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愚公移山》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24《愚公移山》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惩、塞、迂、荷、叩、箕畚、孀、龀、匮、亡、厝”等文言实词,“之、其、且、焉”等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丰富文言词汇储备。
熟练掌握文中的特殊文言句式,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等,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翻译能力。
体会本文简洁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点,能够运用文言文的语言风格进行简单的表述和创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分析其结构特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及相关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辩论,提升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
让学生感受文中所体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之美,以及神话故事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绘画、故事新编等形式对《愚公移山》进行再创作,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列子》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的文化背景,体会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领悟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扎实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句式,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深入理解愚公的人物形象和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对愚公移山行为的合理性进行辩证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体会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教学设想与教学方法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分享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理解文意。
讲授法:讲解重点文言词汇、句式和文章的难点内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愚公移山行为的合理性、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境和人物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阅《列子》相关资料,了解其思想内容、文学特色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制作详细且精美的教学课件,包含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2.准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其他古代神话故事、对《愚公移山》的不同解读等,供学生课后阅读。
3.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验教学效果。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收集自己知道的古代神话故事,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展示大山雄伟险峻的视频,提问学生:“如果面前有这样一座大山阻挡了出行的道路,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而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选择了用移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个经典的神话故事,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及时性评价:对积极发言且想法独特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提出的办法很新颖,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请学生分享预习时收集到的关于《列子》和作者列子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介绍《列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简单说明本文的文化背景,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念。 及时性评价:对资料收集全面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做了充分的预习,为大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值得称赞。”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读“chéng”,“塞”读“sè”,要读出愚公的无奈与决心。
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体会诵读的节奏和感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仍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录。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字词和句子进行集中讲解。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曾”读“zē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中“诸”是“之于”的合音。 及时性评价:对小组讨论积极且能解决部分问题的小组给予鼓励,如“你们小组讨论很热烈,并且通过合作解决了不少疑问,继续保持。”
研读文本,梳理情节(15分钟)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文章主要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率领子孙移山,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移走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位置和规模,为下文移山做铺垫;第二部分(第2 - 3段)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决心、行动以及家人和邻人的支持,还有智叟的嘲笑;第三部分(第4段)写愚公的精神感动天帝,天帝派夸娥氏二子移走了两座大山。
让学生分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并讲解思维导图。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概括情节并清晰展示思维导图的小组给予高度评价,如“你们小组梳理的情节清晰完整,思维导图也绘制得很精美,讲解到位,非常出色。”
分析人物,把握形象(10分钟)
提出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愚公的决心和毅力?”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表明愚公移山的目标明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通过行动描写体现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出愚公对移山的坚定信念和长远眼光。
继续提问:“智叟的观点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嘲笑愚公?”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智叟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嘲笑愚公是因为觉得愚公年老力衰,移山的行为不自量力。
组织学生讨论:“愚公和智叟谁更‘智’?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从长远目标、发展眼光、精神品质等方面进行思考。 及时性评价:对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并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愚公和智叟的‘智’与‘不智’,思考很全面,见解很独到。’’
深入探究,理解精神(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种精神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愚公移山的精神体现在他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决心、不畏艰难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造福子孙的长远眼光。在当时,这种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在现代,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理解愚公移山精神并阐述其意义的小组给予表扬,如“你们小组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深刻,对其意义的阐述全面且准确,展现了良好的思考能力。”
拓展延伸(5分钟)
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体现愚公移山精神的事例,如我国的高铁建设、航天事业发展等,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事例是如何体现愚公移山精神的。
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以类似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克服的。 及时性评价:对能结合实际事例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很好地诠释了愚公移山精神,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力量。”
课堂小结(2分钟)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不仅积累了文言知识,了解了神话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更深刻体会到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课堂作业(5分钟)
背诵课文,并默写重点段落,巩固文言知识。
以“我心中的愚公”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愚公的认识和感受。
达成性评价
知识与技能维度
通过课堂提问、翻译练习和作业检查,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准确翻译课文,达成了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的目标。但仍有少数学生对一些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在语言表达方面,部分学生能够模仿文言文的语言风格进行简单表述,但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上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加以强化。
思维能力维度
在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人物特点,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但部分学生在独立分析类似文本时,思维还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在对愚公移山行为和精神的讨论中,部分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现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但仍有一些学生思维较为局限,缺乏深入思考和创新观点,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更多引导和启发。
审美与文化维度
1.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美以及神话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审美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审美创造方面,学生在以绘画、故事新编等形式进行再创作时,创意和表现力不足,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2.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内涵和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增强了文化自信。但对于如何将这种精神更好地融入自身行为,部分学生还缺乏具体的思考,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引导。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诵读法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逐渐熟悉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了文意,并且在诵读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韵律美。
问题引导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如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故事场景,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
在时间把控上,对小组讨论环节的时间估计不够准确,导致部分小组讨论时间过长,课堂练习时间紧张,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
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虽然设计了相关问题,但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引导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对学生的创意启发和具体指导不够,学生在进行再创作时遇到困难,影响了创作的质量和效果。
改进措施
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在小组讨论环节设置合理的时间限制,并及时提醒学生,确保课堂练习能够顺利进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批判性思维培养,在设计问题时更加注重问题的梯度和开放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在讨论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时引导和鼓励不积极的学生发表观点,营造更加活跃的讨论氛围。
在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在课堂上增加创意启发的环节,如展示优秀的再创作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创意和表现手法。在学生进行创作时,加强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