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丹东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下)期末考试高一语文答案
1.B.主观臆断。文中没有对陶渊明、苏东坡和杜甫、辛弃疾的伟大程度进行比较。
2.A.曲解文意。“喜怒哀乐的形象更有利于诗人表达情感”于文无据。
3.A.证明“他们都坚持实践自己的理想”。
4.①强化了对辛词艺术本质的理解(让读者更精准把握辛词的本质特征),为辛词及豪放词
的学习提供了明确方向。
【或答“辛弃疾(豪放词)蕴含真气奇气,兼具豪迈与精致,学习时不可流入虚浮的、
叫嚣的、空泛的作风。”】
(这一点如果只答“不可流入那种虚浮的、叫嚣的、空泛的作风”给 1 分。)
②增强论述的权威性与说服力:借助经典评论,呼应前文辛词“委婉曲折、用生命书写”
的观点,使文章对辛词艺术价值及学习方法的论述更具说服力。
(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5.①在慷慨激昂的豪放中有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收复
失地,但用他之人并非真心北伐,只想博一个抗金虚名,他的忠义奋发和外界的摈斥
这两种力量的盘旋激荡,让诗歌情感表达曲折盘旋。
②不是直说,而重形象、意象的表现。词中运用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
典故,既有委婉劝谏,又有怀古伤今,言简意丰,典雅耐读。
③语言运用得好。词人在典故中融入“人道”“想当年”“尚能饭否”等贴近生活的口语
化表达,既保持了词的典雅庄重,又富有生活气息。
(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6.A.两人情感萌生于江边重逢时卜文彬朗诵《长江之歌》。
7.D(结尾“开着老卜留下的三手夏利,穿行于城市的楼房,开向郊外的菜园”是实写,
通过动作与心理描写传递情感,是“以实写虚”。
8.①两人性格迥异,在不同的性格碰撞交流中彼此吸引。卜文彬木讷憨厚,行事中规中矩,
吴文华爽朗直率,幽默野性,相亲结果虽不如意,但后来两人在各种契机下感情不断
升温,让人意外。
②两位老人彼此理解,互相尊重。他们有共同的时代记忆,是彼此孤独寂寞的老年生活
中的陪伴,在交往中弥补各自人生的遗憾。意外中有必然。
(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9.①串联故事情节的关键,推动情节发展。“三手夏利”串联起大坝相处、共同上老年大学、
分享冻柿子等日常片段,推动故事自然向前发展。
②连接人物关系的纽带,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三手夏利”为两人提供了频繁相处的场
景,见证两人情感;又以吴天华“熟练拧火”“期待开车”“超越年轻对手”,凸显她爽
朗、追求自由的性格。
③情感与主题的象征表达:车作为“三手”旧货,既象征老人历经岁月却未熄的生命力
量;又是吴天华寄托思念、延续记忆的媒介。
(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10.CEG 惠公与女期三日至,而女一日至,何速也?女其念之。
11.A“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是“认为正确”,所以意思不同。
12.B“欲依法惩处”的是官吏。
13.(1)刚才烛火灭时,有人拉扯我的衣服,我扯断了他的帽带并拿在手里了,请快点灯,
看看是谁的帽带断了。(引,拉、拽;趣,急速,赶快;绝,断;句子大意;以上
各 1 分)
(2)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当年在岐山下吃过马肉的农夫拼尽全力在车下为缪公激烈地战
斗。(为……所,被;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下者,定语后置;疾斗,激烈地战斗,顽
强地战斗;句子大意;以上各 1 分)
14.①臣子为报恩奋勇杀敌,击败晋军,使楚国得以强大。
②岐下野人在韩原之战中,解救秦穆公并生擒晋君。
③晋文公得知叛臣阴谋,诛杀乱臣,使国家稳定。(每点 1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宴请群臣饮酒,天色已晚,众人酒兴正浓时,灯烛突然熄灭。有人趁机拉扯王后
