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 白杨礼赞素养目标1. 梳理文章结构,探究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语言运用、思维能力)2. 体会文章抒发的昂扬向上的情感美。(审美创造)3. 体会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赞美,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1.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2.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同学们对于“白杨树”了解多少? 【展示】PPT 播放白杨树图片与白杨树知识内容拓展。(参见课件 PPT)这确实是一种十分特别的树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茅盾用散文形式写的《白杨礼赞》,下面我们就通过“读散文,赞白杨”自主阅读学习活动来深入了解白杨树吧。 【讨论】我们常见的杨树有什么用?你对生活中的杨树了解有多少?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积累基础知识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字词积累】(参见课件 PPT) 【识记】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忆生字词。学习任务二:探究内容情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 1】请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法指导】重读其中的副词。 【朗读提示】 1.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 2. 其他小组仔细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 【提问2】 研读课文,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何处? 根据表格提示,梳理出白杨的形象。 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境美外部形态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形美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神美【回答 1】 第 1 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 4 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回答2】 生长环境不平凡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境美外部形态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形美内在气质不平凡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神美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赏析文章运用的手法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 作者在写白杨“不平凡”的时候用了诸多手法,请你阅读课文,找出这些句子,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文中第2、3段作者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雄壮(伟大)——单调—惊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作好了情感铺垫。 【学法指导】 第一:自学要求 先圈画文中的关键句,再分析句子使用的技巧,最后理解其作用。 第二:互学要求 1.有序交流:①号组织组员就自学差异点、疑难点合作探究。 2. 归纳总结:②号口头总结,④号汇总成文,③号做好笔记,①号补充,分工合作,为展示做准备。 第三:展示要求 1. 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 2. 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 3.【知识补充】象征的相关知识补充(参见课件PPT) 【回答】 ①欲扬先抑 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接着又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写既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②烘托 作者在开头先描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 ③对比 文章最后一段将楠木与白杨树进行对比,将两种树的不同品格和所代表的不同人物进行对比,突出赞扬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④象征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作者直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学习任务二:深究象征的意义和主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又是如何通过这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象征意义揭示出来的? 【学法指导】 第一:自学要求 1.抓关键句,品读理解意义; 2. 借助知识补充,理解文章用白杨象征人的意义。 第二:互学要求 1. 有序交流:①号组织组员就自学差异点、疑难点合作探究。 2. 归纳总结:②号口头总结,④号汇总成文,③号做好笔记,①号补充,分工合作,为展示做准备。 第三:展示要求 1. 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 2. 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 【归纳主旨】本文用象征的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回答】 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然后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由树及人。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在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 第四个“难道”句:点明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总结: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不被人重视”,但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磨折不了,压迫不倒”,这与当时根据地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就构成了象征。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白杨礼赞》,体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掌握了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并重点学习了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形”“神”的分析,我们感悟到了作者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白杨的精神,力求上进,成为坚强不屈的新时代青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采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小组学习的形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合作修正形成问题的答案。突出自主性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能力。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情感递进的层次时,解读文本不够顺畅,不能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