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 散文二篇 第四单元 1.剖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语言运用)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思维能力) 3.①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②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审美创造) 素养目标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我们所在的地球,历经亿万年的沧海桑田,生命在此生生不息,从微小的细胞到浩瀚的生态系统,从短暂的一瞬到跨越千年的物种演化,生命的奇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你是否曾静下心来,仰望星空,俯瞰大地,去追问:什么是生命?生命为何如此顽强而执着?生命的意义何在?又是什么赋予了它那永不磨灭、永恒向前的力量? 新知探究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准备任务-作者简介 新知探究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1942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局势胶着。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推行殖民统治,国民党当局专制腐败,民生疾苦加剧。但中国人民并未屈服:敌后军民坚持游击战争,正面战场持续抵抗,民众在苦难中凝聚顽强生命力,以不屈姿态对抗侵略压迫。 严文井目睹民族在绝境中展现的生命韧性,创作《永久的生命》。文中以 “小草经冬复萌” 隐喻生命重生的坚韧,既赞个体生命顽强,更传递对民族精神的信念,字里行间洋溢乐观态度,激励世人珍视生命、直面苦难。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写作背景 新知探究 哲理散文 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准备任务-文体知识 哲理散文不是让读者去获得理性的概念,而是让读者感知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写作时,要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臼齿 兴味 洗涤 牛犊 繁殖 蔓延 jiù xìnɡ dí dú zhí màn 准备任务-字词积累 新知探究 消逝:消失。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准备任务-字词积累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概述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 感慨生命的短暂,欲扬先抑。 第二部分(第2—4段): 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第5段): 赞美生命是奇迹。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2.对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鲜明的情感态度,请自由朗读课文,并圈点出这些关键词。 可怜→ 感动→ 感谢→ 赞美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有限的岁月,永远不会再返回。“可怜”是因为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的流逝丝毫不能做主。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新知探究 4.阅读第2-4段,在相应段落勾画出作者“感动”“感谢”“赞美”情感变化的依据,并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感动: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感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赞美: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依据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是积极乐观的,并且气势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理解 表面上看,文章一开始说“可怜”,情感是悲观失望的,但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在我们每个个体生命中客观存在的。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新知探究 5.“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这里的“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开来”是指个体生命。“合起来”指整个人类的生命长河。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6.如何理解“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个体虽然消逝了,但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断给世界以色彩,能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写法探究——剖析手法、品味语言 1.作者对生命进行了热情的歌颂与赞扬,为什么要在开篇提到时间易逝、生而可怜呢?这属于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欲扬先抑。 先写时间易逝,人们无奈、可怜,情感进入低谷;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情感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打动人心。 新知探究 2.第1段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什么妙处? 对于人的生理变化,人们感受最真切,既符合实际,又十分具有感染性。 学习任务二:写法探究——剖析手法、品味语言 新知探究 3.文中“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进行对比,以衬衣可以洗涤、补好反衬生命的易逝,使无奈、遗憾之情更加强烈。化抽象为具体,富有表现力。 学习任务二:写法探究——剖析手法、品味语言 新知探究 4.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凋谢”与“不朽”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阐述了尽管个体生命会消亡,但生命整体通过繁衍和延续永远焕发色彩与活力的道理,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敬畏与赞颂。 通过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习任务二:写法探究——剖析手法、品味语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探讨《永久的生命》,理解了生命的短暂与不朽。在感知内容到剖析手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热情歌颂。生命虽短,但精神永存。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时光,热爱生活,不断探索生命的价值,努力提升自我,让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 短暂无奈 不朽乐观 总结赞美 赞美生命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新知探究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罗素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准备任务-作者简介 新知探究 遏制 飓风 濒临 俯瞰 深渊 嘲讽 è jù bīn kàn yuān fěng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字词积累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 烈的风暴。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字词积累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1.阅读第1段,想一想:这一段与题目有何关系?作者表达的是为什么而活着? 本段开篇点题,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为什么而活: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新知探究 2.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3.如何理解第 2段中“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句话? 作者寻求爱情,实际上就是在寻求美好的仙境,寻求仙境中的美——对爱情的渴望,实质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探寻。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4.“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一句有何深刻含义?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这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6.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顺序能否颠倒?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社会责任程度更深。不能颠倒。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7.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作者坦陈驱动他的三种激情——爱情他得到了,知识偶有所得,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却常感无力。 生活在“得与不得”中交织,恰恰印证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追寻本身,纵使历经挫败,他仍愿再活一次,因热忱投入的过程已超越得失,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拓展 本课的题目为《散文二篇》,但从内容上来看,作者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更像是议论文。然而,又不像议论文,因为我们没法从论点、论证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也就是说,这两篇被定义为散文的文章既具有散文的某些特征,也具有议论文的某些特征,并在议论中阐释着深刻的哲理。我们不妨将两种名字综合起来,称它为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学习任务二:课内对比———从《散文二篇》洞察哲理散文的独特风貌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课内对比———从《散文二篇》洞察哲理散文的独特风貌 请同学们结合对这两篇散文的认识与解读,说说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具备哪些特征。 (1)从两篇文章都能通过分析具体的结构与层次把握文章观点来看,议论性散文应具有议论文的观点明确、结构清晰的特点,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 新知探究 (2)从文章语言以及叙述方式上来看,议论性散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征,即用语形象,这也就意味着将抽象的说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能使读者获得感悟。同时,哲理散文并非一味地说理,而是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有散文的抒情性特点。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课内对比———从《散文二篇》洞察哲理散文的独特风貌 在这堂课中,我们跟随罗素的脚步,探讨了“为什么而活着”。通过学习,我们走进了罗素的世界,体会到他对爱情、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还认识了哲理散文的独特风貌。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人生的意义,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探寻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课堂小结 我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博大的胸襟 高尚的情怀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