙杯的保温效果差,故 A 错误;两保温杯装有同种液体,所以甲杯中的液体的比热容等于乙杯中的液体的比热容,故 B错误;两杯中的液体的初始温度都是100 ℃ ,1 h后甲杯中的液体的温度为80 ℃,乙杯中的液7/234体的温度约为50 ℃ ,两杯中的液体的最终温度都是20 ℃,由Q = cmΔt可知,0~1 h 内乙杯中的液体放出的热量多,甲、乙两杯中的液体最终放出的热量相同,故 C 错误,D 正确。9. 如图是古代省油灯的示意图。它下层盛水,能减慢上层油的消耗,点灯后水的温度升高。已知省油灯里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省油灯里的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水可以沸腾B. 开始点灯,水温度升高之后才会发生蒸发C. 随着水的温度升高,水含有的热量变多D. 点灯后水的温度升高,水的内能一定减小答案:A解析:省油灯里的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可以继续吸热,所以水能沸腾,故 A 正确;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故 B 错误;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 C 错误;点灯后水的温度升高,质量减小,不能判断内能的变化情况,故 D 错误。10. 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和乙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 ,加热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 4.2 × 103 J/(k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水A. 随着温度升高,甲液体的比热容增大B. 甲和乙升高相同的温度,甲吸收热量较多C. 若乙是质量为 1 kg 的水,则乙 10 min 吸收的热量为 1.68 × 10 JD. 甲的比热容与乙的比热容之比为 1: 28/234答案:D解析: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温度无关,因此温度升高,甲液体的比热容不变,故 A 错误;用相同的热源加热,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由题图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甲需要的加热时间小于乙需要的加热时间,所以,甲吸收的热量小于乙吸收的热量,故 B 错误;若乙是质量为1 kg的水,则乙10 min 吸收的热量Q =吸c m Δt = 4.2 × 103 J/(kg ℃) × 1 kg × 20 ℃ = 8.4 × 104 J ,故 C 错误;在相同的时间内水 水 水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由题图可知,当加热10 min 时,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甲液体温度升高40 ℃,乙液体温度升高20 ℃ ,根据Q = cmΔt 可知,甲的比热容与乙的比热容吸Q甲c m Δt Q m Δt Δt甲 甲 甲 甲 乙 乙 乙 20 ℃ 1之比为 = = × × = = = = 1: 2 ,故 D 正确。c Q乙 Q m Δt Δt 40 ℃ 2乙 乙 甲 甲 甲m Δt乙 乙二、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每空 2 分,共 22 分)11. 为了增加钢制零件表面的硬度,需要一道工序,即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渗碳剂中,这样碳原子就可以渗入到零件的表层。这道工序利用了物理学中的______现象,要加快碳原子的渗透,可以采用提高______的方法。答案:扩散;温度解析: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渗碳剂中,这样碳原子就可以渗入到零件的表层,这是扩散现象,说明碳原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要加快碳原子的渗透,可以采用提高温度的方法,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12. 《宋史》记载: “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弹丸) ,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如图所示,弹丸被喷出的过程主要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弹丸的内能,同时也使得弹丸的内能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9/234答案:做功;增大解析:弹丸被喷出的过程中,气体对弹丸做功,弹丸的内能增大。拓展:做功与内能:不考虑热传递时,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13. 将质量、初温均相同的铝球、铜球、铁球浸没在沸水中煮较长一段时间,则三个球的末温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从沸水中吸热最多的是______球,吸热最少的是______球。 。( > > )铝 铁 铜答案:相同;铝;铜解析:将质量、初温均相同的铝球、铜球、铁球浸没在沸水中煮较长一段时间,则三个球的末温相同(都与水的温度相同),又因为c > c > c ,由Q = cmΔt 可知,从沸水中吸热最多铝 铁 铜的是铝球,吸热最少的是铜球。14. 一勺糖加入水中,糖溶化后杯中水面的高度没有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__,此时水对杯底的压强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间隙;变大解析:糖加入水中,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所以糖溶化后杯中水面的高度没有发生变化。在杯中加入糖,糖溶化后液面高度没有发生变化,但液体的密度变大,根据p = ρgh 可知,此时水对杯底的压强变大。15. 小明在家吃早餐时,为了能尽快将煮熟的鸡蛋冷却,他将鸡蛋放在盛有 0.5 kg 冷水的盆中降温。用水降温主要是利用水的______(选填“比热容”或“密度”)大的特性。一会儿,水温度10/234升高了 1℃,不计热量损失,鸡蛋放出的热量为______J。[ = 4.2 × 103 J/(kg ℃) ,水不计热量损失]答案:比热容;2.1×10 解析:用水降温主要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不计热量损失,则鸡蛋放出的热量等于水吸收的热量,即 = = Δ = 4.2 × 103 J/(kg ℃) × 0.5 kg × 1 ℃ = 2.1 × 103 J 。