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背影》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背影》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5 背 影
素养目标
1. 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运用)
2. ①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②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题,了解文章的叙事方法。(思维能力)
3. 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审美创造)
4.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文中描写手法,探究其对刻画父亲形象的作用。
2. 抓住“背影”的描写,体会父爱子的深情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朱自清曾面对父亲的背影潸然泪下,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朱自清又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 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中的真挚情感打动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也当一回导演,根据《背影》这一课设计我们的“背影”微电影。 【展示】背影的图片或视频(参见课件PPT) 【讨论】说一说你观察到的背影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感触。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知识储备——掌握字词、了解背景、散文文体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字词积累】(参见课件PPT) 【散文文体知识】(参见课件PPT) 【识记】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字词。
学习任务二:剧组规划——设计海报、规划场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首先,同学们用两分钟时间默读,思考我们同名微电影的宣传海报中需要传达哪些信息给观众? (1)电影类型:亲情类 (2)电影主题:父爱 (3)主演:父亲和“我” (4)剧情(本文主要内容):____ 【提问】根据这位同学的剧情介绍,我们可以把这部微电影设计成哪三个场景?请先划分全文段落层次后再进行概括。 场景一: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二: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三: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在北京读书的“我”,回家奔丧,在返程途中,与父亲在车站惜别,看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而深深感动的故事。 【回答】全文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 - 6段):回家奔丧,车站惜别,月台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三个场景: 回家奔丧:第2 - 3段 车站惜别:第4 - 5段 月台买橘:第6段
学习任务三:拍摄场景——场景一:回家奔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 1. 拍摄场地:院子 2. 拍摄场景:微电影从一场冬日里的丧事开始。镜头内是满院刺目的白色、满地狼藉的东西,还有一个泪眼婆娑的“我”站立于祖母的灵堂中(特写镜头)。 【提问 1】哪些词写出家中的境况 3. 主人公语言: 【提问 2】在这哀伤的气氛中,父亲有一句话却让人为之一振。请同学们朗读一下父亲的那句话。 【提问 3】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提问 4】这简短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父亲 4. 请同学们再一次饱含情感地读出这句话。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强压悲痛的决心) 【总结】如果说在“回家奔丧”这一场景中父爱在言语中,那在下一场景“车站惜别”中父爱是如何体现的呢 我们来看下一场“车站惜别”。 【回答 1】“祸不单行”“亏空”“借钱”“丧事”等词语,写出当时家庭情况,可谓“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回答 2】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答 3】祖母去世,父亲丢了工作,家中光景惨淡,家中有价值之物变卖典质殆尽,丧事也是借钱办的。 【回答 4】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年男子的坚毅和对家庭责任的担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情的庇护和关怀。
学习任务四:拍摄场景——场景二:车站惜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拍摄场地:车站 2. 拍摄场景: 【提问 1】你们准备拍摄哪些场景 【提问 2】父亲为什么“踌躇”“嘱咐” 3. 儿子视角: 【提问 3】但那时,年轻的“我”是否领受了这份情呢 从哪看出来 【总结】这些琐碎之至的事情都是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怀! 这坚毅可敬的,还是慈祥可亲的都是爱惜“我”的父亲。可惜年仅 20 岁的年少的儿子此时却并没能感受到父爱。 【回答 1】 ①先让熟识的茶房陪同,再三嘱咐,甚是仔细。 ②后来颇踌躇了一会儿,但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 ③车上,嘱咐“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回答 2】“踌躇”、多次“嘱咐”是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回答 3】没有,父亲讲价钱时“我”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我”看到父亲嘱托茶房时“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二十岁的“我”都知道,年过半百的父亲难道就不知道吗 只不过是爱子心切。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拍摄微电影的形式梳理了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明确了“回家奔丧”“车站惜别”等场景。