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高中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高中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高中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复数 = 3 1( 是虚数单位)的共轭复数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某团队尝试用回归模型甲、乙、丙、丁描述人的 1000 米跑步成绩与肺活量的关系,已知模型甲、乙、丙、
丁对应的决定系数 2分别为 0.14,0.17,0.72,0.45,则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设抛物线的方程为 = 4 2,则其准线方程为( )
A. = 1 116 B. = 1 C. = 16 D. = 1
4.以 , 分别表示某山区两个村庄居民某一年内家里停电的事件,若 ( ) = 0.2, ( ) = 0.1, ( | ) +
( | ) = 0.75,则这两个村庄同时发生停电事件的概率为( )
A. 0.03 B. 0.04 C. 0.06 D. 0.05
5.记单调递增的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若 1 = 2 且 1 5 = 2 3,则 10 =( )
A. 70 B. 65 C. 55 D. 50
6.已知 , 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 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 , // , // ,则 //
B.若 ⊥ , ⊥ ,则 //
C.若 ⊥ , ⊥ , ⊥ ,则 ⊥
D.若 // , , ∩ = ,则 //
7.直线 + 1 = 0 被圆 2 + 2 + 2 8 = 0 截得的最短的弦长为( )
A. 10 B. 2 3 C. 4 D. 92
8.如图,已知正三棱柱 1 1 1的底面边长为 4 3,侧棱长为 2 5,点 在侧面 1 1 上,若 ⊥ 1,
则 的最小值为( )
A. 2
B. 2 2
C. 3
D. 72
二、多选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 1页,共 9页
9.在△ 中, = 3, = 1, = 6,则△ 的面积可以是( )
A. 32 B. 1 C.
3
3 D.
3
4
10
2
.设椭圆 : 2 +
2 = 1 的左右焦点为 1, 2, 是 上的动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1| + | 2| = 2 2
B. = 6离心率 2
C. △ 1 2面积的最大值为 2
D.以线段 1 2为直径的圆与直线 + 2 = 0 相切
11 +2.已知函数 ( ) =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函数 ( )在( ∞, 1)上单调递增
B.函数 ( )在(1, + ∞)上单调递减
C.函数 ( ) 1的极小值为3
D.若 ( ) = 有 3 个不等实根 1, 2, 3,则 1 + 2 + 3 = 0
三、填空题:本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2.已知等比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5 = 3, 10 = 9,则 15 = ______.
13.已知 ( )6的展开式中含 2的项的系数为 192,则 =______.
14.设函数 ( ) = ln( + ) ( , ∈ ),若 ( ) ≤ 0 恒成立,则 的最小值为______.
四、解答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77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 13 分)
△ 的内角 , , 的对边分别为 , , , = 34, = 2 .
(1)求 的值;
(2)若 = 6,求△ 的面积.
16.(本小题 15 分)
面试是求职者进入职场的一个重要关口,也是机构招聘员工的重要环节,某科技企业招聘员工,首先要进
行笔试,笔试达标者进入面试,面试环节要求应聘者回答 3 个问题,第一题考查对公司的了解,答对得 2
分,答错不得分,第二题和第三题均考查专业知识,每道题答对得 2 分,答错不得分.
(1)若一共有 200 人应聘,他们的笔试得分 服从正态分布 (60,144),规定 ≥ 84 为达标,求进入面试环
节的人数大约为多少(结果四舍五入保留整数);
第 2页,共 9页
(2) 1 1某进入面试的应聘者第一题答对的概率为2,后两题答对的概率均为3,每道题是否答对互不影响,求该
应聘者的面试成绩 的数学期望.
附:若 ~ ( , 2)( > 0),则 ( < < + ) ≈ 0.683, ( 2 < < + 2 ) ≈ 0.954, ( 3 <
< + 3 ) ≈ 0.997.
17.(本小题 15 分)
如图,在四棱锥 中,四边形 为矩形,平面 ⊥平面 , ⊥ , 是 的中点.
(1)证明: //平面 ;
(2)若 = 2, = 1, = 3,求平面 与平面 的夹角的余弦值.
18.(本小题 17 分)
2 2
已知双曲线 : 2 2 = 1 过点 (3,4),左、右顶点分别为 , ,直线 与直线 的斜率之和为 3.
(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过双曲线右焦点 2的直线 交双曲线右支于 , ( 在第一象限)两点, 2 = 3 2 , 是双曲线上一点,
△ 的重心在 轴上,求点 的坐标.
19.(本小题 17 分)
已知函数 ( ) = 12
2 ( ∈ ), ( ) = 2 + 1.
