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四课 遵守社会规则第2课时 遵守规则【创设情境】《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之我见》,内容涵盖校园内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物、大声喧哗等。【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文明行为?情境导入【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析非常全面!不文明行为的出现,既与个人意识、家庭教育有关,也和校园管理机制密不可分。因此,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离不开规则。那么,如何遵守规则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时的内容。【预设】1.部分同学自律意识不足,缺乏文明习惯,对不文明行为的后果认识不够。2.学校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对不文明行为的惩罚力度不足,没有起到警示作用。环节一 唤醒规则意识,辨析他律与自律【教师小结】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正是我们内心规则意识的觉醒信号。遵守规则,需要增强规则意识。“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我们对规则要心怀敬畏,知方圆、守规矩。只有不断增强规则意识,提高按规则办事的自觉性,才能推动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教师提问】《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之我见》中的同学表现怎么样?怎样做才能避免上述情况?精彩课堂【预设】1.这些同学没有素质;缺乏规则意识;等等。2.从自身做起,主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互相监督提醒,看到同学的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心中始终有规则,要有规则意识。2.行为对照【情境材料】发放“校园行为对照卡”(每张卡片描述一种行为)。【示例卡片】场景——午休时间的教室。行为A:值周生巡视时保持安静。行为B:值周生不在时主动轻声交流。行为C:明知值周生不来便大声喧哗。……【分类任务】请同学们用红蓝标签区分他律和自律(红=他律/蓝=自律)。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分类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预设】(1)行为A属于他律。(2)行为B属于自律。因为在没有值周生监督的情况下,学生依然能主动约束自己,轻声交流,是靠自己内心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3)行为C既不是他律也不是自律的表现,而是违反规则的失范行为。【教师小结】明知值周生不来便大声喧哗与他律和自律的概念都不相符,他律是在外部监督下遵守规则,自律是自觉遵守规则,而这种行为是没有遵守规则的表现。3.小组辩论【教师出示辩题】穿校服是为了躲避处罚还是为了展现学校形象?【学生展示】正方观点:为了躲避处罚(他律);反方观点:为了展现学校形象(自律)。【教师小结】为了躲避处罚的同学穿校服属于他律,为了展现学校形象的同学穿校服属于自律。他律与自律恰似车之双轮,前者是托底的稳固车辙,框定行为的边界;后者是向上攀登的齿轮,驱动灵魂的升华。双轮协同转动,方能在人生长途中行稳致远。因此,遵守规则,需要他律与自律。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惩戒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自律就是严于律己,通过自省和慎独,不断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自律和他律相互补充,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更好地遵守社会规则。【评价任务】环节二 维护规则演练【教师出示材料】《食堂插队冲突》情景剧。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情景剧一】小A正在排队,小陈突然从侧面挤入。小陈:小A,帮忙插个队,让我站在你前面。小A:(身体后退半步)我理解你很着急,但插队会让后面同学等更久。小陈:就这一次!小A:(指向地面黄线)我们班上周刚学过公共秩序公约,不能插队。【讨论】1.小A后退半步这个动作传递了什么信号?2.如果你是小A的话,你会怎么做?【预设】1.建立身体边界,拒绝情感胁迫。2.我不会让同学插队,因为不符合规则,对后面排队的同学不公平。【教师小结】面对熟人压力时,我们要做到不攻击人品,不放弃原则。这里的原则指的是食堂规则。从小A和小陈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A坚定地维护规则。我们应该向小A学习。【情景剧二】学长直接挤到小B前方。小B:学长,现在排到第35号了,您应该在我后面。学长:(转身俯视)不让我插队是不是想挨揍?小B:(后退至监控下方)我们学校的《学生违纪处理办法》规定不能随意插队……(制度威慑)学长:我就插队了,你能怎么着?小B寻求食堂阿姨帮助:那个高年级学生,请你按顺序排队,遵守排队秩序。【讨论】1.小B的哪些细节可以体现出维护规则?小B为什么这么做?2.当别人不遵守规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预设】1.后退至监控下方、用《学生违纪处理办法》(规则、制度)来说服。深知规则的重要性,维护规则。2.友好提醒其违反了规则;若提醒无效,可以寻求管理人员帮助。【教师拓展】大家提出劝导的方法都可以借鉴,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劝导的技巧。【方法与技能】1.有“礼”。劝导他人时最好先有礼貌地称呼对方,语言文明,态度和善。2.有“理”。劝导时要晓之以理。最好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3.有“节”。劝导时要注意适可而止。劝导无效时,可以向公共场所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反映情况。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要机智地向他人求助,或拨打110报警电话。【教师小结】制度指的就是规则,小B的做法说明小B不仅遵守规则而且维护规则,真正做到了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遵守规则,需要坚定地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将规则作为自己的行动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要用恰当的方法,提醒、劝导、帮助他人遵守规则,营造遵规守纪、崇德守法的良好氛围。