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白杨礼赞》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白杨礼赞》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16.《白杨礼赞》核心素养教案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沉浸式感受茅盾在西北高原目睹白杨树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广袤的黄土高原,脚下是无垠的黄土,耳边是呼啸的朔风,亲身体会作者对这平凡树木所倾注的深厚情感,深入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精准把握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关键语句,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等,细致品味其刚劲、豪迈的语言特色,包括动词的精准选用、形容词的生动描绘以及句式的巧妙安排。提升对抒情散文语言的感知与运用能力,尤其关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在增强语势中的作用,如文中连续使用的四个反问句,层层递进,将情感推向高潮,引导学生分析其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系统掌握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特点、写作技巧等,深刻理解其 “物” 与 “志” 之间的关联逻辑,即如何通过对事物外在特征的描写,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并与作者的情感和志向相联系。通过多样化学习活动深入剖析文章内涵,在分析白杨树的形态特征(如树干的笔直、枝叶的向上等)、探究其象征意义(如象征北方农民、抗日军民等)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从具体事物中提炼精神品质的能力,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深刻体会文中展现的白杨树的外在形态美(如挺拔的身姿、整齐的枝叶)与内在精神美(如坚韧不拔、力争上游),感受文章所营造的雄浑、昂扬的意境之美。理解作者将对白杨树的赞美升华为对民族精神歌颂的审美过程,即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到对人类精神的赞美,提升审美鉴赏水平。激发进行托物言志类写作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尝试选取生活中的事物,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了解茅盾的创作思想,包括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民群众的同情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歌颂等,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对其作品的影响,当时国家面临危亡,人民群众奋起反抗,这种时代氛围孕育了《白杨礼赞》这样的作品。认识《白杨礼赞》在现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更是时代精神的象征。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文化精神,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章内容,逐段分析文本,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入手,分析其生长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生命力的顽强之间的关系;再到白杨树的形态特征,探究这些特征所体现的精神品质;最后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赞美,表达对民族精神的歌颂。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体会 “托物言志” 手法的巧妙运用,明确 “物” 是载体,“志” 是核心,两者有机结合,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深刻性。
细致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赏析文中对自杨树形态的描写以及直抒胸臆的赞美语句。如描写白杨树形态的句子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白杨树的挺拔;直抒胸臆的句子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感受语言的气势与感染力,特别是排比句、反问句在强化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分析这些句式如何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说服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构建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知识体系,通过列举其他托物言志的作品,如《爱莲说》《陋室铭》等,分析其 “物” 与 “志” 的关系,理解 “物” 的特征与所 “言” 之 “志” 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理论知识与对《白杨礼赞》的解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本文中白杨树的特征如何体现其象征意义,提升对这类散文的理解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区分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象征等手法的异同,避免混淆。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递进过程,从对白杨树形态的赞美(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到对其精神品质的歌颂(如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再到对北方农民、抗日军民的赞美(如将白杨树比作 “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这种情感升华背后的原因,即作者由物及人,将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对人民群众的崇敬、对民族精神的歌颂联系起来。同时,结合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时代背景对作者创作的影响,使学生明白文章的情感表达与时代紧密相连。
教学设想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经典抒情散文,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中。本文以其鲜明的象征意义、雄浑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著称,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民族精神的优秀范本。教学时可将其置于现代抒情散文单元,与《紫藤萝瀑布 / 宗璞》《陋室铭 / 刘禹锡》等组成群文阅读资源,形成一个托物言志类文本的学习系列。
从内容维度看,这些文章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物象或器物的描写表达特定的情感与志向。《紫藤萝瀑布》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将它们放在一起阅读,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看到托物言志手法的多样性。从形式维度看,它们在象征意义的构建、语言表达的风格等方面各有特色。《白杨礼赞》语言雄浑有力,象征意义鲜明;《紫藤萝瀑布》语言清新优美,情感细腻;《陋室铭》语言简洁凝练,寓意深刻。便于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多样性。
教学中可采用 “物象感知 — 象征解读 — 情感共鸣” 的模式。首先,通过创设西北高原白杨树的情境,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白杨树的形态和生长环境,建立对物象的初步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读描写白杨树的段落,分析其形态特征,探究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物象表达情感和志向。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通过拓展阅读和实践活动,如让学生仿写托物言志的短文,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范读、齐读、分段落朗读、个别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语音语调的变化中感受文章的节奏与情感。教师的范读要富有感染力,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朗读排比句、反问句时,要引导学生读出气势,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如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和层层递进的情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讨论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语言特色等开展讨论。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白杨树的哪些形态特征使其能够象征北方农民和抗日军民?”“文中的排比句和反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等,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黄土高原的风光图片、白杨树的实景图片及相关影视片段、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等,创设与文章内容相符的情境。如播放黄土高原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其广袤与贫瘠;展示白杨树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播放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奋勇杀敌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增强对文章的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
