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标要求: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
2.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阅读教材,了解司马迁与《史记》、道教产生和佛教传入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事件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3.家国情怀:了解两汉辉煌灿烂科技文化,感受中华文的博大精深;学习司马迁等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导入新课
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
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也足足看了两个月!简牍用竹、木制成,比较笨重。为了便于携带,人们在绢帛上写字,但绢帛价格昂贵,难以普及。经过反复试验,人们终于造出了纸张。
目 录
01
造纸术的发明
02
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04
道教和佛教
03
司马迁与《史记》
感悟人生
一.造纸术的发明
1.造纸术问世之前
造纸术问世之前,古人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有什么缺点?
原始社会
殷商时期
西周时期
春秋到东汉
陶寺遗址的陶器
朱书符号陶壶
龟甲、兽骨
青铜器铭文
居延汉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
书写不便
体积大且重,不利于携带
造价昂贵
2.纸的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材料2: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上绘山、川、崖 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绘地图,也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纸张实物。
材料1:汉兴,有纸代简。——张怀瓘《书断》
其原料为大麻,纸面平整、结构紧密,但又软又薄,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或地图。
麻纸质地粗糙,柔韧度不足,使用不便。
3.纸的改进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材料3:蔡伦(?—121),桂阳人,年少时入皇宫做了宦官。他聪明伶俐,受到皇帝的赏识,被委任主管皇室的手工作坊。他监造的宝剑,坚实锋利又非常精巧。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制造出既轻便又经济适用的纸。他曾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便把用蔡伦造纸法制成的纸称为“蔡侯纸”。




材料4:“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蔡侯纸’。”——范晔《后汉书》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制作流程:
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梳理造纸术的材料、流程
特点:纸张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材料5:“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5.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材料6: “蔡侯纸”平滑光洁,适宜书写,而且原料廉价,降低了造纸的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造纸的技术。3至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简牍绢帛,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
材料7:东汉首都太学生多达3万多人……汉政府还在各郡县设立公立学校广招学生。同时私学之风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至少以数十万至百万计,所用教材多为纸本经卷,作文亦用纸写,比用简牍更为方便、省时、省力。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材料8: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世界受蔡侯(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德克·卜德《中国物品西传考》
材料9:纸和书写的成功结合对于知识的传播具有孕育作用。到了4世纪,书卷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是奢侈品了,它的平价使得人们对纸本书籍司空见惯。
——亚历山大 门罗《纸影寻踪:旷世发明的传奇之旅》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从中国和世界两个方面说说造纸术的影响。
古埃及莎(suō)草纸
类似于竹简的概念,但比竹简的制作过程复杂。
欧洲广泛使用的羊皮纸
制作工程复杂
(1)对中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影 响
(2)对世界:造纸术的传播,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说说蔡伦在影响世界历史进程100人中名列第7位的理由。
感悟人生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1.中医鼻祖——扁鹊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医圣——张仲景
年代
著作
东汉末年
《伤寒杂病论》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成就
地位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收录了大量药方,仅治疗外感热症的即多达113个。
材料10: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 序》
3.神医——华佗
年代
成就
东汉末年
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外科圣手”
地位
①擅长针灸、汤药,能实施外科手术;
②发明“麻沸散”(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创编“五禽戏”。
材料11:《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4.数学
中国古代的数学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著作:
成书时间:
内容:
地位:
《九章算术》
东汉末年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
秦简九九表:简上抄录了较为完整的乘法口诀,反映了秦朝对乘法口诀的推广和应用。
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5.农学
概况:
代表作:
内容:
秦汉时期,农学有较大发展
《汜胜之书》
汜胜之
材料12:氾胜之,氾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北)人,西汉著名农学家。原姓凡, 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中国古代黄河中游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氾胜之书》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秦朝向全国颁布统一的历法,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汉时期,人们已使用漏壶、日晷等计时工具,能够比较准确地测定时间,朝廷颁布了更加完备的历法。在前人基础上,东汉张衡改进了浑天仪,能够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他还发明制作了候风地动仪,用以测验地震方位。
日晷
计时工具
浑天仪
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
候风地动仪
测验地震方位
感悟人生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简介
