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6课 戊戌变法【课程标准】:了解戊成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课前导入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2.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运用史料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3.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学习目标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时间:(2)领导人:(3)上书内容:(4)结果:(5)意义: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拒和、迁都、变法具呈举人康祖诒(康有为)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失败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什么是维新?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序幕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康有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游历,对西方式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91年正式在广州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梁启超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颖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慕名拜访康有为。他自认为对经文诗词颇有所知,康有为却指出那些都是无用之学,并向他讲解变法救国的道理。梁启超听完大为震撼,于是拜康有为做老师,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二、维新运动的开展万木草堂实务学堂中外纪闻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主笔。“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国闻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戊戌变法的到来奠定基础发展三、百日维新1.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危机迫在眉睫……“外衅”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高潮2. 目的3. 开始标志4. 主要内容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三、百日维新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类别 内容 作用政 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经 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教 育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军 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新式人才培养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问题思考】结合内容思考,变法会触动哪些人的利益?三、百日维新类别 内容政 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 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教 育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军 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旧官僚旧读书人八旗兵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5. 结果“戊戌政变”三、百日维新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京师大学堂门额废除变法诏令囚禁光绪帝的瀛台戊戌六君子(改革措施基本废止,京师大学堂保留)戊戌变法历时103天,顾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问题思考】谭嗣同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三、百日维新6. 影响三、百日维新维新派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①思想上: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②政治上: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③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④文教上: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三、百日维新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材料二:短短103天中,接连颁布了涉及到政治、财政、军事、文教、社会等方面除旧布新上谕100多条……材料三: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只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②改革急于求成;③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材料四: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将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材料五: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很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⑤脱离人民群众。④资产阶级维新派本身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教训: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对比记忆】比较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异同。类别 内容 作用 领导阶级 目的 性质 学习层面 地位 结果 启示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自上而下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西方先进技术(器物)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失败,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地主阶级自救道路行不通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下这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戊戌变法直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根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时间:1898.6.11—9.21(103天)经过公车上书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梁启超《时务报》;严复《国闻报》开办学堂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本课小结原因序幕发展高潮:百日维新结果历史意义当堂训练1.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A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些报刊的主旋律是( )A.有田同耕B.变法图强C.民主科学D.驱除鞑虏B当堂训练3.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A.顽固势力阻挠变法B.维新力量发展迅速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当堂训练4.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A.挽救了民族危亡B.完成了反帝任务C.实现了富国强兵D.促进了思想解放D当堂训练本课必背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发生源于哪一条约签订?2.宣传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报刊有?3.戊戌变法的时间?其变法内容中最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是?4.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失败原因?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