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丹东市2024~2025 学年度(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历史总分100分 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隋文帝因汉长安城地下水碱卤不甚宜人,才营建新都大兴城,有迁都之举。583年,引浐水入大兴城水渠中,因渠流靠近城东的龙首原,故称龙首渠,俗称浐水渠。据此可知,修建此渠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治安管理 B.解决供水问题C.便利内外交通 D.促进海外贸易2.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将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方式,图1是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现场。二战后,装配式建筑在德国逐渐流行起来,据此分析,这一建筑方式流行的原因有图1①标准化生产的推广 ②战后重建的需要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④福利国家的完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表1是近代清政府制定通过的部分法律。表1时间 法律1892年 《窃毁电报杆线治罪专条》1906年 《伪造邮票并冒用邮票治罪章程》1910年初 《匪徒窃毁轨路要件治罪专章》1910年 上述规定被《大清现行刑律》收入1910年 《大清新刑律》中有妨害交通罪,其内容也参考了上述专条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法律体系的完备 B.新兴交通的重要C.交通主权的丧失 D.交通运输的发达4.《礼记 月令》记载有周代行傩祭的情况:“命国难,九门磔禳,以毕春气。”这里的“难” 即“傩”,所记为宫廷行傩巫术以驱除春时的疫鬼。据此可知,当时A.疫病得到彻底根除 B.礼乐制度基本形成C.天人合一思想盛行 D.国家重视疫病防治5.1981年,我国出台《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提出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1984年,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1988年,我国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医院的责权利关系。以上变化反映出我国A.社会保障体制均衡发展 B.传统医疗部门逐渐转型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立6.《说文解字》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形,开启了汉字文化阐释的先河。如“长”字的字形,甲骨文字形为长发之形,表示长者之长。古代《孝经》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头发长既是孝道的象征,也是长寿、年长者的标志。由此可见,汉字A.反映先民的生产生活 B.深藏久远的历史记忆C.蕴涵深厚的文化内涵 D.体现实用的文化特征7.拜占庭有一部著作《阿莱克修斯传》,主要记述公元1069-1118年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这部作品“是由一位在古典生活方式里长大,饱读古代希腊历史作品、诗歌和哲学的公主安娜刻意模仿古代写作风格撰写的。”这最适合用来说明A.拜占庭文学创作的尚古性倾向 B.拜占庭文化是希腊化时代产物C.拜占庭重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D.拜占庭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8.《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强盗不能捕到,被劫者应于神前发誓,指明所失物。则盗劫发生地点或其周围公社及长老应赔偿所失之物”“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上述规定说明《汉谟拉比法典》A.带有原始习惯法烙印 B.反映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状况C.具有鲜明的神权色彩 D.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特权9. 4世纪,笈多帝国兴起,婆罗门教吸收佛教等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印度教。印度教减少繁琐的仪式,打破婆罗门在宗教的垄断特权,受到各阶层的欢迎,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由此可知,印度教的崛起是因为A.打破阶层固化 B.宣扬众生平等C.废除种姓制度 D.适应时代需要10.15、16世纪,欧洲基督教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与土著印第安文化融合形成了拉丁美洲混合文化。出现这种文化现象的前提是A.印第安文明的强大内聚力 B.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C.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化发展 D.拉美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11.近代,在中西两大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这体现了当时这些东方国家对西方文明的A.依赖和改造 B.照搬和利用C.排斥和摒弃 D.调和和折中12.由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劳动力国际流动日益多向化。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大约20万外国专家来华工作,与此同时我国也允许一定数量的高层次劳动力输出。我国这种人员流动A.导致科技人才大量外流 B.推进技术交流与合作C.满足了各行业人才需求 D.延缓了科技创新步伐13.图2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立于781年的长安大秦寺,由教士景净撰文。碑文用汉文和古叙利亚文书写,记载了景教(基督教分支)传入中国的历史,介绍了景教的主要教义,教义内容融汇了儒佛道。碑额刻有十字架、莲花、祥云等图案。这反映了图2A.波斯向外传播文化 B.景教在唐代广泛传播C.外来宗教的本土化 D.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14.1919年,法国的女性法学生是1914年的10倍,女性医学生是1914年的3倍。超过30岁的英国妇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选举权,而在美国、德国和大多数东欧新国家,妇女投票权更完整。这表明A.限制妇女的条款基本废除 B.妇女获得与男子同等权利C.一战引起了性别文化巨变 D.战争使社会结构开始变化15.1930-1954年间,英国在宗主国和自治领共举办了5届“大英帝国运动会”,大力培养本土及殖民地的体育精英,英国王室通过亲临现场、授奖致辞、颁发奖杯的方式鼓励具有帝国精神的运动员。英国的做法意在A.构建殖民地的文化认同 B.扩大英国体育的影响力C.增强民众体育竞技意识 D.提升英帝国的政治地位16.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抗联被定位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抗战力量”,写入了中小学历史教材,各地建立抗联纪念馆,通过展览和红色旅游强化其“抗战先锋”的历史地位。这些举措是为了A.发挥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作用 B.体现学校教育的主导性C.构筑共同记忆和传承红色文化 D.借助档案建构集体记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761—1835年被称为英国的“运河时代”。1755年开凿的桑基运河是英国的第一条近代运河,至19世纪70—80年代英国的运河业却走到了尽头。大宗商品运输需求的递增推动了运输变革时代的到来,开凿运河成为工业革命时期解决大宗商品运输问题的最优解。运河主要由贵族地主和工商业资本家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但资本化也带来投机和“短视”问题,投资者更注重资本回报的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运河修建的长远价值。出现大量的窄运河,且后续维护和技术改造上投资缺乏,形成发展瓶颈。运河该不该建造一般由议会授权,但运河如何修建则各行其是,导致运河的修建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运河开凿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运河运输廉价而不快捷的不足日趋显现,廉价快捷的铁路运输更放大了运河运输的不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业的兴衰,是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写照。