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维护秩序靠规则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维护秩序靠规则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四课 遵守社会规则
第1课时 维护秩序靠规则
【教师活动】邀请两名学生上讲台下象棋,但老师临时宣布取消所有规则,可以任意移动棋子,观察学生的反应。
情境导入
【教师小结】同学们,当我们取消象棋游戏规则后,大家立刻感到困惑甚至反对。这说明规则是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就像象棋游戏需要规则一样,班级需要班规、社会也需要规则。制定规则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公平、安全地享受美好的社会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维护秩序靠规则”。
【预设】拒绝或提出抗议。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接受“无规则”的游戏?
【预设】因为没有规则,就不可能维持游戏。
环节一 秩序为何重要?
【教师展示图片】
图片1:运动员按规则比赛。
图片2:工人按操作规则工作。
图片3:学生有序排队取餐。
【提出问题】
1.你看到了哪些规则?
2.生活中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会造成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精彩课堂
【预设】
1.运动员遵守比赛规则,公平竞争。
工人按照操作规则工作,保证效率和安全。
学生有序排队取餐,遵守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
2.运动员若不按规则比赛,比赛会不公平、混乱,甚至可能引发冲突或伤害。工人若不按操作规则工作,生产当中可能会操作失误,引起安全事故,影响生产效率。学生若不有序排队取餐,会导致公共场所秩序混乱。
【教师总结】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评价任务】
环节二 道德和法律是主要的社会规则
【情境案例一】道德层面——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案例回放:3名小学生扶起摔倒的蒋婆婆,反被蒋婆婆及其家人诬陷索赔。该案引发社会热议,“扶老人被讹”成为社会痛点,许多人表示“不敢扶”。最终,警方调查发现老人系自己摔倒。老人及其家人被治安拘留并罚款,政府奖励三小孩“见义勇为”。
【提出问题】如果你遇到老人摔倒,你会扶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分小组,进行现场辩论。
正方观点:扶VS反方观点:不扶
【预设】
1.正方观点及理由:老人摔倒应该扶。首先,从道德层面看,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漠视老人困境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其次,法律已明确“好人法”条款,如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为善意施救提供了法律保障;再者,社会需要传递正能量,扶老人不仅能切实帮助他人,还能促进社会信任与和谐,减少“冷漠效应”。
2.反方观点及理由:扶摔倒老人需谨慎。现实中存在因扶老人被讹诈的案例,如“彭宇案”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虽事后证实双方存在碰撞,但舆论初期对施救者的误解加剧了公众顾虑。此外,非专业人员贸然搀扶可能对受伤老人造成二次伤害,如骨折、脑出血患者需专业医护处理。建议先拨打急救电话,或在有监控、证人的情况下施救,避免个人风险。
【教师小结】同学们,关于“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辩论,双方的观点都非常精彩。正方从道德、法律和社会价值层面,阐述了扶老人是善意与责任的体现,法律也为善意提供了坚实保障;反方则从现实风险和专业救助角度,提醒我们施救时需注重方式方法。这场辩论没有绝对的对错,它揭示的核心是:在弘扬道德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当遇到老人摔倒,我们不能因害怕而冷漠旁观,而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如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留存证据等。希望大家记住,善意值得传递,理性同样重要,让我们用温暖与智慧共建和谐社会。
【情境案例二】纪律层面——课堂纪律与学习秩序
制定班级“自习课规则”,如,保持安静、不随意离座、有问题请举手,等等。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班级纪律为什么能提升学习效率?
(2)如果老师不监督,仅靠学生自觉,规则还能生效吗?
【预设】
1.安静的环境能让人更专注。规则让大家行为一致,不影响别人。
2.如果大家都认同规则,自觉性高,就能维持。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班级纪律亦是如此,大家共同遵守班级纪律,能减少干扰,提高学习效率。好的规则不是束缚,而是让大家都能学得更好的保障。
【情境案例三】法律层面——高铁霸座事件
在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男子孙某强行霸占一名女乘客的靠窗座位,并拒绝让座。列车员和乘警多次劝说,他仍以“站不起来”“没买到这个座”为由耍赖,甚至歪坐装病,最终女乘客被安排到其他座位。最终,孙某被处200元罚款,并纳入铁路征信系统,被处180天内禁乘高铁。该视频曝光后引发全网谴责,成为“霸座”典型反面教材。
【探究问题】
1.如果法律不处罚霸座行为,公共交通会变成什么样?
2.社会规则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预设】
1.大家都会随便抢座,车厢乱成一团;乘客可能吵架甚至打架,影响安全;等等。
2.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教师小结】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为了维护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秩序,社会规则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从而使大家可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会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
【评价任务】
社会秩序作为社会生活有序化的状态,不仅保障了人们安居乐业,也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既已学习了规则,就要自觉遵守规则,为创建良好的社会秩序而努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维护秩序靠规则
教学特色
本教学案例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紧扣当下网络热点问题,使学生深入其中,增强了学生的代入感和认同感,深切体会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社会规则维护和保障社会秩序。
课堂评价
1.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下列选项中的行为与维护的社会秩序相一致的是( )
A.小丽利用周末到养老院做志愿者——维护公共场所秩序
B.小秦坚持每天观看《新闻联播》——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C.李师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加工零部件——遵守生产秩序
D.小轩登机前自觉接受安检人员的检查——遵守交通秩序
C
2.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处处需要规则,正如法国的一句谚语“秩序之美是所有美之最”。无论是人生哲理还是自然风景,背后都包含了秩序法则。材料告诉我们( )
A.社会秩序需要道德等强制性手段来维护
B.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C.良好的社会秩序能遏制一切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D.社会秩序能杜绝混乱、障碍、矛盾
B
3.下面社会规则与内容对应一致的是( )
A.闯红灯造成交通事故的行人要罚款100元,带头闯红灯的行人要罚款50元——道德
B.我们在公共场所要着装整洁,轻声接打电话,言行举止文明——法律
C.某公司规定职员上班期间不允许玩游戏——纪律
D.在公交车上,我们要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婴者让座——法律
C
4.在生活中有许多规定,如“不准带手机进考场”“严禁酒后驾车”“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因为 ( )
A.人们的行为都是不自觉的
B.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证
C.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D.我国的法治体系不够完备
C
5.下列对待红绿灯通行的做法,正确的是( )
①没有车通行时,可以不顾及红绿灯
②红灯停绿灯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③没监控拍照时,确认安全后可自由通行
④在没有外部的监督的情况下,更应遵守规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