蛋放 水吸 水三、实验探究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16. (8 分)小明利用学过的知识做了下列实验:(1)如图 1 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先注入半管水,再注满酒精,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静置后观察,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若选用内径相同,长度更长的玻璃管,实验现象将______(选填“更明显”或“更不明显”) 。(2)如图 2 所示,拉丝饼干中的“丝”被拉得很长也不会断,该现象说明分子间有______力。(3)如图 3 所示,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扩散______(选填“快”或“慢”) ,该现象说明分子热运动和______有关。答案:(1)更明显11/234解析:如图 1 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先注入半管水,再注满酒精,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静置后观察,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若选用内径相同,长度更长的玻璃管,管中装入的水和酒精的量变多,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也变多,分子间总的空隙也变大,水与酒精混合后,整体的体积减小更多,所以实验现象会更明显。(2)引解析: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拉丝饼干中的“丝”被拉得很长也不会断,说明分子间有引力。(3)快;温度解析:由图 3 可知,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即分子热运动和温度有关。17. (10 分)某同学在探究物体内能改变的方法时做了两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我们会看到______的现象,说明活塞内气体的温度升高, ______增大。(2)如图乙所示,广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通过打气筒向瓶内打气,打到一定程度时,瓶塞跳起。①在这一实验过程中,你应当注意观察的是______(填字母) 。12/234A. 打气过程B. 打气时瓶内水的情况C. 瓶塞跳起的现象D. 瓶塞跳起的瞬间瓶内出现的现象②在你认为应当观察的这一项中,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棉花燃烧;内能解析: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会看到棉花燃烧的现象,因为活塞向下压的过程中,对筒内的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棉花燃烧。(2)①D解析:本实验研究的是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内能的变化情况,故应观察瓶塞跳起的瞬间瓶内出现的现象,故 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②瓶内出现“白气”;气体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解析:观察到的现象是瓶内出现“白气”,这一现象说明气体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13/23418. (12 分)为了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在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入初温相同的液体 A、B,并且用相同的装置加热,如图甲所示。甲(1)如图甲所示,组装实验装置时,应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调整固定夹的高度,调节时,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2)实验中,应该向两个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选填“质量”和“体积”)相同的两种不同液体;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来反映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其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可知,两温度计示数都升高到 30 ℃时,A 增加的内能______(选填“> ”“= ”或“ < ”)B 增加的内能;若液体 A 是水,则液体 B 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J/(kg ℃)。 [c 水= 4.2 × 10 J/(kg ℃)]乙答案:(1)需要14/234解析:实验时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来加热,所以调节时需要点燃酒精灯,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调节固定夹的高度。(2)质量;加热时间;转换法解析:实验中,应控制两种不同液体的质量相等;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无法直接观察、测量,但可以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这种方法叫转换法。(3)>;2.1 × 103 J/(kg ℃)解析:由图乙可知,两温度计示数都升高到30 ℃时, 所需的加热时间比 长,故A吸收的热量比B多,则A增加的内能大于B增加的内能;由图像可知,A、B 两种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QA所需加热时间是B的 2 倍,即A吸收的热量是B 的 2 倍,又因为两液体质量相同,根据c =mΔt1 4.2×103 J/(kg ℃)可知,A的比热容是B的 2 倍,则液体B 的比热容为c = c = = 2.1 × 103 J/2 水 2(kg ℃) 。拓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方法:(1)用相同规格的热源加热,使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强。(2)用相同规格的热源加热,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看温度升高多少。温度升高少的吸热能力强。四、综合计算题(共 18 分)19. (8 分)茗茗将一块质量为 2 kg 的金属块冷冻至 18 ℃后,迅速取出放入另一个装有 5 kg水的容器中,容器中水的初温为 34 ℃,最终水温下降到 30 ℃,不计热量损失。求:(1)金属块吸收的热量。(2)该金属块的比热容。