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如果有一天,你的好朋友要去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李白(701—762)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诗风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王昌龄(公元698-756年)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作品有《王昌龄集》。《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课文朗读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从此诗的标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柳絮布谷鸟,即杜鹃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给指今湖南怀化境内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叫声悲凄。句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听说五溪:湖南西部的五条溪水句意:听说你遭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路过五条溪水。我寄愁心与明月,寄:寄托愁心:指担忧之心句意: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吧!随君直到夜郎西。随:伴随,陪伴夜郎: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唐夜郎县句意:希望能伴随着你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如柳、长亭、雁、落花、梧桐等知识链接意象的作用诗歌中的意象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两句诗选取“杨花”“子规”两个意象: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为暮春;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柳絮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暗含离别之痛,借此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1.“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①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②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暮春环境。课文解读杜鹃啼血:望帝当国的某一年,江水里逆流来了一个人,楚国人,名叫鳖灵。望帝觉得鳖灵智慧聪明,便任命他为蜀国的宰相。鳖灵做宰相没有多久,一场洪水忽然暴发,望帝就叫鳖灵去治理洪水。之后,鳖灵治水有功,望帝将王位禅让给他,望帝到西山去隐居起来。但没想到鳖灵即位后,却功高自满,不顾民生。于是杜宇心急百姓,前去劝说鳖灵,却被挡在城门外。杜宇悲痛之极,含恨死去。望帝死了后,他的魂灵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整天一声声悲哀地啼叫,直到它的口里流出鲜血。后来人们就用“杜鹃啼血”形容哀痛至极,杜鹃也就作为悲情之鸟。2.请简要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字。“尽”字既点明是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啼”字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苦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诗词品读“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1)寄:寄托,托付。与:给。“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荒蛮之地的作者的牵挂之心,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把“愁心”寄给明月是因为:(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事物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4)明月给人的感觉是如冰似月、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5)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的了。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时候,李白在扬州,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话共有几层深意?这句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共有三层: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本诗主题以杨花落尽和子规悲鸣起兴,渲染出感伤的氛围,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思念,关切、担忧的真挚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总结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真挚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君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闻道:震惊,痛惜过五溪:偏远,艰难写景 叙事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同情,牵挂,关切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随君:时刻相伴直:不停留——急切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练习题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 ,又采用 手法,抒发了3、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贬官时令寓情于景作者与友人关心、同情和思念。“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愁的心情。4.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名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B5.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随堂练习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诗中的月拓展延伸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其一)》拓展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