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训练题(含答案)选择题1、下面是一部传记作品的目录(部分)。据此判断,该作品是( )第三章 边疆重任:巩固南疆防线 第四章 巅峰之战:镇南关的传奇逆袭 第五章 余晖闪耀:晚年的家国情怀A.《旷世名相曾国藩》B.《晚清名臣左宗棠》C.《大清重臣李鸿章》D.《民族英雄冯子材》2.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1885年,清政府决定建立台湾行省。这些措施( )A.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D.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3.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办各类专业技术学校,包括外语学校7所、军事学校15所、技术学校12所。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A.致力于普及义务教育 B.立足时局培养人才C.抵制了外国势力入侵 D.注重编练新式军队4.中国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华之心,反之则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国、英国勘定滇缅、滇越、粤越和西藏与尼泊尔之间的边界线。这一变化说明清王朝( )A.坚决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 B.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C.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疆域意识渐趋现代化5.有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收集了下面的材料。其旨在论证洋务运动( ) 企业名称 地位 后世发展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第一个大型近代军事工业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轮船招商局 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汉阳铁厂 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实现了求强求富的目标C.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D.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6.八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李华收集到的资料。据此可知(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恩。——林旭 今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我辈死,中国强矣。——康广仁A.谭嗣同遇害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失败B.戊戌诸君子因造反而被斩首C.主张废除八股是康广仁被斩首的原因D.戊戌诸君子致力于救亡图存7.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吹进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8.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充军新疆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在路过保定时,“两市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词者,曰:‘……何如杀却,岂不省事?’”。此现象说明( )A.变法危害了广大百姓利益B.总理衙门出卖了国家利益C.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当时广大百姓痛恨变法者9.下表是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对课程内容的规定,这反映了戊戌变法( )普通学 经学、理学、诸子学、体操学等专门学 高等算学、高等政治学、农学、卫生学等外国语言文字学 英、法、俄、德、日语等A.加速了民主政治进程B.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C.冲击了封建官僚体制D.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10.如下图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张思维导图,其中“ ”处应填写( )清朝皇帝昏庸愚昧 B.西方列强船坚炮利C.参战将士忍辱偷生 D.封建制度腐朽没落11.1877年,日本陆军中尉岛弘毅打着“日本汉学研究专家”的旗号来到东北,先后在营口、大连、长春、抚顺等地实地测量,绘制可用于军事的地形图,并在地图中标注清军的驻扎地。这表明( )A.日本军事测绘技术高超 B.日本军事力量强大C.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D.中日学术交流频繁12.下面是小历绘制的甲午中日战争进程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序号与战役对应正确的是( )A.①黄海海战 B.②辽东战役C.③平壤战役 D.④威海卫战役13.甲午中日战争时,美国《世界报》曾评论:“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最能印证该评论的是日本( )A.偷袭清军运兵船 B.勒索巨额赔款C.制造旅顺大屠杀 D.抢夺路矿利权14.李华同学收集整理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后清政府态度的相关资料(如下)。据此可知,清政府在战争中惨败的原因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不认真备战,使清军处于被动地位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 筹备“万寿庆典”的慈禧太后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B.西方列强支持日本C.统治阶级愚昧腐朽D.北洋舰队军备落后15.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马关条约》中能够反映这一变化的条款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C.开放沙市、重庆等为通商口岸D.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6.康有为1899年从美洲回国途经某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与此诗相关的史事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戊戌变法的失败C.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 D.义和团运动兴起17.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催生中华民族“群体觉醒”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18.下列表格为1865—1910年清政府的外贸状况,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进口额 出口额 贸易总额 贸易差额1865 61.844 60.655 122.499 1.1891885 88.20 65.006 153.206 —23.1941895 171.697 143.293 314.99 —28.4041905 447.101 227.888 674.989 219.2131910 462.965 308.883 771.848 154.082A.清政府的进出口贸易不平衡 B.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停滞C.一战的爆发使中国出口增长 D.《辛丑条约》使中国进口激增19.某班级准备围绕某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同学们把查找到的史料整理为下面年代尺。该活动的主题可能是( )A.“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B.“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C.“探寻身边历史,感受社会变迁”D.“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20.有学者在评论《辛丑条约》时指出:“这个条约是清朝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朝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农民运动 B.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开始遭到破坏C.近代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1.下面是义和团运动期间发布的揭帖(类似传单),“羊”者意为洋也。据此可知( )A.反帝反封建成当务之急B.清政府意图控制义和团C.反洋教斗争遍布全国D.义和团反帝色彩浓厚22.“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社会功能之一。