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复习检测卷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 答案:B解析:明成祖设立内阁的初衷是为分担皇帝政务压力,内阁仅为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决策权仍由皇帝独揽。此举通过建立辅政机制进一步集中皇权,而非分权或恢复相权。选项 A、C、D 均与内阁“备顾问、不专制”的职能本质不符。2.答案:B解析:明律增设经济法规,将盐茶等大宗商品纳入国家专营体系,体现专制统治向经济领域延伸。选项 A 与“严惩私贩”矛盾;选项 C 片面,未涵盖政策本质;选项 D 在明初尚未形成足够影响力。3.答案:C解析:奏折制度打破传统文书流转程序,使皇帝通过密奏直接掌握地方动态,削弱内阁和六部中介职能,本质是君主专制的深化。选项 A、B 仅为次要作用;选项 D 未触及皇权强化核心。4.答案:B解析:迁海令旨在通过制造无人区封锁郑成功集团与大陆的经济联系,史料表明其直接服务于清初镇压抗清势力的军事目标。选项 A、C 虽与海防相关,但非主要目的;选项 D 与强制内迁导致民生凋敝的史实不符。5.答案:B解析:康熙对西方潜在威胁的预判成为闭关政策的思想基础,1723 年雍正推行广州单口贸易,乾隆时《防范夷商规条》进一步限制外贸,体现防御性保守政策。选项 A 与限制西学传播矛盾;选项 C 仅涉及局部;选项 D 未成为系统性政策。6.答案:B解析:官府通过课重税限制丝织工场规模,抑制民营资本扩张,维护小农经济基础。选项 A 与“工匠专能”的技术进步矛盾;选项 C 是现象而非政策影响;选项 D 未体现税收与生产的关系。7.答案:C解析: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标志着清朝对新疆的直接行政管理,其辖区范围构成现代中国西北疆域的法理基础。选项 A“彻底解决”过于绝对;选项 B 忽视汉唐羁縻统治;选项 D 是长期效应而非直接意义。8.答案:C解析:黄宗羲亲历明末腐败与农民战争,其“天下为公”说直指君主专制之害,本质是对明亡教训的深刻总结。选项 A 混淆批判对象;选项B 是背景但非直接根源;选项 D 在明末尚未传入。9.答案:B解析:商帮将儒家义利观融入经营准则,体现士商阶层价值观融合,反映传统文化对商业行为的规范作用。选项 A“依附”与“主动建构”不符;选项 C 忽视商人自觉性;选项 D 与道德训诫无因果关联。10.答案:A解析:单口通商政策使广州成为唯一合法外贸口岸,十三行商人凭借官许特权独占中西贸易。选项 B 是长期非直接结果;选项 C 属宏观影响;选项 D 与朝贡贸易持续存在矛盾。11.答案:C解析:皇帝通过严惩虚报强化对密奏的掌控,凸显制度核心是以皇权威慑维系情报系统的有效运转。选项 A 忽视最终决策权在皇帝;选项B 与“治罪”的强制力矛盾;选项 D 不符史实。12.答案:A解析:城隍庙象征官方祭祀权,禁止市镇设立反映政府抑制市镇政治地位提升,凸显经济活力与行政等级间的张力。选项 B 与商人无参政渠道矛盾;选项 C、D 不符合市镇仍受管辖的史实。13. 答案:A解析:徐光启关注耐旱高产作物,旨在应对小农经济下的粮食危机,体现农学“厚生利用”的实用导向。选项 B 与作物特性无关;选项 C 在明末尚未显著;选项 D 忽视本土农学创新。14. 答案:B解析:起义源于地方官吏横征暴敛,起义军突入宫廷事件暴露专制体制下吏治腐败引发的统治危机。选项 A 与内乱无直接关联;选项 C不符多民族参与起义的史实;选项 D 在嘉庆时尚未显现。15. 答案:C解析:明末商品经济繁荣使商人成为文学主角,清中叶科举腐败则使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社会批判焦点,反映时代矛盾的变化。选项 A 仅解释后者;选项 B 与理学强化矛盾;选项 D“取代”过于绝对。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16. (1)答案要点:共同特征:以防备海上威胁为核心目的;以限制性开放(或特许朝贡)为手段;政策趋向保守化(8 分)。背景:倭寇侵扰与西方殖民势力东渐(如葡萄牙占澳门);民间走私与反政府势力(郑成功)活跃;小农经济对海外贸易依赖性低(7 分)。(2)答案要点:矛盾:既承认中国特产为西方必需(经济互赖),又否认自身对西方商品的需求(封闭自足)(6 分)。影响:使中国丧失技术革新机遇(如工业革命成果);导致近代中西实力对比逆转;强化天朝上国心态,迟滞外交近代化(9 分)。(3)答案要点:逻辑本质:以政治安全牺牲经济发展,以专制维稳压制海洋潜能(4 分);历史后果:虽短期维护边疆稳定,但长期阻碍社会转型,埋下近代落后根源(2 分)。17. (1)答案要点: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士人超越君臣伦理的文化担当(4 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政治(4 分);背景:明朝灭亡的刺激;专制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4 分)。(2)答案要点:相同:均反思专制弊端;未突破儒学框架;主张士人责任(6 分);差异:顾侧重文化存续,黄直指制度批判(4 分);价值与局限:①价值:启蒙近代民主思想(如梁启超引申“匹夫有责”),推动批判性史学兴起(2 分);②局限:未提出新制度构想,未动员民众(2 分)。