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22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22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1.“礼崩乐坏”、分封制逐步瓦解是____________时期王室衰微的背景。
2.齐桓公争霸的旗号是“_________”。
3.春秋时诸侯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国家______的步伐,
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产生了华夏________观念。
4.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和_______的出现。
5.春秋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_______的发展。
6.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农具和______的出现。
课前小测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1.“礼崩乐坏”、分封制逐步瓦解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背景。
2.齐桓公争霸的旗号是“尊王攘夷”。
3.春秋时诸侯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4.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5.春秋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6.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
课前小测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程目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改革。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
476年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西汉学者刘向·《战国策》
战国七雄
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
各诸侯国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扩展疆域
战争频发
公元前
475年
观察战国版图有哪些变化?
读图学史
赵韩魏三家分晋
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大夫田乞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侯,取得合法地位。
难点解析
这些变化反映出战国怎样的权力特点?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权力下移




新兴地主
阶级崛起
1.诸侯国数量减少
2.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
3.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
奴隶主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地主
平民、奴隶
农民
租种土地
封建地主
农民
封建的剥削方式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私田不断增多,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变法本质上改变的是生产关系
旧制度的瓦解 新制度的确立
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
土地私有制
奴隶制
封建土地 制
战国形势图
请将战国七雄的名称填入地图中



1
2
3
4
5
6
7







东 西 南 北 上 中 下
齐 秦 楚 燕 赵 魏 韩
争霸
兼并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目的:争夺霸主地位
放弃“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
目的:拓展疆域
◎秦国铜虎符
战争性质
战国铜壶
壶身有水陆攻战图
1、战国七雄
★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走向了统一。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齐 魏 赵
“围魏救赵”
齐 魏 韩
“减灶诱敌”
秦 赵
“离间计”
纸上谈兵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思考: 战国时的战争的特点?
战役 交战双方 持续时间 参战人数
桂陵 之战 魏——赵、齐 不详 齐国8万
魏国10万
马陵 之战 魏——齐 不详 齐国10万
魏国10万
长平 之战 秦——赵 3年 秦国45万
赵国60万
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
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
特点:战争非常惨烈、残酷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梁惠王上》
实行变法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楚国
吴起变法
魏国
李悝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
实行变法改革
内容: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目的: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
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背景 目的 时间 支持国君
性质 自上而下封建性质改革
经济: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使用,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秦孝公
公元前356年
(代表地主阶级)
以求富国强兵,
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三、商鞅变法
商鞅
(前395—前338)
青年理想
施展变法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是坚定的法家学派(中央集权)。
在魏国做过官但变法主张未被采纳。
舌战群臣 舆论宣传
出生于卫国,又称
卫鞅、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
故称商鞅。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靠,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卫鞅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创新
治理国家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阅读教材,完成填空,商鞅变法每条内容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领域 内容 作用
政治 ①确立 ,由国君 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 。 ③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 ③统一 。
军事 奖励 ,对有军功者 并 。
县制
直接派官吏
世袭特权
户籍
耕织
免除徭役
度量衡
军功
授予爵位
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
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
损害旧贵族利益,
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高生产积极性——富国
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与发展
经济富国
损害旧贵族利益,
提升军队战斗力
军事强兵
加强集权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P35)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封建社会形成
商鞅变法
材料研读: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思考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
时间 具体表现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南门立木 取信于民
商鞅变法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在变法中所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材料研读
公平无私,赏罚分明
人生结局
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杀。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
商鞅变法是否成功?
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根本原因)
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客观原因)
成功原因
商鞅个人品质和得力措施。(主观原因)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启 示
要勇于改革创新。
是否实现目的
是否顺应时代潮流。
是否推动社会发展。
铁农具牛耕
出现推广
生产力
提高
井田制被废除
私田开辟
生产力
土地制度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政治制度
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封建社会形成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牛耕
战国时期的双镰铁范
战国铜冰鉴
自主学习:结合图片,阅读课本P36,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完成下表。
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_____________
日趋普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手工业 ______________,纺织、冶铁、青铜铸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商业 商业发达,_____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__________。不少的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冶铁技术迅速提高
铁器的使用
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
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
中心城市
推动
促进
叁、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江堰
时间:
修建者:
地点:
功能:
影响:
公元前256年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成都附近的岷山(因地制宜)
综合性水利工程,防洪、灌溉、水运等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自主学习:观看视频,阅读课本P37,完成“都江堰”档案卡片。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华阳国志·蜀志》
本课小结
铁制农具
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
兴修水利
新兴地主阶级
势力增强
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
各国变法
长平之战后
六国无力抗秦
商鞅变法
使秦国
国富兵强
秦国修建都江堰
秦国统一天下
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远交近攻
巩固秦国对新占土地的控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