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2026高考/新高一预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2026高考/新高一预习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核心知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时间轴:1949-1976 年
核心线索: 政权巩固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成就与曲折)
【第 26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新中国成立(1949)
1. 历史意义(必背!)
①四个“彻底结束”: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束封建专制统治;
结束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
结束帝国主义压迫。
②两个“改变”:
改变中国发展方向(向社会主义过渡);
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③立国宣言: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10.1)。
2. 巩固政权的措施
领域 措施 意义
政治 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土地改革(1950-1952)
消灭封建剥削,恢复经
经济 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
济,为工业化奠基
之战”)
捍卫国家安全,提高国际
军事 抗美援朝(1950-1953)
地位
“一边倒”政策、和平共处五项
外交 打破封锁,打开外交局面
原则(1953)
3.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
1.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一化三改”(工业化 +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实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2. 三大改造完成(1956):
标志: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3. 一五计划(1953-1957):
重点:重工业(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
成果:奠定工业化基础,工业产值年均增长 18%。
4. 政治制度建设
①1954 年宪法:
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 + 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第 27 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 中共八大(1956)
主要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意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2. 探索中的失误(三面红旗)
事件 表现 后果
“大跃进” 高指标、瞎指挥(钢产量 资源浪费,生态破坏
1070 万吨)
人民公社化 “一大二公”(大食堂、平 挫伤生产积极性,导致
运动 均分配) 饥荒
反右派扩大 55 万人错划为“右派” 破坏民主法治,知识分
化 子受打击
①反思: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经济上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
政治上把阶级斗争扩大化
②经验教训:
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政策制定需立足国情,避免冒进。
3. 经济调整(1961-1965)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果:经济恢复,1965 年粮食产量接近 1957 年水平。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 起因:
领导人错误判断阶级斗争形势(“资产阶级复辟”)。
导火索:《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
2. 阶段与事件
发动标志:1966 年“五一六通知”。
高潮:红卫兵运动、“一月风暴”(1967 夺权)。
转折点:林彪事件(1971,“九一三”)。
结束标志:粉碎“四人帮”(1976.10)。
3. 影响
破坏:民主法治瘫痪,经济停滞,文化断层。
有限建设:
科技:氢弹(1967)、人造卫星(1970)、杂交水稻(1973);
外交:恢复联合国席位(1971)、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高频考点与拓展要点】
1. 抗美援朝的意义(常考论述题!)
军事: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神话。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提高中共威望。
国际:奠定东亚格局,保障东北亚和平。
2. 三大改造的特点
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
自愿互利(农业合作社);
渐进过渡(从互助组到高级社)。
3.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重难点图示】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
1949 新中国成立 → 1950 土地改革 → 1953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开
始 → 1956 三大改造完成 → 1954 宪法颁布
【易错点提醒】
土地改革对象:地主阶级(非封建制度)。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非轻工业)。
文革期间经济并非完全停滞:三线建设、外交突破是亮点。
背熟本清单后,结合教材地图(如“一五计划工业分布图”)、史料(如
《朝鲜停战协定》原文),即可覆盖 100%考点。冲刺口诀:“49 站起,
53 抗美,56 制度立,八大矛盾要牢记,文革十年教训深!”《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核心知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时间轴:1949-1976年
核心线索: 政权巩固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就与曲折)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新中国成立(1949)
1. 历史意义(必背!)
①四个“彻底结束”: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束封建专制统治;
结束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
结束帝国主义压迫。
②两个“改变”:
改变中国发展方向(向社会主义过渡);
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③立国宣言: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10.1)。
巩固政权的措施
领域 措施 意义
政治 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土地改革(1950-1952)
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消灭封建剥削,恢复经济,为工业化奠基
军事 抗美援朝(1950-1953) 捍卫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外交 “一边倒”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打破封锁,打开外交局面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一化三改”(工业化 +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实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1956):
标志: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一五计划(1953-1957):
重点:重工业(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
成果:奠定工业化基础,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8%。
政治制度建设
①1954年宪法:
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 + 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 中共八大(1956)
主要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意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探索中的失误(三面红旗)
事件 表现 后果
“大跃进” 高指标、瞎指挥(钢产量1070万吨) 资源浪费,生态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大食堂、平均分配) 挫伤生产积极性,导致饥荒
反右派扩大化 55万人错划为“右派” 破坏民主法治,知识分子受打击
①反思: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经济上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
政治上把阶级斗争扩大化
②经验教训:
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政策制定需立足国情,避免冒进。
经济调整(1961-1965)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果:经济恢复,1965年粮食产量接近1957年水平。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 起因:
领导人错误判断阶级斗争形势(“资产阶级复辟”)。
导火索:《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
阶段与事件
发动标志:1966年“五一六通知”。
高潮:红卫兵运动、“一月风暴”(1967夺权)。
转折点:林彪事件(1971,“九一三”)。
结束标志:粉碎“四人帮”(1976.10)。
影响
破坏:民主法治瘫痪,经济停滞,文化断层。
有限建设:
科技:氢弹(1967)、人造卫星(1970)、杂交水稻(1973);
外交:恢复联合国席位(1971)、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高频考点与拓展要点】
抗美援朝的意义(常考论述题!)
军事: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神话。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提高中共威望。
国际:奠定东亚格局,保障东北亚和平。
三大改造的特点
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
自愿互利(农业合作社);
渐进过渡(从互助组到高级社)。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重难点图示】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
1949 新中国成立 → 1950 土地改革 → 1953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开始 → 1956 三大改造完成 → 1954 宪法颁布
【易错点提醒】
土地改革对象:地主阶级(非封建制度)。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非轻工业)。
文革期间经济并非完全停滞:三线建设、外交突破是亮点。
背熟本清单后,结合教材地图(如“一五计划工业分布图”)、史料(如《朝鲜停战协定》原文),即可覆盖100%考点。冲刺口诀:“49站起,53抗美,56制度立,八大矛盾要牢记,文革十年教训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