(3)答案要点:理解:思想创新是变革先导,但需社会条件支持(如黄宗羲思想在晚清才被重视);社会危机催生思想突破,但单靠思想无法突破制度桎梏(4 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复习检测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答案:B 解析:明成祖设立内阁的初衷是为分担皇帝政务压力,内阁仅为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决策权仍由皇帝独揽。此举通过建立辅政机制进一步集中皇权,而非分权或恢复相权。选项A、C、D均与内阁“备顾问、不专制”的职能本质不符。2.答案:B 解析:明律增设经济法规,将盐茶等大宗商品纳入国家专营体系,体现专制统治向经济领域延伸。选项A与“严惩私贩”矛盾;选项C片面,未涵盖政策本质;选项D在明初尚未形成足够影响力。3.答案:C 解析 :奏折制度打破传统文书流转程序,使皇帝通过密奏直接掌握地方动态,削弱内阁和六部中介职能,本质是君主专制的深化。选项A、B仅为次要作用;选项D未触及皇权强化核心。4.答案:B 解析 :迁海令旨在通过制造无人区封锁郑成功集团与大陆的经济联系,史料表明其直接服务于清初镇压抗清势力的军事目标。选项A、C虽与海防相关,但非主要目的;选项D与强制内迁导致民生凋敝的史实不符。5.答案:B 解析 :康熙对西方潜在威胁的预判成为闭关政策的思想基础,1723年雍正推行广州单口贸易,乾隆时《防范夷商规条》进一步限制外贸,体现防御性保守政策。选项A与限制西学传播矛盾;选项C仅涉及局部;选项D未成为系统性政策。6.答案:B 解析 :官府通过课重税限制丝织工场规模,抑制民营资本扩张,维护小农经济基础。选项A与“工匠专能”的技术进步矛盾;选项C是现象而非政策影响;选项D未体现税收与生产的关系。7.答案:C 解析 :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标志着清朝对新疆的直接行政管理,其辖区范围构成现代中国西北疆域的法理基础。选项A“彻底解决”过于绝对;选项B忽视汉唐羁縻统治;选项D是长期效应而非直接意义。8.答案:C 解析 :黄宗羲亲历明末腐败与农民战争,其“天下为公”说直指君主专制之害,本质是对明亡教训的深刻总结。选项A混淆批判对象;选项B是背景但非直接根源;选项D在明末尚未传入。9.答案:B 解析 :商帮将儒家义利观融入经营准则,体现士商阶层价值观融合,反映传统文化对商业行为的规范作用。选项A“依附”与“主动建构”不符;选项C忽视商人自觉性;选项D与道德训诫无因果关联。10.答案:A 解析 :单口通商政策使广州成为唯一合法外贸口岸,十三行商人凭借官许特权独占中西贸易。选项B是长期非直接结果;选项C属宏观影响;选项D与朝贡贸易持续存在矛盾。11.答案:C 解析 :皇帝通过严惩虚报强化对密奏的掌控,凸显制度核心是以皇权威慑维系情报系统的有效运转。选项A忽视最终决策权在皇帝;选项B与“治罪”的强制力矛盾;选项D不符史实。12.答案:A 解析 :城隍庙象征官方祭祀权,禁止市镇设立反映政府抑制市镇政治地位提升,凸显经济活力与行政等级间的张力。选项B与商人无参政渠道矛盾;选项C、D不符合市镇仍受管辖的史实。答案:A 解析 :徐光启关注耐旱高产作物,旨在应对小农经济下的粮食危机,体现农学“厚生利用”的实用导向。选项B与作物特性无关;选项C在明末尚未显著;选项D忽视本土农学创新。答案:B 解析 :起义源于地方官吏横征暴敛,起义军突入宫廷事件暴露专制体制下吏治腐败引发的统治危机。选项A与内乱无直接关联;选项C不符多民族参与起义的史实;选项D在嘉庆时尚未显现。答案:C 解析 :明末商品经济繁荣使商人成为文学主角,清中叶科举腐败则使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社会批判焦点,反映时代矛盾的变化。选项A仅解释后者;选项B与理学强化矛盾;选项D“取代”过于绝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 (1)答案要点:共同特征:以防备海上威胁为核心目的;以限制性开放(或特许朝贡)为手段;政策趋向保守化(8分)。背景:倭寇侵扰与西方殖民势力东渐(如葡萄牙占澳门);民间走私与反政府势力(郑成功)活跃;小农经济对海外贸易依赖性低(7分)。(2)答案要点:矛盾:既承认中国特产为西方必需(经济互赖),又否认自身对西方商品的需求(封闭自足)(6分)。 影响:使中国丧失技术革新机遇(如工业革命成果);导致近代中西实力对比逆转;强化天朝上国心态,迟滞外交近代化(9分)。(3)答案要点:逻辑本质:以政治安全牺牲经济发展,以专制维稳压制海洋潜能(4分);历史后果:虽短期维护边疆稳定,但长期阻碍社会转型,埋下近代落后根源(2分)。 17. (1)答案要点: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士人超越君臣伦理的文化担当(4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政治(4分);背景:明朝灭亡的刺激;专制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4分)。(2)答案要点:相同:均反思专制弊端;未突破儒学框架;主张士人责任(6分);差异:顾侧重文化存续,黄直指制度批判(4分); 价值与局限:①价值:启蒙近代民主思想(如梁启超引申“匹夫有责”),推动批判性史学兴起(2分);②局限:未提出新制度构想,未动员民众(2分)。