15/234答案:(1)不计热量损失,则金属块吸收的热量等于水放出的热量,即 = = ( 金吸 水放 水 水 0 ) = 4.2 × 103 J/(kg ℃) × 5 kg × (34 ℃ 30 ℃) = 8.4 × 104 J(3 分)(2)金属块变化的温度Δ = ′0 = 30 ℃ ( 18 ℃) = 48 ℃ …………(2 分) 金Q金吸 8.4×104 J金属块的比热容c = = = 0.875 × 103 J/(kg ℃) …………(3 分)mΔt 2 kg×48 ℃金20. (10 分)图甲是一款新型水杯,若把 100 ℃的开水倒入该杯中,摇一摇(约 1 min) ,便可使水温速降至 55 ℃,并保温 3 h。其原理是在杯壁的不锈钢夹层中储存着晶体传热材质,它在常温下是固态,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可逆的固液转换。(1)这种传热材质的熔点是______℃,把开水倒入水杯时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改变传热材质的内能,使其升温。当传热材质温度升到 55 ℃时,________吸热而不升温。当水的温度略低于 55 ℃这个温度时,杯壁夹层的传热材质__________放出热量,从而达到保温的作用。 (后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2)若水杯的容积为 300 mL,则水杯装满水时水的质量是多少? 100 ℃的水降温至 55 ℃时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 1.0 × 103 kg/m3, = 4.2 × 103 J/(kg ℃)]水 水答案:(1)55;热传递;熔化;凝固16/234解析:由题干知这种传热材质的熔点为 55 ℃;把开水倒入水杯时,由于水的温度高,传热材质的温度低,内能会从温度高的水转移到温度低的传热材质,即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传热材质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传热材质的温度升到 55 ℃时,固态的传热材质熔化吸热,温度不变;当水的温度略低于 55 ℃这个温度时,杯壁夹层的传热材质凝固放出热量,使水不降温,从而达到保温的作用。 (2)由 = 可得水杯装满水后水的质量 m = ρ V = 1.0 × 103 kg/m3 × 300 × 10 6 m3 = 0.3 kg (3 分)水水放出的热量为 = ( 0 ) = 4.2 × 103 J/(kg ℃) × 0.3 kg × (100 ℃ 55 ℃) = 5.67 × 104 J (3 分)放 水17/234第十三章 内能基础诊断卷时间:60 min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1. 如图,值日老师往保温饭盒下层注入热水,温热上层不锈钢餐盘内的饭菜。用热水温热饭菜是因为水的( )A. 凝固点低B. 沸点高C. 密度小D. 比热容大2. 杜甫在《绝句二首》中,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描绘了春暖花开的景象。闻到“花草香”的原因是( )A.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B. 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C.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D. 分子之间没有间隙3. 如图所示,先把胶带粘贴在错字上,再慢慢撕去胶带,错字就从纸上被粘去了。其利用的物理原理是( )A. 分子间存在间隙B. 分子间存在引力C. 分子间存在斥力D. 分子的热运动3/1424. “淬火”是金属热处理工艺之一,是把金属制品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放在水、油或空气中迅速冷却,以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当金属和水之间的热传递停止时,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 )A. 温度B. 热量C. 比热容D. 内能5. 如图所示,以下几种内能改变方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切割石头,锯片发热 B. 钻木取火C. 冬天吃冰淇淋感觉冷 D. 用铁锤敲打铁块,铁块变烫6.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随着火锅汤的温度升高,其内能增加B. 滚烫的火锅汤含有的热量多C. 刚出锅的食材“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内能D. 火锅汤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4/1427. 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 比热容[J/(kg ℃)] 物质 比热容[J/(kg ℃)]水 4.2 × 10 铝 0.88 × 10 煤油、冰 2.1 × 10 干泥土 0.84 × 10 沙石 0.92 × 10 铜 0.39 × 10 A. 因为水的吸热能力强,所以水吸收的热量比铝多B. 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石大,所以晚上海水温度比沙滩高C. 比热容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状态无关D. 夏天我们往往会在地上洒水来达到降温的效果,这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8. 甲、乙两保温杯装有初温、质量均相等的同种液体,静置在恒温的室内,两杯内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杯的保温效果比乙杯的保温效果差B. 甲杯中的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杯中的液体的比热容C. 0~1 h 内,甲杯中的液体放出的热量比乙杯中的液体多D. 甲、乙两杯中的液体最终放出的热量一样多5/1429. 如图是古代省油灯的示意图。它下层盛水,能减慢上层油的消耗,点灯后水的温度升高。已知省油灯里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省油灯里的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水可以沸腾B. 开始点灯,水温度升高之后才会发生蒸发C. 随着水的温度升高,水含有的热量变多D. 点灯后水的温度升高,水的内能一定减小10. 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和乙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 ,加热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 4.2 × 103 J/(k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水A. 