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其他托物言志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其在物象选择、象征意义、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如将《白杨礼赞》与《爱莲说》进行比较,《白杨礼赞》选择的物象是白杨树,象征着民族精神;《爱莲说》选择的物象是莲花,象征着君子的品德。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特色,掌握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写作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精心制作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茅盾画像,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形象;黄土高原风光图片,展示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如沟壑纵横的土地、广袤无垠的原野等;白杨树实景图片及视频片段,从不同角度展示白杨树的形态特征,如春夏秋冬四季的白杨树、不同生长环境中的白杨树等;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影像资料,如军民抗战的场景、当时的社会状况等;《白杨礼赞》朗诵音频(配以激昂的音乐),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文章的情感。这些素材将为课堂教学提供直观的辅助,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学习资料包:整理全面的学习资料包,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参考。其中包括茅盾生平简介,重点突出其抗日战争时期的创作思想,如他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鼓舞民众斗志等;《白杨礼赞》写作背景,详细介绍当时的社会状况、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本文的缘由;托物言志类散文相关知识,包括定义、特点、写作方法等;文中重点字词解释,如 “恹恹”“坦荡如砥”“不折不挠” 等,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拓展阅读的托物言志类文章(如《爱莲说 / 周敦颐》《海燕 / 高尔基》),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宽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一段展现黄土高原风光的视频,视频时长约 3 分钟,画面中先呈现广袤无垠的高原,黄土漫天,沟壑纵横,给人一种雄浑而苍凉的感觉;接着镜头转向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它们在寒风中依然笔直,充满生机。配以激昂的音乐,如《黄河大合唱》中的片段,引发学生对西北大地的向往和对白杨树的关注。
提问引导:“看到这些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是挺拔、坚强,还是平凡、普通?你觉得它们身上可能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品质?如果在艰苦的环境中,你能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吗?”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引出课题:“抗日战争时期,茅盾先生来到西北高原,目睹了白杨树的风采,被它们深深打动,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白杨礼赞》。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文章,感受白杨树的精神魅力,体会作者对它的深情赞美,看看这平凡的白杨树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
(二)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 年出生于浙江桐乡,是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他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积极投身文学革命,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思想性,语言风格雄浑大气、精准有力。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描写,展现了 30 年代中国社会的复杂矛盾;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小工商业者的悲惨命运;散文《白杨礼赞》则以其鲜明的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经典之作。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和社会价值。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片土地,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途经西北高原,这片土地虽然贫瘠,但却充满了生机和力量。他看到在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上,白杨树傲然挺立,不畏严寒,不惧风沙,深受触动。他联想到在艰苦的环境中,北方农民默默耕耘,抗日军民奋勇杀敌,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与白杨树相似的精神品质。于是,他借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农民的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精神,以及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这篇文章既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歌颂,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三)文体知识:托物言志类散文
定义:托物言志类散文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描写和刻画,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理想抱负或人生态度的散文。它将抽象的情感与志向巧妙地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之中,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更深刻,避免了直白抒情的单调和浅薄。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欣赏物象之美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引发共鸣和思考。
特点
物象鲜明:所托之物必须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内在的联系。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其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片片向上” 等特征,与作者所要歌颂的坚韧不拔、力争上游的精神相契合。
寓意深刻:通过对物象的描写,深入挖掘其象征意义,使读者在感受物象之美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如白杨树不仅是一种树木,更象征着北方农民、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情景交融: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对物象的描写之中,使物与情、景与志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在《白杨礼赞》中,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贯穿全文,与对白杨树形态和生长环境的描写融为一体。
含蓄蕴藉:不直接抒发情感或表明志向,而是通过对物象的细致描写,让读者自行领悟其中的深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如作者没有直接说要赞美北方农民,而是通过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品质,让读者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形象。
(四)诵读训练
1.字词预习:投影展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学生自主标注读音并尝试理解含义,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重点字音字词
恹恹(yān yān):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文中指一些人对生活缺乏热情的状态。
坦荡如砥(tǎn dàng rú dǐ):形容地势平坦开阔,像磨刀石一样平整,文中用来描写黄土高原的地貌。
潜滋暗长(qián zī àn zhǎng):暗暗地生长,文中指一些不良的思想或现象在暗中发展。
旁逸斜出(páng yì xié chū):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文中用来与白杨树的 “一律向上” 形成对比。
婆娑(pó suō):形容盘旋舞动的样子,文中可理解为白杨树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但更强调其挺拔中的动态美。
伟岸(wěi àn):魁梧,高大,文中形容白杨树的高大挺拔。
傲然(ào rán):高傲地,傲慢地,文中指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中不屈服的样子。
不折不挠(bù zhé bù 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坚韧品质。
楠木(nán mù):一种贵重的木材,这里用来与白杨树对比,突出白杨树的平凡而伟大。
秀颀(xiù qí):美而高,文中形容楠木的外形,与白杨树的朴质形成对比。
2.教师范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注意节奏、停顿和语气的把握。在描写白杨树形态的段落,语气要沉稳有力,突出其挺拔,如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在赞美白杨树精神品质的段落,语气要激昂,充满赞美之情,如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在运用排比、反问的句子时,要读出强烈的气势和层层递进的情感,如连续四个 “难道” 开头的反问句,要一句比一句有力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的升华。
3.学生朗读:学生先跟随教师的范读轻声跟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然后自主练习朗读,可采用个人读、同桌互读等形式,相互纠正读音、节奏和语气上的问题。之后进行小组朗读比赛,每组推选代表朗读指定段落,如描写白杨树形态的段落或运用排比、反问的段落,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指导。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逐渐熟悉文本,加深对文章情感和语言特色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文章内容梳理
