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散文二篇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 散文二篇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7 散文二篇
素养目标
1. 剖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语言运用)
2. 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思维能力)
3. ①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②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审美创造)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两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剖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其深层内涵。
2. 帮助学生领悟《永久的生命》中“生命的永久不朽”这一抽象概念和《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罗素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所蕴含的伟大情怀,思考自身人生价值。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播放有关生命意义的主题视频。(参见课件 PPT) 【导入】我们所在的地球,历经亿万年的沧海桑田,生命在此生生不息,从微小的细胞到浩瀚的生态系统,从短暂的一瞬到跨越千年的物种演化,生命的奇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你是否曾静下心来,仰望星空,俯瞰大地,去追问:什么是生命?生命为何如此顽强而执着?生命的意义何在?又是什么赋予了它那永不磨灭、永恒向前的力量? 【观看】思考生命的意义。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知识储备——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文体知识】(参见课件 PPT) 【字词积累】(参见课件 PPT) 【识记】积累文学常识与重点字词。
学习任务二: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概述段落大意。 【提问2】对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鲜明的情感态度,请自由朗读课文,并圈点出这些关键词。 【提问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提问4】阅读第2 - 4段,在相应段落勾画出作者“感动”“感谢”“赞美”情感变化的依据,并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提问5】“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这里的“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提问6】如何理解“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回答1】 第一部分(第1段):感慨生命的短暂,欲扬先抑。 第二部分(第2 - 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第5段):赞美生命是奇迹。 【回答2】可怜→感动→感谢→赞美 【回答3】有限的岁月,永远不会再返回。“可怜”是因为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的流逝丝毫不能做主。 【回答4】 感动: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感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赞美: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理解:“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是积极乐观的,并且气势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表面上看,文章一开始说“可怜”,情感是悲观失望的,但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在我们每个个体生命中客观存在的。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回答5】“分开来”是指个体生命。“合起来”指整个人类的生命长河。 【回答6】个体虽然消逝了,但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断给世界以色彩,能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学习任务三:写法探究——剖析手法、品味语言
教师活动 【提问1】作者对生命进行了热情的歌颂与赞扬,为什么要在开篇提到时间易逝、生而可怜呢?这属于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问2】第1段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什么妙处? 【提问3】文中“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提问4】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回答1】欲扬先抑。 先写时间易逝,人们无奈、可怜,情感进入低谷;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情感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打动人心。 【回答2】对于人的生理变化,人们感受最真切,既符合实际,又十分具有感染性。 【回答3】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进行对比,以衬衣可以洗涤、补好反衬生命的易逝,使无奈、遗憾之情更加强烈。化抽象为具体,富有表现力。 【回答4】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凋谢”与“不朽”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阐述了尽管个体生命会消亡,但生命整体通过繁衍和延续永远焕发色彩与活力的道理,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敬畏与赞颂。 通过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探讨《永久的生命》,理解了生命的短暂与不朽。在感知内容到剖析手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热情歌颂。生命虽短,但精神永存。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时光,热爱生活,不断探索生命的价值,努力提升自我,让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在本次教学中,设置的多个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理解较好。通过板书设计,直观呈现文章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课堂互动中,留给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发言机会较少。在讲解哲理散文的特点时,结合的实例不够丰富,导致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彻。后续教学需关注全体学生,增加教学实例。
《我为什么而活着》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知识储备——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字词积累】(参见课件PPT) 【识记】文章常识和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学习任务二:感知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文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阅读第1段,想一想:这一段与题目有何关系?作者表达的是为什么而活着? 【提问2】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提问3】如何理解第2段中“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句话? 【提问4】“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一句有何深刻含义?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提问6】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顺序能否颠倒? 【提问7】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回答1】本段开篇点题,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为什么而活: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回答2】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回答3】作者寻求爱情,实际上就是在寻求美好的仙境,寻求仙境中的美——对爱情的渴望,实质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探寻。
【回答4】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回答5】这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回答6】“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社会责任程度更深。不能颠倒。 【回答7】 作者坦陈驱动他的三种激情——爱情他得到了,知识偶有所得,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却常感无力。 生活在“得与不得”中交织,恰恰印证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追寻本身,纵使历经挫败,他仍愿再活一次,因热忱投入的过程已超越得失,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学习任务三:课内对比——从《散文二篇》洞察哲理散文的独特风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拓展】本课的题目为《散文二篇》,但从内容上来看,作者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更像是议论文。然而,又不像议论文,因为我们没法从论点、论证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也就是说,这两篇被定义为散文的文章既具有散文的某些特征,也具有议论文的某些特征,并在议论中阐释着深刻的哲理。我们不妨将两种名字综合起来,称它为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对这两篇散文的认识与解读,说说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具备哪些特征。 【回答】 (1)从两篇文章都能通过分析具体的结构与层次把握文章观点来看,议论性散文应具有议论文的观点明确、结构清晰的特点,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 (2)从文章语言以及叙述方式上来看,议论性散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征,即用语形象,这也就意味着将抽象的说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能使读者获得感悟。同时,哲理散文并非一味地说理,而是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有散文的抒情性特点。
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中,我们跟随罗素的脚步,探讨了“为什么而活着”。通过学习,我们走进了罗素的世界,体会到他对爱情、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还认识了哲理散文的独特风貌。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人生的意义,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探寻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播放主题视频并设置悬念,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探究写法,促使学生深入文本,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积极参与,部分学生较为被动,未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需优化互动方式。在讨论《永久的生命》写法时耗时过多,导致《我为什么而活着》的语言赏析环节有些仓促,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