随着温度升高,甲液体的比热容增大B. 甲和乙升高相同的温度,甲吸收热量较多C. 若乙是质量为 1 kg 的水,则乙 10 min 吸收的热量为 1.68 × 10 JD. 甲的比热容与乙的比热容之比为 1: 2二、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每空 2 分,共 22 分)11. 为了增加钢制零件表面的硬度,需要一道工序,即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渗碳剂中,这样碳原子就可以渗入到零件的表层。这道工序利用了物理学中的______现象,要加快碳原子的渗透,可以采用提高______的方法。6/14212. 《宋史》记载: “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弹丸) ,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如图所示,弹丸被喷出的过程主要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弹丸的内能,同时也使得弹丸的内能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13. 将质量、初温均相同的铝球、铜球、铁球浸没在沸水中煮较长一段时间,则三个球的末温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从沸水中吸热最多的是______球,吸热最少的是______球。 。( > > )铝 铁 铜14. 一勺糖加入水中,糖溶化后杯中水面的高度没有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__,此时水对杯底的压强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 小明在家吃早餐时,为了能尽快将煮熟的鸡蛋冷却,他将鸡蛋放在盛有 0.5 kg 冷水的盆中降温。用水降温主要是利用水的______(选填“比热容”或“密度”)大的特性。一会儿,水温度升高了 1℃,不计热量损失,鸡蛋放出的热量为______J。[ = 4.2 × 103 J/(kg ℃) ,水不计热量损失]三、实验探究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16. (8 分)小明利用学过的知识做了下列实验:(1)如图 1 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先注入半管水,再注满酒精,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静置后观察,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若选用内径相同,长度更长的玻璃管,实验现象将______(选填“更明显”或“更不明显”) 。7/142(2)如图 2 所示,拉丝饼干中的“丝”被拉得很长也不会断,该现象说明分子间有______力。(3)如图 3 所示,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扩散______(选填“快”或“慢”) ,该现象说明分子热运动和______有关。17. (10 分)某同学在探究物体内能改变的方法时做了两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我们会看到______的现象,说明活塞内气体的温度升高, ______增大。(2)如图乙所示,广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通过打气筒向瓶内打气,打到一定程度时,瓶塞跳起。①在这一实验过程中,你应当注意观察的是______(填字母) 。A. 打气过程B. 打气时瓶内水的情况C. 瓶塞跳起的现象D. 瓶塞跳起的瞬间瓶内出现的现象②在你认为应当观察的这一项中,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4218. (12 分)为了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在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入初温相同的液体 A、B,并且用相同的装置加热,如图甲所示。甲(1)如图甲所示,组装实验装置时,应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调整固定夹的高度,调节时,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2)实验中,应该向两个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选填“质量”和“体积”)相同的两种不同液体;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来反映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其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可知,两温度计示数都升高到 30 ℃时,A 增加的内能______(选填“> ”“= ”或“ < ”)B 增加的内能;若液体 A 是水,则液体 B 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J/(kg ℃)。 [c 水= 4.2 × 10 J/(kg ℃)]乙9/142四、综合计算题(共 18 分)19. (8 分)茗茗将一块质量为 2 kg 的金属块冷冻至 18 ℃后,迅速取出放入另一个装有 5 kg水的容器中,容器中水的初温为 34 ℃,最终水温下降到 30 ℃,不计热量损失。求:(1)金属块吸收的热量。(2)该金属块的比热容。10/14220. (10 分)图甲是一款新型水杯,若把 100 ℃的开水倒入该杯中,摇一摇(约 1 min) ,便可使水温速降至 55 ℃,并保温 3 h。其原理是在杯壁的不锈钢夹层中储存着晶体传热材质,它在常温下是固态,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可逆的固液转换。(1)这种传热材质的熔点是______℃,把开水倒入水杯时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改变传热材质的内能,使其升温。当传热材质温度升到 55 ℃时,________吸热而不升温。当水的温度略低于 55 ℃这个温度时,杯壁夹层的传热材质__________放出热量,从而达到保温的作用。 (后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2)若水杯的容积为 300 mL,则水杯装满水时水的质量是多少? 100 ℃的水降温至 55 ℃时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 1.0 × 103 kg/m3, = 4.2 × 103 J/(kg ℃)]水 水11/14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章,内能基础诊断卷 答案.pdf 第13章,内能基础诊断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