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意识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意识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第1课时 树立法治意识
2024年4月的一个凌晨,小鹏、小峰和小庆三名未成年人强行拉开他人车门,盗窃财物。
情境导入
环节一 以案明法,初识“法治观念”
【情境材料】
小峰和小庆是未满16周岁的亲兄弟,他们和小鹏是一个镇上的,案发时小鹏已满17周岁,三人经常一起玩耍,而现在却成了共同实施盗窃犯罪的同伙。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三个未成年人多次通过拉车门的方式盗窃车内的财物,办案人员接触这三位未成年人发现,小峰和小庆的法治观念淡薄,对盗窃行为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认为小偷小摸不是什么大事情,但他们的行为已涉嫌盗窃。经了解小鹏、小峰、小庆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家长只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对孩子其他方面的要求都很低。家庭监管的缺失,让这些缺乏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沾染上了不良习惯。几年前,小鹏在网上认识了几个问题青年与其称兄道弟,后染上了赌博,欠了不少赌债。小鹏的父母无奈地表示他们也不
精彩课堂
知道怎么管。赌博输光了钱是小鹏实施盗窃的一个主要原因,交友不慎是小鹏走上犯罪道路的又一个原因。
【预设】
1.家庭教育出现偏差;交友不慎;法治观念淡薄。
2.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3.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情境任务】
结合案例和教材第46-47页分析:
1.他们为什么会做违法的事?
2.你认为什么是法治观念?
3.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
根据案例来分析他们做出违法行为的原因。
【活动说明】同桌之间分析交流,看哪位同学分析的更客观、更全面。
【预设】
1.家庭原因:经济条件差,家庭教育出现偏差。
2.自身原因:法治观念淡薄。
【教师小结】法律不是悬挂的利剑,而是行走的指南针,它既警示我们远离悬崖,也指引我们走向光明。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环节二 以案学法,理解“法治观念”
【情境材料】
经过调查,小鹏已满17周岁,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检察机关决定对小鹏以盗窃罪提起公诉,由于小峰和小庆未满16周岁,不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但他们要去专门的矫治机构接受一段时间的矫治教育。
【预设】
1.遵守法律,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等。
2.法治主题班会、法治手抄报、法治辩论赛等。
【情境任务】
1.他们的经历给你什么启示?
2.说一说:你都参加过哪些法治实践活动?有什么收获?应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3.完成法律知识竞赛。
【教师小结】敬畏和信仰法律。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活动】
法律知识竞赛。
【活动说明】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法律知识竞赛,以抢答积分的方式进行,答对1道题积1分,答错不扣分,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
【教师小结】竞赛有终点,法治无止境。愿你们永远做法律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评价设计】
环节三 文明守法,践行“法治观念”
【学生活动】
1.评选“文明守法之星”。
2.学生代表领读《青少年法治宣言》(如“从我做起,遵纪守法”)。
【活动说明】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选派小组代表分享,并参与评选。
2.各小组派打分员给其他小组汇报成员打分,本组不负责给自己小组参评选手打分。
【教师小结】同学们要在生活中遵守纪律、践行文明,树立榜样,强化规则意识,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评价设计】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准则,更是保障权利的基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守法者心安,违法者心忧”,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守护公平正义。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树立法治意识
教学特色
通过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培养法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文明守法之星”的评选、课堂表现积分等机制,正向强化学生的法治认同和行为习惯。采用“发现—解析—践行”螺旋上升的结构,将法治教育与德育融合,引导学生从“知法”到“信法”,最终落实到“守法用法”的实际行动中。
课堂评价
1.下列关于法治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法治观念就是知道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
B.只要不违法,有没有法治观念并不重要
C.法治观念只与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有关
D.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D
2.某社区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开始是通过罚款的方式强制居民分类,效果不佳,社区调整策略,开展环保讲座,设立“绿色家庭”评比,效果显著,大多数的居民都能自觉分类垃圾了。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是( )
A.“绿色家庭”评比的激励
B.居民不得不按照社区的要求做
C.罚款的方式强化了法律的威慑力
D.居民将环保法的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D
3.针对当前的网络暴力问题,中学生应当( )
①自觉抵制网络暴力的行为
②遇到网络暴力要及时举报
③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不用负责
④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法治宣传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4.下列符合“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的是( )
A.骑电动车闯红灯
B.主动退还商家多找的零钱
C.考试作弊未被发现暗自庆幸
D.在网络中散布谣言,造成严重后果
B
5.2025年3月8日至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5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活动。围绕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人员表示,2024年全国法院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4万余件,判处被告人8.2万余人,同比分别上升29.4%、26.7%,但仍有许多受害者因缺乏法律意识而受骗。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确要求平台对青少年模式进行强化。
结合材料,运用“树立法治观念”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网络生活中,中学生怎样做到“敬畏和信仰法律”?
(2)中学生应如何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以防范网络诈骗?请举两例说明。
(1)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了解常见的骗局(如冒充客服、虚假投资);关注国家反诈中心的案例警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