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阅读综合实践
第四单元
1.通过阅读散文,分析不同类型散文的语言特色,准确赏析文中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提升语言理解与赏析能力,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语言运用)
2.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特点,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提升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水平。(思维能力)
3.通过阅读经典散文,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体会作者在文中展现的情感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素养目标
情境导入
同学们,留意到窗外飘落的梧桐叶了吗 这些寻常的生活剪影,在散文家笔下却能折射出万千情思。
今天我们将聚焦朱自清《背影》里满含父爱的背影,茅盾《白杨礼赞》中象征民族脊梁的挺拔枝干,汪曾祺笔下浸润烟火气的昆明雨季,以及严文井和罗素对生命的哲学追问——共同破解散文“形散神聚”的创作密码,开始主题为“精彩散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
本单元课文借助对一些人物形象或自然物象的描绘,表达情感,传递哲思。
请从这些人物形象或者自然物象中选择一两个做些分析,可以从其本身的特点、蕴含的思想感情、塑造的方法、在文中的作用等角度来思考。
新知探究
活动一:人物形象、自然物象分析
篇目及其中的人物形象或自然物象 本身特点 思想感情 塑造方法 作用
《背影》-父亲的背影
父亲攀爬月台给我买橘子时肥胖、行动笨拙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等细节的刻画,生动地刻画出父亲背影的特点,以小见大,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
父亲的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成为了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和寄托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父子情深这一主题。
新知探究
活动一:人物形象、自然物象分析
篇目及其中的人物形象或自然物象 本身特点 思想感情 塑造方法 作用
《白杨礼赞》-白杨树
白杨树外形笔直,干、枝、叶都一律向上。
赞美白杨树并讴歌了像白杨树一样的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白杨树作为文章的核心意象,它既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也是文章主旨升华的关键。
新知探究
活动一:人物形象、自然物象分析
篇目及其中的人物形象或自然物象 本身特点 思想感情 塑造方法 作用
《昆明的雨》-昆明雨季中的菌子和缅桂花
①昆明雨季中的菌子种类繁多,外形各异,味道鲜美;②昆明雨季中的缅桂花树,树大花多,花香浓郁。
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式。
昆明雨季中的各种草木瓜果构成了昆明雨季独特的画面,展现了昆明的地域风情,使文章充满生活情趣,同时也为作者表达对昆明的怀念之情提供了具体的事物基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新知探究
活动一:人物形象、自然物象分析
1.朱自清散文《背影》和李森祥的短篇小说《台阶》都塑造了精彩的父亲形象。请从“行文思路”“写作手法”“父亲形象”三方面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概括比较。
新知探究
活动二: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父亲”形象比较阅读
新知探究
篇目 行文思路 写作手法 父亲形象
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主要围绕父亲与儿子在车站惜别的情景展开。
以台阶为线索,通过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来表现父亲对家庭社会地位和尊严的追求。
《背影》
《台阶》
更多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让人读后深受感动。
更注重对父亲心理变化的描写,通过对父亲内心的深入挖掘,塑造父亲形象。
细心、体贴、关爱 儿子、坚强、深沉内敛。
倔强、要强、吃苦 耐劳、老实厚道谦卑。
新知探究
活动二: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赏析写法共通之处
2.《白杨礼赞》和《井冈翠竹》写于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内容各有特点,写法上有相似处。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共通之处。
新知探究
篇目 思想内容 写法共通点
《白杨礼赞》
借赞美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井冈翠竹》
通过对井冈山翠竹的回忆与描写,表达对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做出贡献的歌颂,以及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①运用象征手法,以物喻人。通过对白杨树和翠竹的描写,赋予其象征意义,使抽象的精神品质变得具体可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新知探究
写法共通点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在描绘景物中融入作者的强烈情感,使情感抒发自然且深沉。
新知探究
活动二: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赏析写法差异之处
3.议论性散文以阐述观点、论证道理为主。请从写法差异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比较《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两篇议论性散文。
新知探究
篇目 写法差异 表达效果
《永久的生命》
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生命的本质和特性。
使文章显得非常亲切和贴近生活,让人简单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神奇。
《我为什么而活着》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直接说理)的写法,开篇明确提出三个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使文章显得非常鲜明和有力,让人能够直接感受到作者的热情和坚定。
新知探究
活动二: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写景特色比较阅读
4.写景抒情散文,最能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比较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以及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四篇有代表性的散文写景方法的不同。
新知探究
比较阅读 写景方法 核心手法 具体体现
《春》
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例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①“像眼睛,像星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②“还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新知探究
比较阅读 写景方法 核心手法 具体体现
《济南的冬天》
拟人化描写
把一圈小山比作“小摇篮”,赋予山峦“低声地说”的拟人动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比较阅读 写景方法 核心手法 具体体现
《昆明的雨》
以物寄情,白描勾勒。
倒挂的仙人掌、菌子、雨中市井生活场景(卖杨梅的少女、酒店避雨)等细节特写。
新知探究
比较阅读 写景方法 核心手法 具体体现
《雨的四季》
多种感官结合
①小草:“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视听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视觉、听觉)
②空气:“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可在作者的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嗅觉)
新知探究
活动三:分析叹号的作用
新知探究
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叹号使用巧妙,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叹号的表达效果,加深对叹号作用的体会。
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背影》)
句末叹号与反语“太聪明”相配合,写“我”对当年不理解父亲感到非常后悔和懊恼,表达愧疚、自责之情,体现如今的“我”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
新知探究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
文章第一句用感叹句,开篇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语气峻拔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动三:分析叹号的作用
新知探究
3.我们都非常可怜!(《永久的生命》)
用叹号生发感慨,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讲个体生命的柔弱易逝,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又是那样渺小,所以我们都非常可怜,表达了遗憾、无奈之情。这是“抑”,为下一步赞美生命的“扬”蓄势。
活动三:分析叹号的作用
4.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昆明的雨》)
问号和叹号连用,写出作者的强烈质疑,突出干巴菌“中吃不中看”的特点,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文感叹“这东西这么好吃 !”的“扬”蓄势。
新知探究
活动三:分析叹号的作用
在这节“精彩散文”阅读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先是整体比较了一些散文的类型、情感等特点,又通过小组合作对不同散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了深入探究,还赏析了叹号在文中的独特作用。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深入阅读,提升散文鉴赏能力,在文学的海洋里收获更多精彩。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