如果要拍摄关于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剧,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陈玉成取得三河大捷 B.邓世昌在黄海海域激战C.刘铭传率部奋勇抗敌 D.聂士成进行天津保卫战23.下面的内容节选自德国元帅瓦德西镇压义和团运动前后写给德国皇帝的信,信的内容变化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 “现在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中国)时机。” “要把华人置诸德国官吏治理之下,实在是一种困难,对中国实行瓜分实为下策。”A.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B.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D.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24.《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0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武力震慑 B.精神侵略 C.心理征服 D.制度征服25.慈禧曾借光绪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下列条款中最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依据是( )A.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二、非选择题26、1894年,历史铭记着这一年。这一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昔日作为学生之国的日本,向当年自己的老师之国中国开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885年起,日本进行十年扩军计划。这个计划提前于1892年完成。1893年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做好了武力吞并朝鲜并进而同中国作战的准备。日本的对外扩张活动,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支持。……1894年春,朝鲜南部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机。——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材料二:从材料二的三则材料中选出研究邓世昌和黄海海战最可信的两则材料。(写序号即可)结合所学,为邓世昌撰写一份不少于30字的人物简介。学史方法 如何给史料分类材料三:《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如果没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摘编自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材料四:甲午年,41岁的张謇第五次参加会试,高中状元,入翰林。甲午中日战争前,他是坚定的主战派。战争的失败彻底让他放弃仕途,转向实业,“策中国者,首在救贫,救贫之方,首在塞漏”。——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是日本成功的开始也是失败的起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放弃仕途,转向实业”的目的。从张謇的选择来看,请你说说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27、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加以理解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三个历史场景】材料一:请为上述“场景”拟定一个标题,(1分)并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简要说明。【两则历史歌谣】材料二: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太平天国初期的民谣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帖对比分析两则材料,指出两场运动的目的有何不同。【一种时代风潮】材料三: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义和团运动引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推行新政,大力鼓励青年学子出国留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国力强盛,其教育体系在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日本与中国地缘相近,文化传统也有一定相似性,这使得日本成为中国学子留学的热门目的地。——摘编自《清史稿》《近代中国留学史》等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清政府政策以及国际因素等角度,分析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特定背景下,留日热潮出现的原因。28.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救亡图存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这场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材料一中让“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的事件把人类带入到什么时代?“这场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战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项内容表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发生了变化?“引进外国器物”这一事件有何历史地位?材料三 曾作为世界强国的清王朝,不仅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掠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而逐渐沦为帝国主义的帮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极力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摘编自人民出版社《社会主义发展简史》(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一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四 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在该地区建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4)材料四中的“故土新归”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5)根据以上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出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答案1-5DABDC 6-10DCCDD 11-15CDCCD 16-20CDADD 21-25DDCAD26、(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日本得到美、英等国的支持;朝鲜农民起义的推动。(2)材料:①③。简介:邓世昌是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在致远舰严重受损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激起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目的:实业救国。关系: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27、(1)标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列强侵略逐步深入”等。(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说明:【示例】《辛丑条约》签订。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扶清灭洋”。(3)民族危机: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加剧民族危机,推动青年寻求救国道路;清政府政策:清政府推行新政,鼓励青年学子出国留学;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其地理、文化优势,吸引中国学生。28.(1)时代:蒸汽时代。 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历史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3)条约:《辛丑条约》。(4)历史事件:左宗棠收复新疆,在新疆建省。(5)历史任务:救亡图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