【评价任务】环节三 完善规则实践【情境材料】【任务】请各组根据自己的调研结果进行辩论,并完善现行规则。【预设】1.正方观点:应放宽对教室使用手机的限制,允许学生在放学后使用手机。(1)根据调查数据,82%的学生需要放学联系家长,现行全天禁止携带手机的规则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了不便,无法及时与家长沟通放学的安排、行程等信息,可能导致安全隐患。(2)其他学校允许放学后使用但需统一保管的案例具有借鉴意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与家长联系的需求,又能避免学生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影响学习。统一保管的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和范围。(3)手机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仅是娱乐工具,还可以作为学习工具。例如,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查阅学习资料、完成一些在线作业等。在放学后适当使用手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2.反方观点:应维持现行全天禁止携带手机的规则,或仅做细微调整。(1)虽然部分学生有放学联系家长的需求,但可以通过学校的公用电话或者向老师借用手机等方式来解决,不一定非要自己携带手机。(2)中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允许携带手机,很难保证他们在放学后能够合理使用。即使采取统一保管的方式,也可能存在学生在保管前或取回后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从而影响学习和休息。(3)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过多地使用手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现行规则有助于营造一个专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关于《教室使用手机规则修订》的辩论很出色。正方依据调查数据和其他学校案例,认为应放宽限制,满足学生联系家长的需求,且手机可以辅助学习。反方考虑到学生自控力,担心手机干扰学习,认为可借公用电话解决问题,坚持或微调现行规则。同学们表达的都非常好。遵守规则,还需要积极完善规则。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调整和改进。我们要关心和参与规则的改进、完善,积极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评价任务】人民利益的实现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需要我们自己遵守规则和坚定维护规则,更需要我们观察社会现象,为改进规则积极建言献策!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第2课时 遵守规则实践探究类(二选一)1.校园规则优化行动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研校园内现存规则(如食堂打饭、自习纪律、图书馆借阅规定等),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搜集同学意见,全面深入分析规则执行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2-3条优化建议,并制作成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的宣传海报,在班级展示。2.家庭规则讨论会与家人共同梳理家庭生活中的规则(如作息、家务分工、电子产品使用等),组织家庭会议并讨论规则合理性,形成书面版《家庭公约》,并拍摄3-5分钟短视频记录讨论过程,分享至班级群。布置作业教学特色1.本次教学中案例贴近学生生活,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关注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2.借助红蓝标签等工具实现思维可视化,将学生认知过程外显,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状况,调整教学策略。3.在维护规则环节自然嵌入自我保护教育,避免了教条化的说教,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课堂评价1.应急车道,是专门供工程救险、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或民警执行紧急公务等处理应急事务车辆使用的车道,也被称为“生命通道”。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侵占应急车道是违法行为,但在社会生活中,侵占应急车道的现象仍有发生。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呼吁司机( )①提高文明素养,坚持生命至上②制定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利益③增强安全意识,提升驾驶技能④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2.近年来因无人机导致的公共安全问题频发,资深飞手们强调“越是高手玩家,越遵循游戏规则”,而那些越来越会隐藏的“黑飞”行为显然影响了整个无人机行业的口碑。这启示我们( )①遵守社会规则,自律比他律更重要②违反社会规则,一定要负法律责任③维护社会秩序,需要树立规则意识④自觉遵守规则,营造良好行业环境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D3.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下列日常行为与其所体现的规则对应一致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4.2025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标识办法》旨在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举能够确保科技造福人类B.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C.监督是防止权力腐败的保证D.制定与改进规则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D5.“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表述观点”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方式之一。针对下列材料的阅读及信息提取,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