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29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29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武昌起义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课前导入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的集会上,末代皇帝溥仪感慨万分的对熊秉坤说:“感谢你的第一枪,它帮我从一个神变成一个人,由一个皇帝变成了共和国的公民”。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社会矛盾角度,分析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时空观念:精准把握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时序脉络,能在历史地图标注关键地点,梳理历史发展进程。
史料实证:通过甄别革命文献、档案等史料,论证中华民国建立与《临时约法》的意义及局限性。
历史解释:多角度阐释武昌起义的成功因素、《临时约法》的政治意图、二次革命失败原因,提升分析能力。
家国情怀:感悟革命党人奋斗精神,理解民主法治建设不易,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
一、武昌起义
1. 背景
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1911年5月8日
清廷推出“皇族内阁”
1911年5月9日
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铁路
1911年5月——10月
民间抗议不断,陆续发起各地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
(1)时间:
(2)主力:
(3)经过:
起义爆发
占领武昌
进攻总督衙门
夺取军械库
成立湖北军政府
武汉三镇获胜
黎元洪
2. 概况
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一、武昌起义
阅读课本P53《相关史事》
部分湖北新军士兵(倾向革命)
★武昌
汉口
汉阳
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
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3. 结果
一、武昌起义
概念解析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小辛亥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空间:武昌
大辛亥
时间:1894-1912年
空间:全国
【合作探究】为何前面几次起义都失败了但武昌起义却能成功?
一、武昌起义
材料一: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打击。革命军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906-1911年的约6年间,全国共发生各类民变事件989件,年均约165次,时论以为“二十行省之中,乱机遍伏……变乱四起。”
——张振鹤、丁原英《清末民变年表(下)》
材料三:当时湖北新军地八镇和二十一混成协1.5万人,纯粹革命党将近2000人,经过联络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人,其余则都是摇摆不定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
①前期革命志士的奋斗,推动革命浪潮到来。
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起义成功奠定群众基础。
③湖北地区革命党人深入新军,为起义成功奠定思想基础。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建立共和政体
(1)时间:
(2)国号:
(3)定都:
(4)临时大总统:
(5)纪年:
(6)机构:
(7)意义: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
南京
孙中山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①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②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中华民国五色旗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汉满蒙回藏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拓展问题】观察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归纳其换算公式。
公元纪年 民国纪年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 ……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2)如图所示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公元多少年?
1934年
算一算:(1)民国八年是公元多少年?
1919年
小提醒: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民国 年 =公元纪年-1911
公元 年 =民国纪年+1911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
国家性质
人民权利
政治体制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评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地位
进步性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局限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行政权
(总统、国务员)
立法权
(参议院)
司法权
(法院)
制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
民国政府中央权力运行示意图
责任内阁制
三权分立
有效防止专制独裁
清政府
帝国主义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被迫重用
支持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军事镇压
政治欺骗
趁机施压进攻
妥协退让
逼宫
为什么最终历史选择了袁世凯?
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颠覆之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统皇帝退位。
标志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结束
清帝退位诏书
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
——梁启超
2. 就任临时大总统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袁世凯指使部下在北京制造“兵变”
【合作探究】为什么袁世凯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材料一:只要能建立共和,实现民权,谁当总统都无所谓。
——孙中山
材料二: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据统计,当时袁世凯的北洋系部队是当时全国最精锐的部队。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
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最主要原因)
②帝国主义的干涉
③袁世凯的个人实力与威望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 二次革命
(1)背景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
(根本原因)
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 国务总理 唐绍仪 北洋派系 司法总长 王宠惠 同盟会
外交总长 陆征祥 北洋派系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同盟会
内务总长 赵秉钧 北洋派系 农林总长 宋教仁 同盟会
陆军总长 段祺瑞 北洋派系 工商总长 陈其美 同盟会
海军总长 刘冠雄 北洋派系 交通总长 施肇基 无党派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 二次革命
(1)背景
②宋教仁组建“中国国民党”,力图实现责任内阁制。
国民党在大选862席中,占了392席,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具备组阁政府的权力,宋教仁将出任政府总理,行使行政权。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 二次革命
(1)背景
③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问题探究】面对国民党的夺权,作为一个野心家,袁世凯打算怎么应对呢。
以重金收买
不为所动

袁世凯
宋教仁
宋教仁遇刺
“宋案”揭露了袁世凯的独裁本质
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
保护共和非去袁不可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 二次革命
(2)概况
二次革命形势图
导火索
时间
经过
结果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内容。
宋教仁被刺杀
1913年(宋案发生后)
孙中山、黄兴号召反袁
被镇压,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这次革命保卫民主共和,反对专职独裁,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辛亥革命
【合作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合作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局限性: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88)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
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本课小结
辛亥革命
时间、主力、经过
意义
武昌起义
背景
经济;思想;组织;军事
政治;思想;性质
建立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当堂训练
1.“……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该诏书颁布于( )
A.1912年1月1日 B.1912年2月12日
C.1912年2月15日 D.1912年3月
B
当堂训练
2.革命文人谭人凤回忆自己重游南京的情景时,曾在其自传式的作品《石叟牌词》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霹雳一声天半起,摧残腐败官僚。五族一家共和建,摒绝八夷扰攘,治复唐尧。”其中“五族一家共和建”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建立
C.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当堂训练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老爷”、“大人”等称呼,规定政府官员之间一律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体现了( )
A.平等的思想 B.自由的思想
C.共和的观念 D.博爱的观念
A
4.下面是1912年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的袁世凯正骑在木马上来回摇动,脸上露出一副得意的表情。木马看起来是在运动,在前进,事实上却是动而未进、原地踏步。他装模作样的目的在于( )
A.骗取清政府的信任 B.骗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C.蒙蔽革命党人 D.蒙蔽人民群众
C
当堂训练
本课必背
1.武昌起义的时间?武昌起义推举谁为都督?
2.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重要成果?
3.中华民国建立的标志是?使用的纪年方式是?
4.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谁窃取?
5.袁世凯在哪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地位(性质)?
7.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