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富贵不能淫》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2《富贵不能淫》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23.3《富贵不能淫》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如“诚、居、熄、焉、淫、移、屈”等,提升文言文词汇储备。
精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把握特殊文言句式,增强文言文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体会孟子文章逻辑严谨、气势充沛的语言风格,学习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句式,提升书面与口头语言的表现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清晰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把握孟子反驳景春及阐述自己观点的逻辑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深入分析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标准,结合现实生活对“大丈夫”的内涵进行思考与辨析,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深切感受孟子散文中磅礴的气势美、严谨的逻辑美以及强烈的情感美,提高文学审美素养。
引导学生借鉴孟子的论证方法与语言表达技巧,在写作与表达中展现独特的风格,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全面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刻领会孟子“大丈夫”思想对塑造个人品格与社会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扎实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流畅准确地翻译全文。
透彻理解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明晰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深度领会“大丈夫”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有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大丈夫”标准进行理性分析与评价。
教学设想与教学方法
教学设想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理解文意,深切感受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精心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透彻探究孟子的思想观点与论证方法。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合作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的诵读形式,使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悟情感。
2.讲授法:系统讲解重点文言词汇、句式以及文章的难点内容,为学生理解文本扫除障碍。
3.讨论法:围绕孟子的“大丈夫”观点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
4.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如角色扮演、历史场景再现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与人物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广泛查阅与孟子思想、生平以及本文创作背景相关的资料,精心制作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教学课件。
收集与“大丈夫”形象相关的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片段及现代事例,作为课堂拓展延伸的素材。
设计针对性强的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以便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学生准备
认真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及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主动查阅孟子的相关资料,了解其主要思想与学术成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组体现古代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风采的图片,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真正的英雄或大丈夫?”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与总结,顺势引出课题:“在战国时期,孟子对于‘大丈夫’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富贵不能淫》,看看孟子眼中的‘大丈夫’究竟是怎样的。’’
及时性评价:对积极分享且观点鲜明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对大丈夫的理解很有自己的思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丈夫的特质,非常棒!”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请学生分享预习时收集到的关于孟子的信息,教师进行补充完善,着重强调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仁政” “王道”等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介绍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说明本文的背景,孟子与纵横家景春就“大丈夫”的标准展开了一场思想交锋,本文正是记录了这一过程。
及时性评价:对资料收集详细、表述清晰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为大家带来了丰富且准确的信息,让我们对孟子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预习工作做得很出色。”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气的抑扬顿挫。例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岂不诚”要读出反问的强烈语气。
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体会诵读的节奏与感觉。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尝试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对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后提交给教师。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字词和句子进行集中讲解。如:“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焉”是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子未学礼乎”中“子”是对对方的尊称,你。
及时性评价:对在交流中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们俩配合得很好,通过相互交流解决了不少疑惑,这种学习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研读文本,理清思路(15 分钟)
提出问题:“景春对‘大丈夫’的观点是什么?他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以公孙衍、张仪的权势和影响力作为依据,将能左右诸侯、平息战争视为大丈夫的表现。
继续提问:“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观点的?”让学生分组讨论,梳理孟子的反驳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孟子首先运用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然后以“妾妇之道”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顺从君主意志,如同女子顺从丈夫,并非真正的大丈夫。
进一步提问:“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标准。
及时性评价:对能够准确分析景春观点及孟子反驳思路的小组给予高度评价,如“你们小组对文本的分析非常细致,清晰地梳理出了孟子与景春观点的交锋过程,展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品味语言,体会特色(10 分钟)
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够体现孟子语言特色的句子,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进行赏析。
学生发言分享赏析内容。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了“大丈夫”应坚守的“仁” “礼” “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样使用排比,句式整齐,掷地有声地阐述了“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教师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气势恢宏,情感强烈,善于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与说服力,同时通过简洁有力的句式表达深刻的思想。
及时性评价:对赏析角度独特、分析准确到位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对孟子语言特色的把握非常精准,从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入手,深刻体会到了孟子语言的魅力,很有见地。”
深入探究,理解思想(5 分钟)
创设问题情境:“在现代社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是否仍然适用?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强调“大丈夫”标准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各种诱惑与困难时,坚守道德底线与理想信念。
及时性评价:对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思考并阐述观点的小组给予表扬,如“你们小组紧密联系现代社会实际,对‘大丈夫’标准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展现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拓展延伸(5 分钟)
展示一些现代社会中体现“大丈夫”精神的事例,如在科研领域默默坚守、不为名利所动的科学家,面对恶势力不屈服的正义之士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大丈夫”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请学生分享自己身边具有“大丈夫”品质的人或事,加深对“大丈夫”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及时性评价:对分享内容真实、感受深刻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分享的身边事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丈夫’精神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积极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课堂小结(2 分钟)
1.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文中的文言知识,明晰了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及论证思路,还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以‘大丈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守道德与理想,成为真正有担当、有气节的人。’’
课堂作业(5 分钟)
选择文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句话,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背诵课文,并默写全文,加强对文言知识的巩固。
达成性评价
知识与技能维度
通过课堂提问、翻译练习及作业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能够较为流畅地翻译课文,达成了文言知识积累与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的目标。但仍有少数学生在一些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理解上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在语言表达方面,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讨论与发言中借鉴孟子的语言风格,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但整体上学生在将所学语言技巧运用到书面写作中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后续可通过更多的写作训练加以强化。
思维能力维度
在梳理文章论证思路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跟随教师的引导准确分析孟子与景春观点的交锋过程,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在独立分析类似文本的论证逻辑时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在对“大丈夫”标准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环节,部分学生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现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初步发展。但部分学生的思维较为局限,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全面,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引导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审美与文化维度
通过对孟子文章语言特色的赏析,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孟子散文的气势美和逻辑美,审美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审美创造方面,学生在借鉴孟子语言风格进行创作时,表现出一定的模仿痕迹,创新性不足,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培养独特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文化理解方面,学生对孟子思想及其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体会到“大丈夫”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了文化自信。但对于孟子思想与其他传统文化观念的联系与区别,部分学生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后续可通过拓展阅读和比较分析等方式加深学生的文化认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多种诵读方式的运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诵读中逐渐熟悉文本、理解文意,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越来越好,对文章的情感把握也更加准确。
问题引导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交流、各抒己见,对孟子的思想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氛围活跃。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如创设现代社会中“大丈夫”标准的讨论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古代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对“大丈夫”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在时间把控上,对小组讨论环节的时间预估不够准确,导致部分小组讨论时间过长,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略显仓促,学生对现代社会中“大丈夫”精神的探讨不够充分,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面,虽然设计了相关问题,但引导方式还不够灵活多样,部分学生未能完全理解问题的意图,参与度不高。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时,有时未能充分挖掘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方面,虽然鼓励学生借鉴孟子的语言风格进行创作,但给予学生的具体指导不够细致,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未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导致学生的创作成果质量参差不齐。
改进措施
1.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在小组讨论环节设置明确的时间限制,并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把握讨论进度,确保各个教学环节能够紧凑有序地进行,使拓展延伸环节能够充分展开,让学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与交流。
2.丰富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例如提供更多不同角度的案例、设置更具挑战性的问题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同时,加强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技巧,注重发现学生观点中的独特之处,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想法,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3.在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加强对学生创作的具体指导。在布置创作任务前,先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写作技巧讲解和示范,如如何运用孟子的排比句式进行段落拓展、怎样在写作中融入孟子的思想情感等。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个性化的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