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素养目标
通过阅读散文,分析不同类型散文的语言特色,准确赏析文中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提升语言理解与赏析能力,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语言运用)
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特点,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提升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水平。(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经典散文,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体会作者在文中展现的情感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深入比较不同类型散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引导学生精准把握各类散文特点,学会从多个角度赏析散文。
理解散文中叹号在特定语境下的深层表达效果,领会叹号与文本情感、写作手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透过标点符号挖掘文章的丰富内涵。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学们,留意到窗外飘落的梧桐叶了吗?这些寻常的生活剪影,在散文家笔下却能折射出万千情思。 今天我们将聚焦朱自清《背影》里满含父爱的背影,茅盾《白杨礼赞》中象征民族脊梁的挺拔枝干,汪曾祺笔下浸润烟火气的昆明雨季,以及严文井和罗素对生命的哲学追问——共同破解散文“形散神聚”的创作密码,开始主题为“精彩散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 【展示】关于导语中景物的配图。(参见课件PPT) 【讨论】说一说几篇散文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总体印象。
新知探究
活动一: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自然物象
【提示】本单元课文借助对一些人物形象或自然物象的描绘,表达情感,传递哲思。 【提问】请从这些人物形象或者自然物象中选择一两个做些分析,可以从其本身的特点、蕴含的思想感情、塑造的方法、在文中的作用等角度来思考。 【回答】 篇目及其中的人物形象或自然物象本身特点蕴含的思想感情塑造的方法作用《背影》-父亲的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给我买橘子时肥胖、行动笨拙的背影。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等细节的刻画,生动地刻画出父亲背影的特点,以小见大,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父亲的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成为了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和寄托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父子情深这一主题。《白杨礼赞》-白杨树白杨树外形笔直,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赞美白杨树并讴歌了像白杨树一样的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白杨树作为文章的核心意象,它既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也是文章主旨升华的关键。《昆明的雨》-昆明雨季中的菌子和缅桂花①昆明雨季中的菌子种类繁多,外形各异,味道鲜美;②昆明雨季中的缅桂花树,树大花多,花香浓郁。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与怀念之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式。昆明雨季中的各种草木瓜果都是作者情感的依托,构成了昆明雨季独特的画面,展现了昆明的地域风情,使文章充满生活情趣,同时也为作者表达对昆明的怀念之情提供了具体的事物基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
活动二: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
(1)“父亲”形象比较阅读
【提问】朱自清散文《背影》和李森祥的短篇小说《台阶》都塑造了精彩的父亲形象。请从“行文思路”“写作手法”“父亲形象”三方面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概括比较。 【回答】 篇目行文思路写作手法父亲形象《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主要围绕父亲与儿子在车站惜别的情景展开。更多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让人读后深受感动。细心、体贴、关爱儿子、坚强、深沉内敛。《台阶》以台阶为线索,通过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来表现父亲对家庭社会地位和尊严的追求。更注重对父亲心理变化的描写,通过对父亲内心的深入挖掘,塑造父亲形象。倔强、要强、吃苦耐劳、老实厚道、谦卑。
(2)赏析写法共通之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白杨礼赞》和《井冈翠竹》写于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内容各有特点,写法上有相似处。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共通之处。 篇目思想内容写法共通点《白杨礼赞》借赞美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①运用象征手法,以物喻人。通过对白杨树和翠竹的描写,赋予其象征意义,使抽象的精神品质变得具体可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在描绘景物中融入作者的强烈情感,使情感抒发自然且深沉。《井冈翠竹》通过对井冈山翠竹的回忆与描写,表达对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做出贡献的歌颂,以及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3)赏析写法差异之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议论性散文以阐述观点、论证道理为主。请从写法差异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比较《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两篇议论性散文。 篇目写法差异表达效果《永久的生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生命的本质和特性。使文章显得非常亲切和贴近生活,让人简单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神奇。《我为什么而活着》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直接说理)的写法,开篇明确提出三个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文章显得非常鲜明和有力,让人能够直接感受到作者的热情和坚定。
(4)写景特色比较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写景抒情散文,最能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比较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以及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四篇有代表性的散文写景方法的不同。
活动三:分析叹号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叹号使用巧妙,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叹号的表达效果,加深对叹号作用的体会。 1.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背影》) 2.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 3. 我们都非常可怜!(《永久的生命》) 4.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昆明的雨》) 【回答】 1. 句末叹号与反语“太聪明”相配合,写“我”对当年不理解父亲感到非常后悔和懊恼,表达愧疚、自责之情,体现如今的“我”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 2. 文章第一句用感叹句,开篇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语气峻拔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用叹号生发感慨,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讲个体生命的柔弱易逝,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又是那样渺小,所以我们都非常可怜,表达了遗憾、无奈之情。这是“抑”,为下一步赞美生命的“扬”蓄势。 4. 问号和叹号连用,写出作者的强烈质疑,突出干巴菌“中吃不中看”的特点,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文感叹“这东西这么好吃 !”的“扬”蓄势。
课堂小结
在这节“精彩散文”阅读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先是整体比较了一些散文的类型、情感等特点,又通过小组合作对不同散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了深入探究,还赏析了叹号在文中的独特作用。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深入阅读,提升散文鉴赏能力,在文学的海洋里收获更多精彩。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从情境导入到多个探究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如分析叹号作用,让学生从细节体会情感,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有效达成了部分素养目标。
不足之处 小组讨论深度不够,部分学生参与度低。在比较阅读环节,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导致对散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探讨浮于表面,影响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