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 昆明的雨 汪曾祺 第四单元 1.①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②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2.①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②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了解昆明的风土人情。(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素养目标 情境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说起春天,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温暖、明媚的画面。在我国,有一座城市,它四季都如同春天一般,被人们赞誉为“春城”,大家能猜到是哪里吗? 那么,在这座如诗如画的城市里,雨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它会和我们平常所见到的雨有何不同?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直观感受一下昆明的雨的独特魅力。 相信大家看了视频后,对昆明的雨有了一些初步印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脚步,一同走进《昆明的雨》,去领略他笔下那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昆明雨季。 情境导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所作小说以短篇为主,《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其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作者简介 辟邪( ) 鲜腴( ) 吆喝( ) 缅甸( ) 釉( ) 密匝匝( ) bì yú yāo miǎn yòu zā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字词积累 鲜腴:新鲜肥美。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细碎:细小零碎。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字词积累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概述段落大意。 第三部分(第11段):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10段): 引子,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 具体写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和事。 自然点题,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2.标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 ①画表现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以此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②为下文作了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 ③可以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3.第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在内容上,点明文章中心,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 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画的介绍,引起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4.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昆明的雨的特点。 ①雨季很长,但有所间歇; ②气压不低,让人舒服; ③雨季明亮丰满,草木旺盛。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5.第6段,作者写到了昆明的仙人掌有哪些功用?用不少笔墨写了仙人掌,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①昆明的仙人掌可以挂于门头辟邪和代替篱笆防猪和羊; ②这些仙人掌生长旺盛、肥大。这属于侧面描写,以此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空气湿润的特点。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6.文章第7段着重写的是昆明的菌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一特点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方面:从品种多、菜市场里多、餐桌上多和原野中多 四个方面来写的。 作用:写菌子多,是为了写雨水多,侧面衬托出昆明雨 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7.怎样理解第9段中“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这句话? “心软软的”是作者看到那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觉得它清清秀秀,像兰花一样清香,十分喜爱。同时,又感慨房东惜花又送花的淳朴。 “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则强调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对昆明人和昆明雨季的怀念和感动。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8.第10段“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中的“情味”一词指的是什么?说一说你的理解。 情味,是情调、意味的意思,这里的“情味”含有一丝乡愁,一点寂寥,也有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宁静、清新、平淡、闲适、柔和的生活情调的喜爱。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9.“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第2段出现后,在最后一段再次出现,而最后一段中它的作用是什么? 从内容上看,它深化了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从结构上看,它照应了第2段,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写法探究——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浑朴自然,耐人寻味。请赏析下列语段,品味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1)“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新知探究 (1)使用“牛粪”“马蜂窝”来进行比喻,语言生活化、接地气,写出干巴菌外形的难看,这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反差,写出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惊叹与喜爱。“?!”的使用不仅使语言简洁、亲切、口语化,也凸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习任务二:写法探究——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新知探究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 学习任务二:写法探究——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新知探究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汪曾祺的散文的写作特点。 ①语言:典雅的文言词汇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于生活气息。 ②结构: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学习任务二:写法探究——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③题材: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一改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对于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写法探究——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在本节课中,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走进了《昆明的雨》,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与怀念,还赏析了文章的独特语言,感受其平淡质朴又充满生活情趣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品味散文之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课堂小结 昆明的雨 雨季相当长、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仙人掌 各种菌子 雨季的杨梅 雨季的缅桂花 人们的生活 喜欢 怀念 留念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