(1)求 ( )的极值;
(2)若 ( )恰有 3 个零点,求 的取值范围;
(3)若 ( ) = ( ) 2 在定义域上单调,求整数 的最大值.
第 3页,共 9页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21
13.2
14. 1
15. 3 3解:(1)因为 = , = 2 ,所以 = 2 ,
2 2 2
因为 = 4,所以 = 3 × 2 = 3 .
(2)因为 = 6,所以 = 4.
因为 < ,所以 < , 为锐角,
2
因为 = 3 ,所以 =
7
3 .
= sin( + ) = + = 2 × 7所以 2 3 +
2
2 ×
2
3 =
2+ 14
6 .
△ 1 1 2+ 14故 的面积为2 = 2 × 6 × 4 × 6 = 4 + 2 14.
16.解:(1)因为 服从正态分布 (60,144),所以 = 60, = 12,84 = + 2 ,
所以 ( ≥ 84) = 1 ( 2 < < +2 ) 1 0.9542 ≈ 2 = 0.023,
进入面试的人数 ~ (200,0.023), ( ) = 200 × 0.023 = 4.6,
因此进入面试大约为 5 人;
(2)由题意可知, 的可能取值为 0,2,4,6,
第 4页,共 9页
则 ( = 0) = (1 1 1 2 22 ) × (1 3 ) = 9,
( = 2) = 12 × (1
1 )23 + (1
1
2 ) ×
1
3 × (1
1 4
3 ) × 2 = 9,
( = 4) = 12 ×
1 1 1 1 1 1 5
2 × 3 × (1 3 ) + (1 2 ) × 3 × 3 = 18,
( = 6) = 12 ×
1 1 1
3 × 3 = 18,
所以 ( ) = 0 × 29 + 2 ×
4 5 1 7
9 + 4 × 18 + 6 × 18 = 3.
17.(1)证明:如图,连接 ,与 相交于点 ,
因为四边形 为矩形,对角线 , 相交于点 ,则 = ,
又因为 是 的中点,则 = ,
因为 = , = ,则 // ,
因为 // , 平面 , 平面 ,
所以 //平面 ;
(2)因为平面 ⊥平面 , ⊥ ,平面 ∩平面 = , 平面 ,
所以 ⊥平面 ,
则以 , 所在的直线分别为 轴, 轴,过点 ,在平面 内作 的垂线为 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
角坐标系.
由 = 3, = 2, ⊥ ,可得∠ = 6,可得点
3 3
的坐标为( 2 , 2 , 0),
3 7
各点坐标如下: (0,0,0), (0,2,0), (0,0,1), (0,2,1), ( 4 , 4 , 0),
3 3
设平面 的法向量为 = ( 1, 1, 1),由 = (0,2,0), = ( 2 , 2 , 1),

则 ⊥
= 2 1 = 0
,则 3 3 , ⊥ = 2 1 2 1 + 1 = 0
取 1 = 2, 1 = 0, 1 = 3,
可得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 (2,0, 3),
第 5页,共 9页
设平面 的法向量为 = ( 2, 2, 2),
由 = (0,2,1) 3 7, = ( 4 , 4 , 0),

则 ⊥
= 2 2 + 2 = 0
,则


= 34 +
7
2 4 2 = 0
取 2 = 7, 2 = 3, 2 = 2 3,
可得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 ( 7, 3, 2 3),
又由 = 14 6 = 20,| | = 7,| | = 8,
有 cos < , >= 20 5 78 7 = 14 ,
故平面 与平面 5 7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14 .
