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践行平等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践行平等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七课 追求自由平等
第2课时 践行平等
【教师出示材料】2025年6月,大学生张某参加公务员考试,他的笔试和面试成绩在报考同一岗位的近百名考生中名列第一。因在随后的体检中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他被招考岗位所在市的人事局以体检不合格为由拒绝录用。无奈,张某一纸诉状递到人民法院,状告市人事局侵犯其合法权利。
【思考】优秀的张某为何被拒录?这背后隐藏着关于平等的什么谜题?
情境导入
【预设】学生可能会表现出惊讶、不解,有的学生会说“成绩好却因携带乙肝病毒被拒,感觉不公平”。
环节一 平等密码解析
【教师提问】招考中统一考试规则体现了公平竞争,可因健康状况区别对待是否合理?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活动说明】教师提前将学生合理分组,确保每组人数均衡、成员性格与能力互补。讨论开始前,明确告知讨论时间与任务,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有序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对思路混乱的小组给予方向性引导,对讨论热烈的小组进行鼓励,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他人观点,做好记录,为后续的交流分享做准备。
精彩课堂
【教师小结】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平等意味着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预设】学生观点会出现分歧,有的同学认为仅因张某携带乙肝病毒而拒录不公平,应该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有的同学会考虑岗位性质和公共卫生因素,觉得特殊岗位区别对待有一定道理,但又不确定标准是否合理。
【教师拓展】展示现实生活中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提供特殊照顾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如城市中的无障碍设施、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爱心专座等,对比这些情况讲解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的内涵,强调其是基于合理理由,以实现实质平等。
环节二 法律护航平等
【教师出示材料】人民法院在判决中确认,被告市人事局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作出取消原告张某进入考核程序资格的行为,主要证据不足。依据法律规定,该行为应予撤销。这起全国首例“乙肝歧视”案以原告张某的胜诉而告终。该案件对后来出台废止“乙肝歧视”的国家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题1:法律为何能判定张某胜诉?这一判决对保障公民平等权利有何深远意义?
问题2:若法律不干预,社会的平等秩序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组内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引导学生从公民权利义务、合法权益保护、违法追究等角度进行分析。
【活动说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和观点记录。进入小组讨论环节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观点,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整合,帮助小组推选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代表。汇报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适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预设】法律保障公民平等权,该判决维护了张某的合法权益,若法律不干预,会导致权力滥用,破坏社会公平。(若回答不够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法律与平等的深层次联系。)
【教师小结】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生活中,人们虽然有贫富之分、知识多寡之别,但是在人格上是一律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人的人格尊严都受到法律平等保护,不容亵渎和侵犯。
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教师追问】如果法律不能保障这种平等,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进行自由发言,进一步深化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要性的理解。)
环节三 平等行动之旅
假设张某在得知自己被拒录后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一是忍气吞声,二是采取极端方式(如去市人事局大闹),这两种做法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面对类似不平等现象时,如何在合法与合理之间找到平衡?
【学生活动一】小组讨论。
【活动说明】每组推选一名记录员,快速记录小组讨论要点,成员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进行汇报展示。
【预设】要搜集证据、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咨询律师、诉讼等合理做法。(若有学生提出一些不太可行的办法,如以同样的歧视方式报复市人事局等,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念,采用合理的方式维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不平等的图片或短视频。如同学之间因成绩差异而产生的歧视、公共场合对残疾人的不尊重行为、就业招聘中的不合理限制等。
【学生活动二】小组讨论。
【活动说明】每个小组针对展示的场景,判断是否存在不平等行为,并结合平等内涵说明理由。
【教师追问】这些行为中,哪些看似合理却违背平等原则?如何从细微处辨别平等与不平等?
学生能够快速识别出一些明显的不平等行为,如对残疾人的不尊重。但对于一些较为隐晦的情况,如某些企业在招聘时虽未明确说明,但实际偏向于招聘男性,可能会存在争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平等内涵的角度,深入分析这些行为是否违背了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的原则。
环节四 平等方案巧策划
【情境材料】学校某社团在选拔成员时存在性别歧视,只选择男生担任重要职务,女生即使能力更强也被排除在外。
提问:如何确保方案既有效解决问题,又能促进社团成员平等意识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阻力,如何克服?
【学生活动】方案策划。
【活动说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如何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制订详细的行动步骤。每个小组可以绘制简单的流程图,展示行动方案。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参与策划,各小组通过投影仪展示行动方案,并进行讲解。
【预设】(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社团负责人沟通,指出其行为的不合理性;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帮助;组织宣传平等理念的活动,提高社团成员的平等意识;等等。
教师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引导学生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合法性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评价设计】
环节五 平等愿景汇聚
【情境材料】回顾全国首起“乙肝歧视”案。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阻碍?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活动说明】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整节课的内容,举手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打算,如在学校尊重每一位同学、在公共场合关注弱势群体需求等。
【预设】最大的阻碍是身边存在的一些不平等观念或行为习惯,如偏见、从众心理等,通过自身行动影响他人、加强宣传教育等方法克服。
【教师小结】平等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有助于人们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平等,努力践行平等。
1.平等对待他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尊重他人人格,不欺生、不凌弱。
2.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这损害了公民的平等权利,违背了人人平等的原则。面对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用合法的方式捍卫平等。
3.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人类的美好梦想。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共同建设平等有序的社会。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以全国首起“乙肝歧视”案为切入点,探讨平等的内涵、意义及如何践行平等。明白了平等意味着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知晓法律保障平等权利,平等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正确理解平等,努力践行平等。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践行平等
教学特色
本教学设计以案例贯穿始终,呈现三大教学特色。其一,“案例驱动,激发深度思考”,通过鲜活的案例设置,提出系列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中主动探究平等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其二,“理论实践融合,强化素养培育”,将平等理论知识与生活场景深度结合,通过小组讨论、行动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在判断不平等行为、策划解决方案中,提升道德判断与实践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其三,“法律意识渗透,树立法治观念”,以法院判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法律与平等关系,梳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具体表现,强化法治观念,帮助学生明晰法律是保障平等的基石,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
课堂评价
1.下列对平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平等就是所有人在任何方面都完全相同
B.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违背了平等的原则
C.平等意味着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D.平等只体现在政治方面
C
2.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意味着( )
①任何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
②公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履行义务
③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
④部分人群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3.在现实生活中,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获得社会帮助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这说明( )
A.这种差别对待违背了平等原则
B.这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为了实现实质平等
C.这是对其他人群的歧视
D.平等就是要消除一切差别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