的衣服,王后一把扯下那人的帽缨(冠带),对楚庄王说:“刚才烛灭时,有人拉扯我的衣服,
我扯断了他的帽缨并拿在手里了,请命人点燃灯火,找出帽缨断掉的人。”楚庄王却说:“我
赐群臣饮酒,使他们醉后失礼,怎能为了彰显妇人的贞节而羞辱臣子呢?”于是下令左右:
“今日与寡人饮酒,不扯断帽缨的人不算尽兴!”群臣一百多人纷纷扯断帽缨,随后重新点
燃灯火,最终尽欢而散。三年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臣子始终冲锋在前,五次交锋五
次奋勇杀敌,最终击退敌军,助楚军获胜。楚庄王感到奇怪,问他:“寡人德行浅薄,也未
曾特别优待你,你为何如此拼死效力?”那人回答:“臣本该死去!当年醉酒失礼,大王隐
忍未加惩处;臣始终不敢因受人庇护的恩德而不公开地报答您,一直愿肝脑涂地,以鲜血洗
刷前耻——我就是那夜被扯断帽缨的人!”最终楚军大败晋军,楚国因此强盛。
材料二:
从前,秦穆公走失了一匹良马,被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乡民抓到并分食。官吏抓获他们,
准备依法惩处。秦穆公却说:“君子不会因牲畜而伤害人命。我听说吃良马肉若不饮酒,会
伤身体。”于是赐酒给乡民并赦免了他们。一年后,秦晋爆发韩原之战,这三百多人听说秦
军攻打晋国,纷纷请求参战,以报答秦穆公的恩德。战斗中,秦穆公被晋军包围,那些曾在
岐山分食马肉的乡民拼死护主,在车下奋力搏杀。最终不仅救出秦穆公,还活捉了晋国国君。
材料三:
晋怀公的旧臣吕省、郄芮原本不归附晋文公(重耳),晋文公即位后,二人担心被杀,
于是想要和他的同党密谋火烧宫殿,刺杀文公。文公起初不知情。曾试图杀害文公的一名宦
官知晓他们的阴谋,想向文公告发以赎罪,便求见文公。文公拒绝接见,派人斥责他:“当
年在蒲城,你斩断我的衣袖(追杀我);后来我随狄君打猎,你又奉惠公之命来杀我。惠公
限你三日到达,你却一日便至,何其急切?你好好想想吧!”宦官答道:“臣不敢怀二心侍君
背主,因而得罪了您。如今您已回国,难道还要追究蒲城、狄地的旧怨吗?当年管仲射中齐
桓公的衣带钩,桓公仍重用他而成就霸业。今日我冒险告密,若您仍不见,灾祸必将再临!”
文公于是接见他,得知吕省等人的阴谋。三月己丑日,吕省等人果然造反,焚烧宫殿,文公
的卫队与他们交战,在黄河边将其诛杀,晋国局势终得稳定。
15.D “友人已然提前到达”错误,是“诗人想象友人已提前到达”。没有表达仕与隐的
矛盾。
16.①随着船一路向前,故乡越来越远,心中不免产生眷恋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不舍。
②崭新宽广的未来已在眼前展开,诗人心怀浩荡,对未来有无限憧憬与期待。
③这两句诗将“离乡之愁”与“前路之思”融为一体,以极其凝练、形象的语言,道尽
了人类在离别故土、奔赴未来时既不舍又期待的复杂心绪。(每点 2 分)
17.(1)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2)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其他答案,如果符合画面内容,也可给分)
18.B(前文围绕“榫卯”展开,括号内语句主语应是“榫卯”,C、D 项主语是“官式建筑
和传统工艺精品”,话题不一致,排除;A 项“是传统文化里技艺传承的标识物”与后
文“民间普通木作器具较少采用复杂榫卯”衔接,不如 B 项先表明“是……标识物”,
再说明应用场景自然,B 项更契合语境,故选 B。)
19.D 登堂入室:指榫卯工艺随时代发展达到高超境界,词义未变。
(A 中空穴来风,原指有洞穴才有风,喻消息有依据;现多反用为“毫无根据”;B 中钩
心斗角,原指宫廷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工致,后用以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C 中明
哲保身,原指明智者善于保全自己,含褒义;现多含贬义指怕事回避;D 中薪火相传,
原指技艺代代相传;现仍沿用“传承延续”的本义)
20.①审美风尚 ②材料特性
(从“明清时期,家具追求典雅庄重的格调,促使榫卯样式繁复且注重契合度。不同于明
式家具的大气,清式家具在装饰性上更下功夫”,可看出与“审美风尚”有关;从“不同
木材硬度、纹理等特性会影响榫卯的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可知和“材料特性”相关,
且都符合字数要求。)