(3)答案要点:理解:思想创新是变革先导,但需社会条件支持(如黄宗羲思想在晚清才被重视);社会危机催生思想突破,但单靠思想无法突破制度桎梏(4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复习检测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规定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但《明史》记载:“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 恢复相权以分六部之职B. 建立辅政机制强化君主专制C. 完善监察制度制约内阁D. 扩大六部权力提高行政效率2. 《大明律》新增“盐法”“茶法”等经济条款,规定“凡私煎货卖者绞”。此现象反映的深层问题是( )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法律控制C. 民间手工业遭压制D. 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法律调整3. 乾隆时期奏折制度规定:“臣工奏折直达御前,由皇帝亲批,旁人不得与闻。”其核心作用是( ) A.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 构建密报网络监视官民C. 强化君主对官僚体系的直接控制D. 避免权臣干预决策4. 清初顺治至康熙年间,政府多次颁布“迁海令”,强制闽粤等省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此举主要针对( ) A. 防范荷兰殖民者侵扰B. 切断郑成功抗清势力的物资补给C. 禁止私人海外贸易D. 缓解沿海人口压力5. 康熙帝晚年宣称:“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基于此忧虑,清政府( ) A. 鼓励学习西方科技B. 限制广州一口通商C. 驱逐外国传教士D. 强化海防建设6.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丝纺业者,湖州最优,工匠各专其能。”但官府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五十金”。这反映( ) A. 手工业技术停滞不前B. 民营经济受政府抑制C. 区域专业化生产形成D. 赋税制度阻碍商品流通7. 清代《西域图志》记载:“乾隆二十七年,于伊犁河北岸筑城,赐名惠远,设将军镇守。”这一举措的历史意义在于( ) A. 彻底解决蒙古准噶尔部威胁B. 首次将新疆纳入中央政权管辖C. 奠定近代中国西北疆域版图D. 促进维吾尔族与汉族经济交融8.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批判“君为主,天下为客”,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其思想根源是( ) A. 程朱理学民本思想的继承B. 明清商品经济对社会结构的冲击C. 对明代专制弊端的反思D.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9. 徽商传记中常强调“贾而好儒”“义中取利”,晋商则以“诚信不欺”为训。这一现象说明( ) A. 商帮依附封建伦理寻求政治庇护B. 儒家思想影响商业伦理建构C. 重农抑商政策迫使商人道德伪装D. 商帮垄断市场需道德约束10. 1757年乾隆帝谕令:“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此政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 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B. 东南沿海走私活动加剧C. 中国错失工业革命机遇D. 朝贡贸易体系瓦解11. 清代奏折制度下,地方督抚可密奏官员政绩。雍正曾警告:“若徇私欺隐,一经发觉,照例治罪。”这表明奏折制度( ) A. 扩大官员监察权力B. 依赖官僚自律机制C. 以皇权威慑保障信息真实性D. 取代传统考核制度12. 明中后期江南市镇“四时百货,日夜商船如织”,但政府仍规定“市镇不得立城隍庙”。这一矛盾反映( ) A. 经济发展冲击行政等级制度B. 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C. 市镇脱离官府控制D. 基层自治取代行政管理清代《农政全书》特别收录“救荒”作物如甘薯,称其“亩产数十石,可充谷食之半”。这体现农学研究( ) A. 服务于小农经济稳定性B. 推动耕作技术革新C. 促进商品化农业形成D. 依赖西方作物传入嘉庆时期白莲教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嘉庆下诏罪己:“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此事暴露的核心问题是( ) A. 闭关政策导致军事落后B. 官僚体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C. 