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八年级 语文(试题卷)温馨提示:1.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3.本试卷共6页,如有缺页,请申明。4.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1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一、积累与应用(20分)最美人间四“阅”天!光明中学组织开展“墨香润心 典籍启智”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文海拾贝】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10分)阅读,可以让我们感受社戏之夜的皎洁月光、潺潺流水;阅读,可以让我们感受令人 A(①蔚为壮观 ②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的震hàn力量;阅读,可以让我们懂得草长莺飞、泥土龟裂蕴藏的信息;阅读,还可以让我们徜徉在世外桃源里, B(①怡然自乐 ②沾沾自喜)。我感谢阅读。 ; ; ;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震hàn( ) 龟( )裂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A. B. 3.下列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 我的知识,因阅读而不断丰富 ② 我的情感,因阅读而更加细腻 ③ 我的想象力,因阅读而自由翱翔 ④ 我的表达能力,也因阅读而显著提升A.②①④③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4.你在阅读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常识,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戏》出自其小说集《呐喊》。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C.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D.《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诗苑漫步】5.八(1)班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开展“古诗苑漫步”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5分)(1)【我调查】请你仔细观察下面的调查表,写出两条结论。(2分)初中生阅读古诗词调查表读古诗词计划 读书批注有计划 11% 每读必做 0%有时有计划 32% 凭兴趣做 24%没有计划 57% 从不做 76%(2)【我建议】下面是小文同学拟写的《学习古诗词建议书》,请你帮她修改完善。(2分)学习古诗词建议书亲爱的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更能提升文学素养。为学好古诗词,我们建议大家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合理做好规划,坚持大声诵读;2.做好阅读批注,领会诗歌内涵;3.及时整理归类,定期复习回顾。2025年4月2日八(1)班①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②格式上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3)【我设计】活动总共三个环节,请你仿照前两个环节,拟写第三个活动环节名称。(1分)环节一:声情并茂诵古诗环节二:别出心裁品古诗环节三:【诗文咏志】6.诗文学习,美颜润心。请在小文撰写的感悟文段上,填写恰当的诗句。(5分)人生就是一次漫漫的旅途。能游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景,也会有“① ,君子好逑”的邂逅。追寻理想时有“水击三千里,② ”的鸿鹄之志,窘迫贫困时更能体验“③ ,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艰难;即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们依然坚守理想,正如陆游所写的“④ ,⑤ ”,梅花即使碾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二、阅读(5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完成7~9题。(10分)“倒春寒”里的植物智慧①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人们常期盼温暖和煦的天气。然而,气象学上有一个令植物和农人警惕的现象——“倒春寒”。它是指在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之后,短期内气温又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天气过程。这种看似寻常的天气变化,对刚刚萌芽或开花的植物却可能构成严峻挑战。② 面对突如其来的寒流,植物并非束手无策。它们演化出了一套精妙的“感知-响应”机制。科学家发现,植物能通过体内特殊的“温度感受器”蛋白(如某些热激蛋白和冷激蛋白)敏锐地捕捉环境温度的变化。当气温骤降的信号被捕捉到,植物细胞会迅速启动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③ 首要的防御措施是提升细胞液的“抗冻浓度”。植物会快速合成并积累大量的可溶性糖分(如蔗糖、葡萄糖)以及特定的氨基酸(如脯氨酸)。这些物质如同天然的“防冻液”,能有效降低细胞液的冰点,防止细胞内部结冰造成致命损伤。即使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高浓度的细胞液也能保护细胞膜和细胞器免受冰晶刺穿的伤害。④ 其次,植物会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节奏”。在感知降温信号后,一些处于萌芽或开花关键期的植物会暂时减缓甚至暂停生长活动,进入一种类似“休眠”的防御状态,减少能量消耗和对低温敏感的暴露面。它们会选择“蛰伏”,等待寒潮过去再继续生长进程。⑤ 更有趣的是,某些植物似乎还拥有“记忆”能力。