18.解:(1)易知双曲线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 ( , 0), ( , 0),
所以 4 4 24 + = 3+ + 3 = 9 2 = 3,
解得 2 = 1,
因为点 (3,4)在双曲线上,
16
所以 9 2 = 1,
解得 2 = 2,
2
则双曲线方程为 2 ;2 = 1
(2)设直线 的方程为 = + 3, ( 1, 1), ( 2, 2),
= + 3
联立 2 ,消去 并整理得2 (2
2 1) 2 + 4 3 + 4 = 0,
2 = 1
此时 = 16( 2 + 1) > 0,
由韦达定理得 1 + =
4 3
2 , =
4

2 2 1 1 2 2 2 1
因为 2 = 3 2 ,
所以 1 = 3 2,
2 4 3 2 =
此时 2
2 1,
3 22 =
4
2 2 1
解得 2 = 111,
此时 3 2 = 4 442 2 2 1 = 9,
第 6页,共 9页
解得 2 =
44,
27
因为△ 的重心在 轴上,
所以 + 1 + 2 = 0,
所以 = 2 2 =
4 33,
9
代入双曲线得 =± 345 .9
故 ( 345 , 4 33 或 345 4 33 .9 9 ) ( 9 , 9 )
19.(1)函数 ( ) = 2 + 1 的定义域为(0, + ∞),
( ) = 2( + 1 ) = 2( + 1),2( + 1) = 0 = 1 =
1 = 1 ,
又因为 ′( )在(0, + ∞) 1 1上单调递增,所以 ′( )在(0, )小于 0,在( , + ∞)大于 0;
所以 ( ) 1 1在(0, )单调递减,在( , + ∞)单调递增;
所以 ( ) 1 1 1 1的极小值为 ( ) = 2 ln( ) + 1 = 2 ( 1) + 1 =
2
+ 1,无极大值;
(2)函数 ( ) = 1 22 ,
可因式分解为: ( ) = ( 12 ),
显然, = 0 1是一个零点.零点由 = 0 和方程 2 = 的解组成,
令 ( ) = 12
1
,求导: ( ) = 2,
1
令导数为零: = 2 = 2;又因为 ( )在 上单调递增,
所以 ′( )在( ∞, 2)小于 0,在( 2, + ∞)大于 0,
所以 ( )在( ∞, 2)单调递减,在( 2, + ∞)单调递增,
所以 ( ) = ( 2) = 2 1 ( 2) = 1 + 1 2 = 1 2 2 2 2 (1 + 2),
又 (0) = 1, →→ ∞, ( ) →+∞;当 →+∞, ( ) →+∞;
第 7页,共 9页
( ) = 的解的个数:当 = 1,有两个解: = 0 和一个在( ∞, 2);
1
当 > 2 (1 + 2)且 ≠ 1,有两个解:一个在( ∞, 2),一个在( 2, + ∞);
= 1当 2 (1 + 2),有一个解( = 2);
当 < 12 (1 + 2),无解,
讨论 ( )的零点个数:
= 0 总是零点;
分析:当 = 1, = 0 是二重根(但仍是同一个点)和一个在( ∞, 2),共两个零点;
> 1当 2 (1 + 2)且 ≠ 1,一个在( ∞, 2),一个在( 2,0) ∪ (0, + ∞),再加上 = 0, 共三个零点;
当 = 12 (1 + 2),有 = 2 与 = 0 两个零点;
当 < 2(1 + 2),只有一个零点 = 0,
1
因此, ( )恰有三个零点(不同的实根),当且仅当 > 2 (1 + 2)且 ≠ 1;
(3)函数 ( ) = ( ) 2 = 12
2 2 ,定义域为(0, + ∞),
求导: ( ) = (1 + ) 2( + 1),
化简得: ( ) = (1 + ) 2 2,
( )在定义域上单调,有两种情况单调递减与单调递增;
当 ( )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减时, ( )在定义域上恒小于等于 0,
而 →+∞时, ( ) →+∞,所以这种情况不成立;
所以 ( )只可能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
当 ( )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减时, ( )在定义域上恒小于等于 0,
而 →+∞时, ( ) →+∞,所以这种情况不成立;
所以 ( )只可能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
所以 ′( ) = (1 + ) 2 2 ≥ 0 对 ∈ (0, + ∞)恒成立,
即 ≤ (1 + ) 2 2 恒成立,
令 ( ) = (1 + ) 2 2,则只需 ≤ ( ) ,
求导: ( ) = [(1 + )
] 1 2 =
(2 + ) 1 2 = ( + 2)(
1 ),
1
( ) = 1 ,易知( )在(0, + ∞)上单调递增,且 (
1 ) = 122 1 = 2 < 0,
2
第 8页,共 9页
(1) = 1 > 0 1 1,所以存在 0 ∈ ( 2 , 1),使 ( 0) =
0 = 0,0
所以 ( )在(0, 0)上小于 0,在( 0, + ∞)大于 0;
所以 ( )在(0, 0)上单调递减,在( 0, + ∞)单调递增;
0 = 1
所以 ( ) = ( 0) = (1 + 0) 0 0 2 0 2, 0
1
= 0 0 ,0 0 = 0
代入得 ( ) = (1 + )
1
0
1
0 2( 0) 2 = 0 + 1,0 0
∈ ( 1又 0 2 , 1)
1
,所以 ( ) = 0 + 1 ∈ (1,
3 ),
0 2
又 ≤ ( ) 且 ∈ ,所以 ≤ 1,
故整数 的最大值为 1.
第 9页,共 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