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复习检测卷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答案:B解析: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穿汉服),促使鲜卑贵族接受中原礼仪制度,体现民族交融对社会风俗的影响。A项“完全汉化”过于绝对;C项“南朝文化主导”与史实不符;D项“放弃军事传统”未体现。2. 答案:D解析:北魏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割据。A项“长期分裂”符合史实,但图示侧重政权更迭;B项“均实行汉化”以偏概全(如匈奴汉国未全面汉化);C项与北方战乱、经济凋敝的史实不符。3. 答案:D解析:南朝士族奢靡之风盛行,北朝因战乱频繁更重务实(如颜之推强调农耕)。A项士族衰落始于隋唐科举制;B项北朝经济未超越南朝;C项儒家伦理在南北均有影响,非变化主因。4. 答案:A解析:隋朝运河劳民伤财加速灭亡,唐朝则受益于其漕运功能。B项“根本对立”过于绝对;C项隋唐均重视运河;D项南移完成于南宋。5. 答案:C解析: 唐太宗主张慎战,但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如击突厥、征高丽)采取积极防御,体现策略灵活性。A、B、D均为背景因素,非矛盾本质。6. 答案:A解析: 壁画反映丝路商旅遇盗的常见风险。B项“民族矛盾”图中未体现;C项艺术风格非题干焦点;D项与画面内容无关。7.答案:D解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大量人口被地方隐匿(如河北三镇),中央户籍锐减。A项是直接诱因,但D项是人口统计锐减的主因;B、C发生于中晚唐,非主因。8. 答案:A解析:条文尊重蕃商习俗(同类案按本族法),异族案用唐律,体现开放性与主权意识。B项“彻底瓦解”不符合史实;C、D与条文无关。9. 答案:B解析:“机梭声”与“牛驴走”体现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模式。A项草市在诗中未提及;C项南移完成于南宋;D项雇佣劳动非唐代主流。10. 答案:B解析:修订氏族志抬高关陇集团(含鲜卑贵族),削弱山东旧士族,强化皇权统治基础。A项是手段而非目的;C项九品中正制已废除;D项不符合等级社会现实。11. 答案:A解析:“译语人”是丝路贸易中语言沟通的专职人员,体现东西交往频繁。B项唐代开放包容;C项西域归属始于汉朝;D项与题干无关。12. 答案:C解析:两税法按资产征税,取代租庸调以人丁为主的税制。A、B、D是特点或影响,非核心。13. 答案:C解析:胡服流行体现民族交融对服饰文化的影响。A项等级制度未瓦解;B项女性地位变化缺乏依据;D项与题干关联弱。14. 答案:B解析:“白衣长发”“弥勒下生”是民间宗教(如白莲教)常用谶语,玄宗禁令旨在维护统治稳定。A、C、D与题干不符。15. 答案:B解析:法律限制夜市,但扬州等地夜市繁荣,体现经济发展对制度的突破。A项“严重脱节”表述绝对;C、D与唐代重农抑商政策不符。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5分)16. (1)特征与原因:北魏:主动汉化(如改汉姓、定族源),推动民族融合。(2分)原因:孝文帝改革适应农耕文明;巩固统治需要;中原文化先进性。(3分)北齐:民族对立(鲜卑贵族歧视汉人),融合受阻。(2分)原因:六镇之乱后鲜卑化回潮;统治者刻意制造族群矛盾。(3分)(2)发展与意义:发展:打破“华夷之辨”,推行平等政策(如唐太宗“爱之如一”)。(4分)意义: ①促进多民族国家认同(如“关陇集团”融合胡汉); ②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如西域乐舞传入); 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8分)(3)总体趋势:从冲突对立到包容共存; 从“胡汉分治”到“胡汉一体”; 最终形成“中华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意识。(8分)17. 答案要点:(1)运作机制与作用:机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相互制衡;皇权主导。(6分)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减少争议);强化中央集权;为后世官僚制度典范。(4分)(2)途径与评价:途径: ①完善科举制(吸纳寒门人才); ②尊崇儒学(设弘文馆、国子监); ③以史为鉴(总结前代治国经验)。(6分) 评价: ①积极:扩大统治基础;推动文化繁荣;形成“贞观之治”。 ②局限:科举内容限于儒家经典;未能根本解决士族问题。(9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复习检测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洛阳城内“胡服骑射”之风渐衰,而“衣冠士族,并为中原之仪”。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 )A. 鲜卑贵族完全汉化B. 民族交融推动社会风俗变迁C. 南朝文化占据主导D. 北魏政权放弃军事传统2. 下图是某一历史事情的形势和政权更迭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北方长期处于分裂状态B. 民族政权均实行汉化政策C. 江南经济发展超越北方D. 北魏最终完成北方统一3. 《颜氏家训》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至北朝,颜之推却告诫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士族阶层走向衰落B. 北朝经济水平超越南朝C. 儒家伦理观念强化D. 社会动荡冲击享乐风气4. 隋炀帝时期开通大运河,“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唐代诗人皮日休却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两种评价的差异源于( )A. 运河功能的时代变迁B. 史家立场的根本对立C. 隋唐治国理念不同D.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5. 