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逐段阅读文章,梳理各段落的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填写在表格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梳理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
内容详解:
开头部分(第 1-2 段):作者开篇点出自己对黄土高原的印象,“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既写出了高原的广袤,又为白杨树的出场设置了背景。同时,作者 “恹恹欲睡” 的情绪与后文看到白杨树后的 “惊奇” 形成对比,突出白杨树给人的震撼。
发展部分(第 3-5 段):详细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特征。第 3 段总写白杨树是 “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第 4 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片片向上”,展现其挺拔、整齐的特点;第 5 段描写白杨树的树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体现其朴素而有生气。
高潮部分(第 6-7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 6 段作者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第 7 段通过四个反问句,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敌后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将情感推向高潮。
结尾部分(第 8-9 段):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批判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的人,再次强调对白杨树的赞美,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2.物象分析
小组讨论:结合文中对自杨树的描写,分析白杨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思考这些特征体现了白杨树怎样的精神品质。
成果展示: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提炼。
具体分析:
形态特征与精神品质:白杨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叶子片片向上”,这些特征体现了它正直、团结、向上的精神;“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则体现了它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
生长环境与精神品质:白杨树生长在 “坦荡如砥” 的黄土高原上,这里环境恶劣,风大、土多,但白杨树依然能够傲然挺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体现了它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3.象征意义探究
自主思考: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文中的关键语句,思考白杨树可能象征着什么,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小组讨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围绕 “白杨树为什么能象征北方农民、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一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寻找文本依据。
全班辩论: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全班辩论,如 “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的依据是什么”“白杨树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等,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总结归纳:白杨树象征着北方农民的朴质、坚强和力求上进;象征着抗日军民的坚韧不拔、团结奋战;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
4.情感体会
圈点勾画:学生阅读文章,圈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如 “惊奇地叫了一声”“赞美”“尊敬” 等,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圈点勾画的内容,讨论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从最初对高原的 “恹恹欲睡” 到看到白杨树的 “惊奇”,再到对白杨树的 “赞美” 和 “尊敬”,感受作者情感的逐步升华。
深入感悟: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背后的深层含义。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不仅是对一种树木的欣赏,更是对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人民群众的歌颂,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5.艺术手法赏析
托物言志: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白杨树的特征与作者所歌颂的精神品质之间的联系,明确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白杨树是 “物”,作者通过对它的描写,寄托了对北方农民、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这是 “志”。
对比手法:找出文中的对比之处,如黄土高原的 “单调” 与白杨树的 “不平凡” 对比,白杨树与楠木的对比等,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和伟大,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对楠木所代表的贵族化倾向的批判。
排比和反问:选取文中的排比句和反问句,如四个 “难道” 开头的反问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排比句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气势,反问句加强了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景物描写:分析文中对黄土高原和白杨树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烘托了白杨树的形象;对白杨树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其形态特征和精神品质,为揭示其象征意义做了铺垫。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阅读材料:分发《爱莲说》和《海燕》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
小组讨论:比较《白杨礼赞》与这两篇文章在物象选择、象征意义、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填写比较表格。
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比较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类文章的特点和多样性。
示例分析:《白杨礼赞》选择白杨树,象征民族精神,语言雄浑有力;《爱莲说》选择莲花,象征君子的品德,语言简洁含蓄;《海燕》选择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语言激昂奔放。
2.写作实践
写作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如梅花、青松、小草等,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写作指导:教师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如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将事物的特征与自己的情感或志向相联系,语言要生动形象等。
作品展示:选取优秀的短文在班级内展示,让学生相互学习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主题讨论
讨论主题:围绕 “平凡中的伟大” 开展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平凡与伟大的理解。
发言交流: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身边平凡人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精神,如环卫工人的默默奉献、医护人员的救死扶伤等。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讨论内容,强调平凡的事物或人往往蕴含着伟大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奋斗,追求伟大。
(七)课堂小结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白杨树的形态特征、象征意义、文章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情感升华:强调《白杨礼赞》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鼓励学生学习白杨树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品质,在生活和学习中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
3.文化传承:引导学生认识到优秀文学作品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作品,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背诵文中描写白杨树形态特征和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2.拓展作业:搜集更多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进行阅读,如《墨竹图题诗 / 郑燮》《石灰吟 / 于谦》等,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写作作业:以 “我心中的______” 为题,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600 字,表达自己对某种事物所蕴含精神品质的赞美和向往。
4.实践作业:观察身边的一种植物或事物,记录其特征和生长环境,思考它可能象征的精神品质,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