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共32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优质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共32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优质课件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新课导入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
幅员广大、自给自足、统治阶级的麻木不仁和漠不关心,所有这一切使清帝国在与西方国家接触时毫无应变的准备。更确切地说,当这种接触在近代成为事实时,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准备。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清朝前中期的
鼎盛与危机
第13课
课程标准:
1.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
2.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社会面临的危机。
目录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巩固练习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
清朝形势图(1820年)
经济发展、人口众多
疆域开拓并巩固
政局稳定
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
康熙
乾隆
雍正
1661
1722
1796
1735
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若要将事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
思考:康、雍、乾三位皇帝有什么特点?反映出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皇帝勤政,乾纲独断,大权独揽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1、康乾盛世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①内容:单独呈送;不经过中转、收发环节
②特点:迅速、机密
雍正奏折批示示意图(部分)
③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君主专制的加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2、君主专制的加强
(2)军机处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顺治、康熙均受过不同程度的胁迫。
———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






内阁
皇帝
军机处
①汉人文官:内阁,掌握机要文书
②八旗旗主:议政王大臣会议
思考:哪些部门对加强专制造成障碍?
议政王大臣会议
处理一般文书
处理机要文书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2)军机处
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簷曝杂记》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文》
跪受笔录
养心殿
军机处
内阁
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雍正后)
2、君主专制的加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3.文字狱
皇帝 案名 “犯罪证据”
康熙 庄廷鑨案 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
康熙 徐骏案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数”
雍正 吕留良案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
雍正 查嗣庭案 科考出题“维民所止”
乾隆 胡中藻案 “一把心肠论浊清”
乾隆 徐述夔案 “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
(1)目的: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2)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乾隆还借修《四库全书》之际,禁毁图书,摧残文化。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君主专制的加强
疆域的奠定
疆域的奠定
1、东南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南明);
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元代:
明代:
在彭湖设巡检司
被荷兰占领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疆域的奠定
2、东北
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其同意谈判。
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疆域的奠定
3、西北
(1)背景:
鞑靼
瓦剌:
漠南蒙古
漠西蒙古
漠北蒙古
准噶尔部
噶尔丹
(2)措施:
①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以及大小和卓叛乱
②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③专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疆域的奠定
4、西南
元代:
明代:
宣政院
行都指挥使司
①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③金瓶掣签制度
②派遣驻藏大臣
④《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1)西藏
(2)云贵
改土归流。强化管理,推动发展
疆域的奠定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因俗而治
派驻藏大臣
盟旗制度
总督—巡抚
将军辖区
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的。
——毛泽东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辽阔版图
统治危机的初显
统治危机的初显
【讨论】说说清朝前中期人口剧增的原因?这会引发什么问题?
人均资源减少,人地矛盾严重
年份 人口数(亿) 人均耕地(亩)
顺治十二年(1655) 0.14 27.63
康熙五十年(1711) 0.24 28.15
雍正十二年(1734) 0.27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 1.02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 2.08 3.56
嘉庆十七年(1822) 3.73 2.03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 主要原因:
政治:统一与稳定;
技术: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
作物:高产作物的推广;
制度:税收制度的变革(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清)汪士铎
人地矛盾:由于农业人口与农业用地面积不成正比,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人口需求的现象称为人地矛盾。
1、内部矛盾:经济危机
统治危机的初显
【思考】尖锐的阶级矛盾会引发什么后果?
经济:人地矛盾突出
到了(乾隆)中后期,腐败案接连爆发,涉案金额成倍、成十倍增长,官员贪污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
和珅
我们喝过的茶叶,(百姓)贪婪索取。他们的主食包括一点米饭,一些菠菜和炒过的葱,一天只吃两顿。——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马戛尔尼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
政治:政治腐败问题
社会:贫富矛盾积累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打斗所留下的痕迹
统治危机:农民起义频发(白莲教)
2、内部矛盾:政治危机
统治危机的初显
【思考】英国和清朝礼品反映出两国的哪些特征?清朝皇帝是什么态度?
3、外部隐忧:逐渐落后
1792年,英国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代表的庞大使团,以向乾隆帝贺寿为名,前往中国,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
马戛尔尼使团送来的礼物
乾隆的回礼及对这些礼品的态度:
回礼: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等计92项479件;
乾隆看了一眼气压计的气泵表示“这些东西只配给儿童玩”
弹簧减震的马车车夫的座位“高高在上”,不合中国礼制。
英国:资本主义,重商主义,工业文明
中国:自然经济,重农抑商,农业文明
统治危机的初显
【思考】乾隆、嘉庆对西方的看法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走向?
3、外部隐忧:逐渐落后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乾隆敕谕英国国王《清高宗实录》
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
——《清仁宗实录》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广州十三行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一定程度上出于防范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对维护国家安全有一定的作用;但统治者固步自封,逆世界潮流而行,使中国的经济社会难以获得转型发展的活力,拉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讨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何影响?
影响:
积极:初期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原因:
(1)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政治: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及西方的扩张;
(3)思想: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盲目自大。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课堂小结
鼎盛
危机
君主专制强化
奏折制度
军机处
“文字狱”
疆域奠定
收台湾
抗沙俄
治蒙古
管西藏
北到西伯利亚
南到南海诸岛
西








西北达巴勒喀什湖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东北至大兴安岭和库页岛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内部
外部
资源危机
统治危机
阶级矛盾
英国为首的
西方列强
对策:闭关自守
结果
落后于
世界潮流
巩固练习
1.御门听政是康熙帝接见朝臣、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方式。康熙帝在位61年间,始终不渝地恪守时间、坚持御门,十分勤谨,提倡臣下封驳和进谏。康熙帝坚持御门听政旨在( )
A.强化君主集权 B.清除权臣势力
C.革新政治制度 D.打造盛世局面
2.雍正时期,密奏除中央的文武大臣外,各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甚至经特许的道员、知府、个别知县以至通判等中下级官吏都可以上奏折,还规定同一部门和同一省区的官员彼此之间不许告知上奏及所得批示的情况。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确保了朝廷和地方间政令畅通
3.雍正帝在成立军机处后,可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同时各地督抚可将重大问题直送军机处转皇帝本人审批。这说明军机处( )
A.具有最高的决策大权 B.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C.取代了内阁的票拟权 D.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
4.康熙初年,吴三桂受命平定云南部分土酋的叛乱之后,置开化府以专治,并将教化、王弄、安南三个长官司地编为八里。这一举措( )
A.标志着“改土归流”的完成
B.扩大了边疆地区的治理范围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强化了边疆地区的治理力度
5.1750年,清朝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立噶厦,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喝布伦分理政事。1791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度调整( )
A.体现出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
6.1684年,康熙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处海关。1757年,乾隆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
A.促使中国朝贡贸易逐渐衰落 B.表明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强化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使得中国对外交流完全断绝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