唐太宗在《帝范》中强调:“夫兵甲者,国之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但唐朝前期的边疆政策仍以主动出击为主。这一矛盾说明( )A. 儒家思想影响军事决策B. 唐朝面临严峻外部威胁C. 统治者务实灵活的策略D. 府兵制保障军事优势6.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的《胡商遇盗图》描绘了商队遭劫场景,劫匪为汉人形象。该作品可用于研究唐代( )A. 丝绸之路的贸易风险B. 民族矛盾的尖锐化C. 佛教绘画的艺术风格D. 法律体系的完备性7. 下表唐玄宗天宝年间有900万户,唐宪宗元和年间人口为 247万户,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安史之乱的破坏B. 均田制的瓦解C. 黄巢起义的冲击D. 藩镇隐匿户口8. 《唐律疏议》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此条文体现唐朝( )A. 法律体系包容开放B. 华夷观念彻底瓦解C. 司法审判效率低下D. 边疆治理趋于松弛9. 白居易《朱陈村》诗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诗中反映的唐代经济现象是( )A. 草市促进乡村繁荣B. 农业家庭手工业结合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 雇佣劳动普遍化10. 唐高宗至玄宗时期,朝廷多次修订《氏族志》,将武氏、宇文氏等鲜卑贵族纳入一等门第。此举旨在( )A. 打击山东士族势力B. 构建新的统治基础C. 恢复九品中正制度D. 促进民族平等政策11. 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唐代沙州(今敦煌)设有“译语人”,职责为“传译蕃语,沟通华夷”。这反映唐代( )A. 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B. 对外政策趋于保守C.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D. 佛教传播依赖翻译12. 唐德宗时期推行“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改革的核心是( )A. 扩大征税对象范围B. 简化税收名目C. 以财产为征税标准D. 减轻农民负担13. 《旧唐书·舆服志》载:“开元初……妇人著履,规制亦重;又有线靴,织成之。”至中唐,“时人争服胡服,貂帽貂裘,妇人则簪步摇钗”。这一变化说明唐代( )A. 社会等级制度瓦解B. 女性地位显著提高C. 民族交融影响生活D. 纺织技术取得突破14. 唐玄宗在《禁断妖讹等敕》中斥责:“比有白衣长发,假托弥勒下生……妖讹滋甚。”此敕令针对的是( )A. 佛教寺院经济扩张B. 民间秘密宗教传播C. 藩镇割据势力渗透D. 道教与皇权的冲突15. 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扬州夜市“千灯照夜,商贾喧哗”。但唐代法律仍规定:“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反映唐代( )A. 法律与现实严重脱节B. 商业发展突破制度限制C. 城市管理趋于宽松D. 抑商政策已被废止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5分)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诏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卷140材料二 (北齐)高欢曾对鲜卑贵族言:“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又对汉人豪强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通典·食货典》材料三 隋唐王室源出“关陇集团”,其母系多鲜卑贵族。唐太宗尝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贞观政要·安边》(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魏至北齐时期民族关系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隋唐统治者对民族政策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12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民族交融的总体趋势。(8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唐初,以三省长官共议国政。中书省掌诏令起草,门下省掌审核驳正,尚书省掌执行。然“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太宗深察其弊,乃置政事堂,使两省长官合署办公,共议军国大事。——《唐会要·政事堂》材料二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皆逾不惑之年。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二十四定天下,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贞观政要·崇儒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及政事堂设立的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实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途径,并评价其影响。(1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分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卷.docx 【高分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卷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