21.“叠代”改为“迭代” “刍形”改为“雏形”
“契和度”改为“契合度” “下工夫”改为“下功夫”
(每改对一处得 1 分,改对任意三处可得满分。如果把 4 处全部改出,按顺序取前三处)
22.答案示例: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传统榫卯在大型建筑中使用比例降低,更
多是在传统工艺传承场景中作为文化符号得以延续。
【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在“现代工艺的发展”的前面加上“随着”;如学
生在“传统榫卯在大型建筑中使用比例降低”分句前加“使”不得分。二是“使用降低”搭
配不当,改为“使用率降低”或“使用比例”降低。】(改对一处得 2 分,改对两处得 4 分)
23.①薛宝钗 ②林黛玉 ③贾宝玉和薛宝钗结为夫妻(每空 1 分)
24.参考立意:
①破局之问,引领未来: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提出创新性问题的独特价值。
②答案为基,实践为翼:论述精准答案对推动科技、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
③问答共生,智创未来:辩证分析问题与答案的相辅相成关系,倡导二者协同发展。丹东市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曾说屈原、陶渊明、杜甫用他们的理念志意写他们的诗篇,说他们的作品全都是他
们志意的投注,不似有一些诗人词人自命风流,游山玩水,写一些吟风弄月那样的作品。
像辛弃疾这些伟大的诗人词人,他们的作品里边,不管是得意也好,失意也好,悲哀也好,
欢喜也好,总不忘自已的志意和理念,这才是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的。既然他的诗篇是他
生命的流露,就要把他生命里边的本质找出来。他的本质是什么?辛弃疾的志意理念跟苏
东坡、陶渊明比起来差别在哪里?陶渊明、苏东坡他们都准备了一个“退”,是“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的一生,有幸、有不幸,有进、有退,有福、有祸,这是
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勇于进,有的人勇于退,而辛弃疾实在是一个
无法“退”的人。他跟杜甫是一样的,虽然偶然在他们诗词里说到“退”,如“尽西风,
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到回老家,可这都是反面的话。他
们是坚持实践和实行他们的理想和志意的,如杜甫“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辛弃疾
也是如此。辛弃疾一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国,他是坚持要进,而不是要退的人。
辛弃疾本身是要进的,是忠义奋发的,可是他所处的环境,他几次遭到谗毁、罢废,
这里边有一个相对的力量往下压下来的。辛弃疾本来的力量是向上冲的,是进的,是忠义
奋发,而他的环境遭遇,他在南宋四十几年,竞有二十年左右是放废家居,所遇到的是另
外一种从上面压下来的力量,所以辛词的特色,当是这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这也是他词
里的一份本质。
而这种本质与词的特质有什么关系呢?我在开始时讲过,词的特质本是以委婉曲折、
含蓄蕴藉为好的,婉约的词是如此的。可是许多人都误会,以为豪放的词,只要说几句激
吊慷慨的话就是豪放了。豪放也许豪放了,但不是好的词。真正好的词都是有一份委婉曲
折、含蓄蕴藉之美的词。我说过词不要截然划分,婉约的儿女之情的词里,有时也可以喻
托一份忠爱的志意,如冯正中的词。至于豪放的英雄、豪杰的词人,也不要只看他的激昂
慷慨,他的词之所以有艺术性,是好的词,就是因为它也有委婉曲折、含蓄蕴藉的一面。
使辛弃疾这位豪放词人能够达到词里边最高成就的,正是由于他达到了词的艺术要求,有
一种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而他之所以委婉曲折,他之所以含蓄蕴藉,一个就是由于
他本质上两种力量的互相冲击,互相磨荡,那个出来了,这个下去了,互相盘旋激荡。它
高一语文第1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