——摘自雍正江《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条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19世纪英国运河业兴衰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19世纪英国运河修建的意义。(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书院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态。从管理和兴办来源两方面来看,宋代书院并不完全是私人教育体制,而是官私结合的新的教育体制。宋代书院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官学的特点:书院在教育宗旨上侧重于修德成材,主要教材是儒家经典。例如,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期间,强调学生要注重修身和待人接物,做到言行一致。书院没有严格的课程教学和考试要求,只规定一些读书目录。在书院中,学习方式以自学和讨论为主,每月听山长集讲一两次,也可以向山长请教。书院与书院之间也有交流,主要是请其他书院的掌教来讲学讨论和有名的“会讲”(学术论辩会),白鹿洞书院就曾邀请陆九渊讲授《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书院基本上都建在环境幽雅的地方,吸收了道教和佛教尤其是禅宗以山林中的清幽来促进怡神养性、清心正气的特点,并和它注重修身养性的教育目的相配合。——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共四卷)》(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书院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的作用。(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亚历山大在东征中所向披靡。在占领苏萨后,亚历山大在苏萨按传统礼节举行了火炬赛跑和体育运动会。在远征军结束东征返回到苏萨时,被占领地区的总督们带着总数大约有3万名的年轻人来到苏萨。亚历山大称呼“他们为他的继承人,都给他们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军训制度进行训练。”而这一政策所导致的是波斯贵族青年的希腊化。在希腊化时代,自然科学深深打上了东方文化的烙印,主要表现在医学、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他们一方面继承希腊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古代近东的优秀文化遗产,从而使希腊化时代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古希腊科学成就的最高峰。——摘编自徐显朝《亚历山大东征与中西文化交流》等材料二蒙古人衰败的基本原因在于,相对于被征服民族,他们人数太少,过于原始。他们一旦下马,定居下来享用掠取物,就很容易被同化。蒙古人采用了比他们更先进的属国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从而失去了自己的身份。马可 波罗在游历时写道:在这些日子里,他们(蒙古人)大大地衰退了,因为那些定居中国的人以近乎崇拜的方式接纳了这个国家的习俗,而放弃了他们自己的习俗;而那些定居黎凡特(注:中东一带)的人则接受了萨拉森人(注:阿拉伯)的习俗。——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在文化交流中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争对文化的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只靠自我繁殖、单线延续,而总是要吸收、融合外来的文化。从中国文化的形成来说,一方面是国内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外国的文化。——摘自戴逸《中华文化的世界遗产》选取材料的任一角度,围绕“中华文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丹东市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B A B D C C A A D B D B C C A 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17.(12分)(1)原因:兴:服务工业革命;满足大宗商品运输要求;有资本支持;注重技术革新。(3分。任答两点3分)衰:速度慢;受到快捷铁路运输的冲击;资本化运作导致投机和“短视”;修建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要求,缺少政府监管。(3分。任答两点3分)(2)意义:促进英国的交通发展,缓解交通困难;促进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促进英国经济发展,使英国发展为世界工厂;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英国城市的崛起和乡村的发展;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积极进取、推陈出新等积极的价值观。(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18.(14分)(1)特点:性质上官私结合;教育宗旨上重视道德教育;教学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教学方式灵活自主;学术氛围开放自由;环境幽雅,注重修身养性。(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2)作用:推动理学的发展与传播;推动教育和学术文化的发展;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的种类,推动私学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文化的传承;连结民间与官方思想。(8分。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19.(14分)(1)同:武力征服促进了文化交流;都受到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影响。(4分。每点2分)异:亚历山大主动推行希腊化,保留希腊文化主体地位同时吸收东方成果;蒙古接受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丧失了自身的文化。(4分。每点2分)(2)影响:战争对人类文化具有破坏性;战争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锋;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思想与文化的征服比战争的征服更持久。(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20.(12分)示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分)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并与儒家和道家文化融合,至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宋明时期儒学吸纳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建筑艺术等等;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局面出现,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中国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人士会通中西文化,推动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9分。3个史实,史论结合,每个3分)总之,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1分)示例二:中华文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汉字外传推动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包括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3-5世纪,儒学在东亚东南亚流行,隋唐时期儒学成为朝鲜日本学校的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4世纪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唐朝的政治制度影响日本和朝鲜,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度移植于中国,东南亚的律令、建筑、艺术、节日等也受中国文化影响;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战胜旧贵族,推动社会转型,指南针为大航海助力,推动世界市场形成。中国的儒家经典、园林建筑、丝绸瓷器等也深受欧洲社会喜爱。总之,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也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其他论题:中华文化具有世界意义、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化史是一部各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