人物简介:司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他的父亲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他继任太史令后,秉承父亲的遗志,用1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马迁撰写《史记》时,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和精神受到极大摧残。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忍受着巨大的伤痛和屈辱,继续撰写《史记》。在给朋友的回信中他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令后人敬仰。
姓名:
生活时代:
职业:
成就:
司马迁
西汉
史学家
著有《史记》
材料1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探究精神、求真求实、忍辱负重、自强不息、正直不屈、坚韧不拔
2.历史巨著《史记》
作者:
时代:
体裁:
内容:
司马迁
西汉时期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
本纪12篇 ——记述帝王的事迹
世家30篇 ——记述诸侯的事迹
列传70篇 ——记述重要人物
表10篇 ——编排时间与事件
书8篇 ——记述典章制度
原名《太史公书》,体例以人物传记为主,全书130篇,52万多字。
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黄帝
汉武帝
夏朝
商朝
周朝
秦朝
3000多年
3.《史记》的影响
材料13:《史记》被称为“实录、信史”,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揭露夏桀、商纣、秦始皇的残暴行径;颂扬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作用 ;揭露了汉武帝晚年搜刮人民的情况,抨击他迷信、梦想会仙人的荒唐事。
材料14: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史学价值: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1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材料16:朴素凝练、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柳宗元
材料17: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东汉时期,班固等人撰写了《汉书》。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高祖至王莽统治时期的历史,为东汉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借鉴。《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的纪传体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官方史书的编撰有很大影响。
01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时间跨度非常大。
02
断代史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专注于特定的一个朝代或某个历史阶段。
03
纪传体
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通过为众多历史人物立传,展现历史的发展。
04
编年体
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感悟人生
四、道教和佛教
1.本土宗教——道教
创立时间:_________
创立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地位:_____________
代表:四川成都的_______
影响:
东汉末年
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中国本土宗教
青城山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人民渴望摆脱苦难,宗教应运而生。
背景:
张角
张陵
得到广泛传播,
为下层民众所信奉。
2.道教的教义
太上老君(老子)
乾坤八卦
玉皇大帝
1.道教认为生、老、病、死虽是宇宙中不可抗拒的规律,但通过自身修炼,可以做到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2.精神修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主张修身养性,消极避世;
3.炼制丹药是另一种重要方法,丹药分外丹和内丹,外丹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而成,说服之可令不老不死,内丹就是气功。
3.道教的圣地
湖北武当山
安徽齐云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相传是道教的发源地,东汉汉安二年,张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
4. 外来宗教——佛教
地位:
起源地:
创始人:
教义:
传入时间: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材料18: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他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积德行善,死后才能够进入极乐世界。
两汉之际
佛教传播路线图
为什么东汉时期佛教可以在社会上传播?
(1)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2)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5. 佛教圣地
四川峨眉山
安徽九华山
山西五台山
浙江普陀山
佛教圣地
6.佛教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19: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包括般若、大千世界、菩提、心心相印、作业、真实、世界、自由、平等、慈悲、忏悔等等词语都是佛教用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无事不登三宝殿;解铃还需系铃人;临时抱佛脚导致中国文字,出现大量的复合词。梁启超统计过,汉字中多达三万五千字,都是佛教传入或受佛教影响的。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王充与《论衡》
背景:
著作:
内容:
价值:
两汉时期,君权天授、神仙方术思想盛行
《论衡》
反对把天说成有意志的神,
否定天能有意识地创造万物的思想
主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被后人称为“奇书”
唯心主义
王充与《论衡》
两汉文学成就的代表是汉赋和乐府诗。赋起源于战国,深受“楚辞”和诸子散文影响。西汉的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多描写上层社会的繁华,有时也加以讽谏。东汉时期,描写社会现实的赋增多。两汉设有乐府机构,作为掌管音乐事务的官署。乐府创制的乐章歌辞和搜集整理的民间诗歌,被称为“乐府诗”。乐府诗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有的歌颂祖先神灵,有的描写劳动人民生活,有的反映征战之苦,有的揭露官府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有的展现人生的悲欢离合等。又乐府诗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汉赋与乐府诗




回顾秦汉科技文化的发展,结合单元导言和10-14课,你认为推动秦汉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个人因素等方面思考。
政治:
经济:
文化:
个人:
历史: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封建经济繁荣;
中外、民族、地区之间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
杰出人物自身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等;
人们对前代成果的吸收、继承和发扬。
课堂总结
西汉发明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医圣”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司马迁:家庭熏陶、个人勤奋、仗义执言、意志坚强.
《史记》:史学和文学价值
扁鹊、四诊法与《黄帝内经》
数学 《九章算术》
道教:创立、教义、传播
佛教:创立、教义、传入中国、影响深远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
医学与数学的成就
司马迁与《史记》
道教和佛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