研究显示,经历过一次轻度“倒春寒”胁迫的植株,如果再次遭遇类似低温,其启动防御反应的速度会更快、强度会更大。这表明植物可能通过表观遗传等机制,在分子层面“记住”了应对寒冷的经验,从而提高了后续的抗逆性。⑥ 当然,植物的这些智慧并非万能。极端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倒春寒”仍会造成冻害。但了解植物这些精妙的适应机制,不仅让我们感叹生命的韧性,也为农业生产中选育抗寒品种、制定科学的防冻减灾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7.下列关于“倒春寒”及其对植物影响的表述,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3分)A.“倒春寒”是春季气温回升后短期内又大幅下降的天气现象。B.“倒春寒”对刚刚开始生长的植物可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C.所有植物在“倒春寒”面前都只能被动承受,没有主动应对能力。D.植物体内的特殊蛋白质能帮助它们感知环境温度的突然变化。8.根据材料第③④段,植物应对“倒春寒”的“智慧”主要体现在:( )(3分)A.完全停止生长,进入深度休眠直到天气回暖。B.合成可溶性糖分和氨基酸降低细胞液冰点,以及调整生理节奏减缓生长。C.依靠发达的根系吸收更多养分,增强整体抗寒能力。D.通过叶片快速脱落,减少水分蒸发和受冻面积。9.材料第⑤段提到某些植物拥有应对“倒春寒”的“记忆”能力。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记忆”能力的表现及其可能的意义。(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完成10~13题。(14分)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原因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流有时悄声细语,有时雷声阵阵。②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③忽然,从邻座传来音乐声,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有点吃惊,既因为游客中竟然有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也因为那不同凡俗的浑厚乐声和细腻的音质。④“英雄!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支交响乐简直就是为它们谱写的!”对这支曾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艰涩难懂的乐曲,他竟然这样解读。⑤这位游客来自北京,在这里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了一名教师。老伴去世后,他没有独守孤影,而是四处旅游。快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⑥“当年我只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我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这位老人是寻找他的青春来了。⑦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⑧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⑨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时,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⑩车到了老姆登村,我的眼睛追随李导的指引,看见对面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是那样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手持小木匣(自制音乐播放机)的“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趁着空闲向大家讲述起自己的身世。她的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州北部的独龙江乡。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当地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赶马人,也曾做过国营马帮首领。 泥石流、桥梁损毁、大雪封山……甚至她的丈夫也遇难于赶马途中。十多年里,她历经艰险,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苦痛,也一次次见证了乡亲们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时的喜极而泣。 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前些年,为了提高云南茶的知名度,云南组织了一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她留下了自己马帮首领生涯的最后一次亮相。 那一路,马帮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催生出不少轰动的趣闻,同时马帮也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霓虹闪耀的商场……在宽阔的大街上,在汹涌的人流中,马帮不再像行走于山间古道时那样自然:蹄声犹犹豫豫,马儿的脖铃声错落纷乱,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要停?前面的岔道如何选择?这些都变得难以确定。 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则在她面前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她清醒地认识到。 短暂的迷茫和一时的失落在所难免。但很快,她就决定从熟稔的生涯中拔脚而出,她要与通了公路的家乡一起展现魅力,她开启了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了一名高山导游。