民族矛盾不可调和D. 西方侵略削弱统治基础比较明代《三言二拍》与清代《儒林外史》,前者多描写商人发迹,后者聚焦儒林百态。这种差异源于( ) A. 科举制度逐步僵化B. 理学地位日益衰落C. 社会批判对象转移D. 市民文化取代士人文化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太祖谕户部:“市舶之设,本以通华夷之情,迁有无之货。然海疆险远,易生衅端。自今只许琉球、暹罗、安南入贡,其余悉禁绝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材料二 顺治十三年(1656年)敕谕:“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三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敕谕英王:“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准在澳门开设洋行。”——《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防政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其形成背景。(10分)(2)材料三中乾隆帝对海外贸易的认知存在何种矛盾?结合所学说明这种认知对中国的长期影响。(9分)(3)综合三则材料,评析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逻辑。(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材料一 明清鼎革之际,顾炎武痛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材料二 黄宗羲则批判君主专制:“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1)分别指出顾炎武、黄宗羲思想的核心主张,并说明其时代背景。(12分)(2)比较二者思想的异同,并分析其思想价值与局限。(14分)(3)结合明清之际思想史,谈谈你对“思想创新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理解。(4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复习检测卷一、选择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5分)1. 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规定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但《明史》记载:“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 恢复相权以分六部之职B. 建立辅政机制强化君主专制C. 完善监察制度制约内阁D. 扩大六部权力提高行政效率2.《大明律》新增“盐法”“茶法”等经济条款,规定“凡私煎货卖者绞”。此现象反映的深层问题是( )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法律控制C. 民间手工业遭压制D. 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法律调整3. 乾隆时期奏折制度规定:“臣工奏折直达御前,由皇帝亲批,旁人不得与闻。”其核心作用是( ) A.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 构建密报网络监视官民C. 强化君主对官僚体系的直接控制D. 避免权臣干预决策4. 清初顺治至康熙年间,政府多次颁布“迁海令”,强制闽粤等省沿海居民内迁 30—50里。此举主要针对( ) A. 防范荷兰殖民者侵扰B. 切断郑成功抗清势力的物资补给C. 禁止私人海外贸易D. 缓解沿海人口压力5. 康熙帝晚年宣称:“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基于此忧虑,清政府( ) A. 鼓励学习西方科技B. 限制广州一口通商C. 驱逐外国传教士D. 强化海防建设6.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丝纺业者,湖州最优,工匠各专其能。”但官府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五十金”。这反映( ) A. 手工业技术停滞不前B. 民营经济受政府抑制C. 区域专业化生产形成D. 赋税制度阻碍商品流通7. 清代《西域图志》记载:“乾隆二十七年,于伊犁河北岸筑城,赐名惠远,设将军镇守。”这一举措的历史意义在于( ) A. 彻底解决蒙古准噶尔部威胁B. 首次将新疆纳入中央政权管辖C. 奠定近代中国西北疆域版图D. 促进维吾尔族与汉族经济交融8.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批判“君为主,天下为客”,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其思想根源是( ) A. 程朱理学民本思想的继承B. 