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23.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核心素养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如“发” “举” “空乏” “所以”等,增强文言词汇储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古人简洁有力、逻辑性强的语言表达,能准确翻译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如被动句、倒装句等,提高文言文的语言建构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从列举事例到归纳观点的逻辑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进行深入思考,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其合理性与启示,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孟子散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的风格,感受其语言的韵律美和逻辑美,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从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中获得启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对美好精神品质的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传承儒家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国责任的理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思想在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价值,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教学难点
1.领会文章层层深入、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深入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基础,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采用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论证方法。
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将文中的哲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
讲授法:对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扫除文言障碍。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思路、现实意义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增强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
深入研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和问题。
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孟子及文章主题相关的图片、故事、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准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以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
1.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查阅资料,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收集与“忧患意识”相关的事例。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故事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温水煮青蛙”的视频。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从这个视频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引出课题: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说道:“在舒适的环境中,青蛙逐渐失去了警惕,最终面临死亡;而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意识到潜在的危险,保持警觉,或许就能避免这样的结局。这与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及时性评价:肯定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如“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很深刻,能够从中联想到很多道理” “你的观点很独特,为我们的讨论开了个好头”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作者介绍:通过PPT展示孟子的画像及简介,介绍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强调孟子主张“仁政”,其文章以雄辩著称,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
背景说明:简要介绍本文的创作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旨在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及时性评价:表扬认真倾听的学生,如“这位同学听得很专注,对孟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学生跟读: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模仿教师的读音和节奏,多读几遍,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
自主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字词讲解:PPT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是:这)”等,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讲解文中的通假字,如“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文意疏通: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刚刚讲解的字词,逐句翻译课文,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之后,挑选几位同学分别翻译不同的段落,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纠错,教师总结归纳,确保学生理解文意。
及时性评价:对学生在朗读和字词理解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你的朗读节奏把握得越来越好,进步很大” “你对这个字词的理解很准确,看来预习得很认真”等,给予肯定和鼓励。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梳理论证思路:
o问题引导:提出问题“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并小组讨论。
o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o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明确这六个人物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者列举这些事例是为了引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论断,为论点提供事实依据,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分析论证方法:
o深入探究:进一步提问“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让学生再次研读课文,思考并做好批注。
o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论证方法及分析,互相补充完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o总结讲解:教师总结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与前文列举的个人经历形成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还运用了道理论证,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阐述了人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通过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理解文章内涵:
o深度思考:提出问题“如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让学生深入思考,组织语言。
o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会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谈到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促使自己努力奋斗,取得进步;有的学生可能会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就可能面临灭亡的危险。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适时引导和补充。
o总结升华:教师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强调人在忧患中能激发斗志,不断进取,从而生存发展;而在安逸享乐中容易懈怠,导致灭亡。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提升自己。
及时性评价:在学生探究和发言过程中,适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如“你们小组对论证思路的梳理很清晰,分析得非常到位” “你对论证方法的分析很准确,能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阐述,非常好” “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很深刻,还能联系生活实际,很有自己的见解’’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拓展延伸(10分钟)
实例分析:展示一些因具有忧患意识而取得成功或因贪图安乐而走向失败的现实案例,如企业因不断创新、居安思危而发展壮大,因固步自封、贪图安逸而破产倒闭;个人因勤奋努力、有忧患意识而实现梦想,因沉迷享乐、不思进取而一事无成。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观点辩论: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小型辩论,主题为“在现代社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否仍然适用’’。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在现代社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然适用’’,反方观点为“在现代社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再适用’’。双方各抒己见,展开激烈辩论。教师作为评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注意辩论的规则和秩序。辩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及时性评价:对学生在实例分析和观点辩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你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很透彻,能够准确地运用所学观点进行解读” “正方辩手的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反方辩手的反驳很精彩,思路清晰,展现了很好的思辨能力”等,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强调孟子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总结学习本文在文言知识、论证方法和思想内涵等方面的收获。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和坚韧精神,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课堂作业(2分钟)
背诵并默写课文。
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这一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达成性评价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文言词汇、特殊句式和文章大意的掌握情况。从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重点字词,正确翻译句子,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好。
能力提升评价:观察学生在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方法、讨论现实意义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在课堂讨论和发言中,多数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结合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的观点,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讨论、辩论等环节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态度和理解,了解学生对这一思想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够深入思考并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诵读为基础,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感受文言文的魅力;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的拓展延伸环节,帮助学生将文章的哲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了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文言字词理解和文意疏通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在拓展延伸环节,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讨论和辩论,发言机会较少。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如在预习环节为他们提供更详细的学习资料,在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拓展延伸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和交流,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