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四 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与对外交往主题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时间 相关史事 影响传说时代 阪泉之战后,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涿鹿之战后,蚩尤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长期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春秋 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 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秦朝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抵御了匈奴的进攻秦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 促进了民族交融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 缓和了双方关系汉朝 汉武帝大举反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 促进了民族交融张骞通西域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班超经营西域; 东汉设西域长史府 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三国两晋南北朝 蜀汉改善民族关系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各族内迁,北方人南迁,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各民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的方式:战争;和亲;设置行政机构;人口迁徙;统治者的改革等民族关系总体特征:有战有和,和平交往是主流。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民族交融的实质:从形式上看,是汉化过程;从经济上看,是农业化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民族交融的意义:①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③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①迁都洛阳,将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②推行汉化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2. 作用: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1.路线: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2.交往概况: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3.特点:双向交流4.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海上丝绸之路1.路线:①向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②向东:今山东沿岸出发可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2.作用: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等国的联系,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3)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②汉武帝时,打败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③西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④秦汉文化的发展以及以丝绸为主的极富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谈谈你对“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古代丝绸之路曾搭起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流的桥梁;新时代的“一带一路”构想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各国深化合作,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繁荣发展。古代丝绸之路为我们今天倡导的战略留下了哪些文化内涵?开放、进取、合作、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