明清商品经济对社会结构的冲击C. 对明代专制弊端的反思D.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9. 徽商传记中常强调“贾而好儒”“义中取利”,晋商则以“诚信不欺”为训。这一现象说明( ) A. 商帮依附封建伦理寻求政治庇护B. 儒家思想影响商业伦理建构C. 重农抑商政策迫使商人道德伪装D. 商帮垄断市场需道德约束10. 1757年乾隆帝谕令:“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此政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 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B. 东南沿海走私活动加剧C. 中国错失工业革命机遇D. 朝贡贸易体系瓦解11. 清代奏折制度下,地方督抚可密奏官员政绩。雍正曾警告:“若徇私欺隐,一经发觉,照例治罪。”这表明奏折制度( ) A. 扩大官员监察权力B. 依赖官僚自律机制C. 以皇权威慑保障信息真实性D. 取代传统考核制度12. 明中后期江南市镇“四时百货,日夜商船如织”,但政府仍规定“市镇不得立城隍庙”。这一矛盾反映( ) A. 经济发展冲击行政等级制度B. 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C. 市镇脱离官府控制D. 基层自治取代行政管理13. 清代《农政全书》特别收录“救荒”作物如甘薯,称其“亩产数十石,可充谷食之半”。这体现农学研究( ) A. 服务于小农经济稳定性B. 推动耕作技术革新C. 促进商品化农业形成D. 依赖西方作物传入14. 嘉庆时期白莲教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嘉庆下诏罪己:“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此事暴露的核心问题是( ) A. 闭关政策导致军事落后B. 官僚体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C. 民族矛盾不可调和D. 西方侵略削弱统治基础15. 比较明代《三言二拍》与清代《儒林外史》,前者多描写商人发迹,后者聚焦儒林百态。这种差异源于( ) A. 科举制度逐步僵化B. 理学地位日益衰落C. 社会批判对象转移D. 市民文化取代士人文化二、非选择题(共 55分)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太祖谕户部:“市舶之设,本以通华夷之情,迁有无之货。然海疆险远,易生衅端。自今只许琉球、暹罗、安南入贡,其余悉禁绝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材料二 顺治十三年(1656年)敕谕:“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三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敕谕英王:“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准在澳门开设洋行。”——《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防政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其形成背景。(10分)(2)材料三中乾隆帝对海外贸易的认知存在何种矛盾?结合所学说明这种认知对中国的长期影响。(9分)(3)综合三则材料,评析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逻辑。(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材料一 明清鼎革之际,顾炎武痛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材料二 黄宗羲则批判君主专制:“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1)分别指出顾炎武、黄宗羲思想的核心主张,并说明其时代背景。(12分)(2)比较二者思想的异同,并分析其思想价值与局限。(14分)(3)结合明清之际思想史,谈谈你对“思想创新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理解。(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分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挑战 检测卷.docx 【高分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挑战 检测卷.pdf 【高分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挑战 检测卷解析.docx 【高分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挑战 检测卷解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