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 到了丙中洛,李导带领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这时,我却很清楚地看见,她的手自然前伸,挽住了北京老人的胳膊。 前方,一定还有许多难以置信的美被崇山峻岭收藏,还有许多惊叹在目光的扩散和腿脚的迈动间发出,还有许多温情在人生的旅途中酝酿。 我知道,当人们像雄浑的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时,就能够收获美,收获快乐,收获爱。(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0.选文以游踪为线索,脉络清晰。请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所至(游踪) 所见(景、人、事) 所感(引发感受与思考)怒江第一湾 第一湾优雅碧绿 (1)老姆登村 (2) 童心之美(3) 李导搀挽老人前行 人情之美11.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12.选文用大量的文字写李导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13.文章标题“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改成“记一次难忘的旅游”好不好?为什么?(4分)(三)古诗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题。(4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4.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怎样的送别场景?青、白色彩的运用对情感表达有何作用?(4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18题。(14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子思①言苟变②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③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④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①子思:姓孔,名伋,孔子之孙,战国初期哲学家。②苟变:战国卫国人。③赋:征收赋税。④官:任用。⑤杞梓:树名,即杞柳梓,这里指良木。⑥干城:保卫国家。1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才通人(《桃花源记》)B.不以千里称也 不以疾也(《三峡》)C.是马也 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D.策之不以其道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借“说”这一文体记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遭屈辱、受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B.甲文开头两句将“伯乐”与“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数量不对等的问题以及伯乐对千里马的依赖关系。C.乙文子思向卫侯推荐人才苟变,强调其才能对于卫国至关重要,同时阐述了统治者该如何对待人才的观点。D.乙文中“以二卵而弃干城之将”一句表现出卫侯在用人决策上的荒谬性,暗讽其刚愎自用,不善听取建议。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18.甲乙两文通过比喻的手法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4分)(四)名著阅读(8分)阅读《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书,回答19~20题。19.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将《史记》的体例概括为“______体”,因其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而《汉书》则开创了“______体”,侧重系统记载典章制度。(2分)20.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筑路”章节的具体情节,分析保尔所说的“钢铁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中炼成的”这句话的双重含义(表面含义与象征含义)。(6分)三、作文(50分)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2025年春晚,王菲演唱的《世界赠予我的》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歌曲中,世界的馈赠丰富多样,有美好,也有挑战。在你的生活里,世界又赠予了你什么?是一次难忘的旅行,让你领略到山川湖海的壮美;还是一次挫折后的成长,让你明白了坚持的意义;亦或是一份珍贵的友谊,温暖了漫长岁月……请以“世界赠予我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2分)撼 jūn2. (2分)② ①3. (3分)B4. (3分)B5. (5分)(1)示例:大部分初中生没有阅读古诗词的整体计划;绝大多数初中生阅读古诗词时不做读书批注。(2分)(2)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与“提升文学素养”颠倒顺序。(1分)署名在上,时间在下。(1分)(3)示例1:分门别类辑古诗 示例2:融会贯通创古诗 示例3:创意表达唱古诗(1分)6.(5分)①窈窕淑女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可怜身上衣正单④零落成泥碾作尘 ⑤只有香如故7. (3分)C解析: 材料第②段明确指出“植物并非束手无策”,并详细描述了其“感知-响应”机制(如温度感受器蛋白)。第③④段具体说明了植物提升抗冻浓度和调整生理节奏等主动防御措施。因此,C项“所有植物...只能被动承受,没有主动应对能力”与材料内容明显相悖,是错误选项。A、B、D项均能在材料第①、②段找到直接依据。8. (3分)B解析: 第③段核心内容是“提升细胞液的‘抗冻浓度’”,即合成可溶性糖分和氨基酸(B项前半句)。第④段核心内容是“调整自身的‘生理节奏’”,即减缓或暂停生长活动(B项后半句)。