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主题一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派 人物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贡献儒家 孔子 春秋后期 《论语》 (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 思想主张:思想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政治主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实行德政; 教育主张: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孟子 战国时期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民贵君轻);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荀子 战国时期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道家 老子 春秋后期 《老子》 (又称《道德经》) 思想主张:核心是“道”;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在处世上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庄子 战国时期 《庄子》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墨家 墨子 战国时期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尚贤);提倡节俭。法家 韩非 战国时期 《韩非子》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兵家 孙武 春秋末期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①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本原因)②政治:王室衰微,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③文化: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儒家学说从春秋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发展演变主题二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类别 人物/成就 概况/影响科技发明 造纸术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世界最早的纸质地图:天水放马滩汉纸本地图)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医学 战国 扁鹊 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黄帝内经》 战国时期问世,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对症下药。东汉 张仲景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称为“医圣”。东汉 华佗 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让病人将其和酒一起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手术;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数学 《九章算术》 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三国时期魏国刘徽 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 ①数学: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②天文:他所测算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相差不到50秒。创制《大明历》。 ③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缀术》 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收集了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农学 《氾胜之书》 秦汉时期农学的代表性著作,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撰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凸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文 - 《诗经》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 东汉张衡改进浑天仪,能够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历法 - 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 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秦朝向全国颁布统一的历法; 两汉时期,朝廷颁布了更加完备的历法;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史学 《史记》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史学价值: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宗教 道教 产生于东汉末年,是我国本土的宗教。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为下层民众所信奉。(代表:四川成都青城山)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约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代表:河南洛阳白马寺)文化艺术 青铜器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代表器物有司母戊鼎(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之一)、四羊方尊(最精美)、何尊(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等。文字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法 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绘画 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雕塑 秦始皇陵兵马俑;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文学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诗经》和“楚辞”(代表作: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两汉文学成就的代表是汉赋和乐府诗。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音乐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河姆渡人会制作乐器骨哨;半坡人会制作乐器陶埙;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汉代乐府诗;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朝民歌细腻婉转。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启示: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青年学生应该如何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③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④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根据史料的来源,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等。实物史料包括遗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等;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地方史志等;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等。历史价值答题思路:自身历史价值(影响/意义/地位)+研究价值(印证了/佐证了/证明了/反映了……,为研究……提供了史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