通过对场景的分析,初步感受到父亲的形象和父子间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文中“背影”的描写,体会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探究独特的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拍摄场景——场景三:月台买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我们现在进入第三个场景,看看如何用镜头来定格父爱、解读背影。 请同学们齐读第6段,并注意勾画有关父亲的描写。 拍摄场地:月台 拍摄场景(有关父亲的描写):__________ 【提问1】为什么父亲的穿着如此灰暗朴素? 【提问2】原文说:“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为什么不把父亲的动作设计成“跳下去”?岂不是更潇洒? 【提问3】从哪看出来? 【提问4】动词对比:文章中可以用“跳”替代“探身”、用“抓”替代“攀”吗?为什么。 【点拨】正是因为父亲极为艰难地攀上爬下,正在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事情,只是因为疼爱儿子,才会让“我”感动心扉!这样才能突显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启发】越细致的动作描写,越能表现父亲翻越月台时的艰难,体现父爱的深沉! 【提问5】解读父亲背影: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总结】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背影,曾经忽略父爱的儿子在这一刻顿悟了。那蹒跚的背影,那触目惊心的老态,一步步艰难地攀上爬下,一个个饱满而鲜亮的橘子怎么能不让他泪如泉涌呢?那奔涌而出的眼泪就是对父爱最好的感悟! 【交流】有关父亲的描写(场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回答1】一是为服孝,二是因为家中都变卖典质了,所以穿着极为简朴。与送给儿子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更能衬托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自己省吃俭用只为了给儿子最好的。 【回答2】因为客观事实是父亲体形肥胖,老态龙钟。 【回答3】“蹒跚”“慢慢”写出了父亲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由此可看出父亲肥胖,老态龙钟。 【回答4】均不能替换。“探身”是试探性的,没有把握的,极力控制身体,笨拙而慎重的。“跳”是轻松有力的。“抓”是随意、轻松的,“攀”是艰辛与吃力的。 【回答5】 ①这是一个肥胖的、笨拙的背影(不雅观、不潇洒的背影)。 ②这是一个腿脚不灵便、老态龙钟的背影。 ③这是一个艰难而又执着的背影。 ……
学习任务二:总体回顾——深析情感内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在作者的心中,父亲的爱犹如推进式的慢镜头,是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的,他对父爱的感受经过了哪些阶段? ①__________ 父亲:把“我”当小孩,先是让茶房陪同,终于不放心,决定自己送“我”;买橘子时嘱咐“我”别走动。 “我”:“我”已20岁,觉得他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心里暗笑他的迂,还觉得“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提示】父子之间有强烈的隔阂。 ②__________ a.“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b.“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③__________ a.“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提问2】作者为什么表达自己的懊悔和思念之情? 【总结】对父亲易怒的理解,对父亲的思念,父子之间隔阂的消除。 【提问3】“背影”在场景中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描写角度和情感有何变化?完成表格填空。(参见课件PPT) 【提问4】解读背影与眼泪 (1)背影:不仅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父爱的象征点,更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2)眼泪:__________ 【提示】有了父亲的背影,儿子的眼泪,这篇文章,这部微电影才有了感人的力量。 【回答1】 ①不以为然,毫不领情 ②感动,理解 ③悔恨,思念 【回答2】正因为后来的作者理解了父亲,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他才写下这篇散文,并在文中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的懊悔和思念之情。 【回答3】 三次(参见课件PPT) 【回答4】儿子对父亲的理解牵挂,对父爱的感动,父子情深的象征点。
学习任务三:剧本研读——赏析语言特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有人说,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匀净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回答】 语言朴素: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而是如口语一般。在描写的过程中,又善用白描手法,简洁而表现力强,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 典雅: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勾留”,这类词语保留了文言的概括力与典雅内蕴,穿插在文中,使全文有典雅的感觉。 匀净细腻:本文短短一千多字,将一个“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在省略内容上,下了大功夫,写与“背影”相关的内容,与“背影”无联系的内容全然不写,使全文用语显得匀净。而在表现“背影”的过程中,又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得文章整体的叙述描写给人细腻之感。
课堂小结
本次课文微电影拍摄活动圆满结束,文中围绕背影叙事抒情,背影中都有父亲无言的爱,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画面,让父爱显得更加深沉伟大,让父子情深的主题深入人心。
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把阅读散文和拍摄微电影结合起来,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多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精神。
不足之处 在学习课文环节穿插微电影拍摄,在环节设置、内容任务等方面处理不够巧妙合理,显得生硬不连贯,两者兼顾做得不够好,课堂效果不太理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