A项“完全停止生长”和“深度休眠”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暂时减缓甚至暂停”、“类似‘休眠’”)。C项“依靠根系吸收养分增强抗寒”在文中未提及。D项“叶片快速脱落”在文中未提及,且不符合春季植物生长初期的普遍情况。9. (4分)表现: 经历过轻度“倒春寒”的植株,再次遭遇类似低温时,其启动防御反应(如合成抗冻物质、调整生理节奏等)的速度更快、强度更大。(2分,需答出“再次遭遇时反应更快更强”)可能的意义:提高植物在后续“倒春寒”中的存活率和抗逆能力(生存意义)(1分),为科学家研究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机制(如表观遗传)提供了线索,有助于选育更抗寒的农作物品种(科研与应用意义)(1分)。评分要点: 能准确概括“表现”(速度更快、强度更大)得2分;答出“提高生存能力”或类似意思得1分;答出“提供研究线索/帮助选育抗寒品种”或类似意思得1分。语言简洁清晰。10.(3分)(1)自然之美(2)游客寻找拍照皇冠山的合适位置和角度(或李导指导并帮助游客拍照皇冠山)(3)丙中洛11.(4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北京老人对自然的热爱,他在自然中能找到内心的安宁,(1分)也体现了他的质朴,同时为下文作者的思考做铺垫(1分)。12.(3分)李导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1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找到心灵慰藉的经历(1分),与文章主题“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相契合,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1分)。13.(4分)不好(1分),因为原标题妙处至少有三点:①怒江山区通了公路,闭锁的山村敞开怀抱迎接游客,开启新的发展之路(1分);②以李导为代表的当地百姓,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开启新的人生道路(1分);③北京老人打开自己,寄情山水,复活童心,找到心灵慰藉(1分);④游客在李导带领下欣赏美景、敞开心扉、热情相处,让旅途充满温情(答出三点即可满分)。14.(4分)首联描绘了城外山水相依的辽阔静美之景(1分),动静结合(“横”显沉稳,“绕”显缠绵)(1分)。色彩作用:青、白为冷色调冲淡离愁(1分),为全诗奠定含蓄深沉的抒情基调(1分)。15.(3分) C16.(3分) C17.(4分)(1)日/能行千里的马,一顿/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2分)。(2)因此需几人合抱的(粗大的)良木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也不会丢弃它(2分)。18.(4分)甲: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的观点(2分)。乙:将人才比为良木,以匠人用木比喻明君用人,表达“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的观点。明君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应当关注其长处,不过分纠结于其短处和小错误(2分)。参考译文:【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乙】子思向卫国国君谈论苟变说:“苟变的才能可以统率五百辆战车的军队。”卫国国君说:“我知道他能够为将;然而苟变曾经做官吏向百姓收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任用他。”子思说:“圣人选用人任职,就像木匠使用木材一样,取用它的长处,舍弃它的短处;所以合抱的杞树、梓树,虽然有几尺腐朽的地方,好的工匠也不会舍弃它。如今您处在战国时代,选拔能为自己效力的武勇之士,却因为两个鸡蛋的缘故而舍弃了能保卫国家的将领,这(件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国国君拜了两拜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了!”(2分)纪传(体); 典制(体)(6分)表面含义(2分):指工业炼钢的物理过程——钢铁需经高温熔炼(“烈火”)与骤然冷却(“急剧冷却”)才能坚固成型。象征含义(4分):烈火” 象征革命斗争(如战争、伤病、阶级斗争)的严峻考验(1分),如保尔在筑路时忍受严寒、饥饿、匪徒袭击(1分);“急剧冷却” 象征逆境中的意志淬炼(1分),如保尔双腿冻伤溃烂仍坚持劳动,体现精神在绝境中的升华(1分)。关键点:必须结合“筑路”情节(严寒/断粮/匪患)作答,否则扣2分。21.(50分)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评分类别 一类文(43-50分) 二类文 (35-42分) 三类文 (27-34分) 四类文(19-26分) 五类文 (0-18分)内容 (20分) 补题准确,立意深刻,紧扣“世界赠与”核心,选材新颖且具典型性,通过具体事例展现馈赠的多元内涵(如美好与挑战),情感饱满且富有哲思。 补题正确,立意明确,选材合理,围绕“世界赠与”展开叙事或议论,情感真实,能体现馈赠带来的体验。 补题正确,立意基本明确,与“世界馈赠”相关,选材普通,内容平淡,情感表达生硬,对主题理解较表面。 补题不合理,立意模糊,主题偏离“世界赠与”,选材混乱,内容空洞,情感虚假,未体现馈赠意义。 补题完全不符合逻辑,无主题,严重跑题,内容与“世界赠与”无关,抄袭套作。表达(20 分) 结构严谨,叙事/论证逻辑流畅,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准,句式灵活,富有文采与感染力。 结构完整,叙事清晰/论证合理,语言通顺,表达连贯,逻辑清晰。 结构基本完整,叙事/论证有逻辑瑕疵,语言基本通顺,存在少量语病。 结构混乱,叙事不清/论证无序,语言不通顺,语病较多,表达晦涩。 结构残缺,语言不通,逻辑混乱,无法正常表意。发展等级(10 分) 视角独特,细节刻画细腻(记叙文)或论据新颖(议论文),能引发深度共鸣,体现对“赠与”的独特感悟。 思考角度较独特,细节或论据较充实,情感表达到位,有一定感染力。 思考角度常规,细节/论据单薄,情感表达一般,感染力不足。 缺乏深度思考,无细节/论据支撑,情感表达模糊,无感染力。 无得分点,内容肤浅或无实质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