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2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词汇,如“域” “委” “畔”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 “而” “以”的用法。
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提升文言文阅读语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层层递进、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进行深入思考,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孟子散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感受其论辩艺术之美。
引导学生从文章简洁有力的文字中,领悟其蕴含的思想美,提升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人和”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传承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
体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
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气势。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思想内涵。
联系现实生活,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培养语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气势。
讲授法:对重点文言词汇、虚词用法及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章的思想观点及现实意义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将文章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孟子及本文相关的资料,制作教学 PPT,内容包括作者简介、背景资料、重点字词解释、文章结构图示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1.展示图片与故事导入
o展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图片,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提问:同学们,在这些战争中,人数少的一方为何能战胜人数多的一方呢?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
o讲述“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故事:周武王率领的军队人数远少于商纣王的军队,但最终却取得了胜利。让学生思考周武王取胜的原因。
o总结:这些胜利都离不开人心的向背,而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孟子是如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评价: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
多媒体展示:利用 PPT 展示孟子的画像及简介,包括孟子的生平、思想主张、著作等。重点强调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
背景说明: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当时各国纷争不断,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孟子希望通过阐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让统治者认识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评价:让学生对作者和背景有初步了解,为理解文章内容奠定基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范读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例如:“夫 / 环而攻之” “域民 / 不以 / 封疆之界”等。
范读结束后,让学生指出自己认为难读或易错的字音,教师进行强调和纠正。如“米粟(sù)” “亲戚畔(pàn)之”。 【评价: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提供朗读示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教师巡视,倾听学生朗读,及时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
选取两到三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如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等。教师进行总结评价,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再次强调朗读的要点。 【评价:通过学生自读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全班齐读
o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分明、声音洪亮。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时进行指导和调整,确保全班学生能够初步读顺课文。 【评价:全班齐读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增强学生的语感】
疏通文意(15 分钟)
小组合作翻译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合作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对疑难字词和句子进行讨论,尝试理解。
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共性问题。例如,重点解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委而去之”中“委”是放弃,“去”是离开。 【评价:小组合作翻译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疑难句子,全班共同交流讨论。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句,引导学生理解“域” “固” “威”的使动用法,即“使……定居” “使……巩固” “使……威慑”。
教师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归纳总结,如:
类别 举例 解释
实词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虚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之:助词,的
特殊句式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 请几位同学再次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意。 【评价:通过全班交流和教师点拨,突破文言字词和句式的难点,使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10 分钟)
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提出问题: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 【评价: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全班交流,总结论证思路
o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画出文章结构思维导图: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过程:
举例论证:以攻城和守城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理论证:从“域民” “固国” “威天下”三个方面,阐述“人和”的重要性,进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o引导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如举例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 【评价:帮助学生清晰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深入探究,领会内涵(5 分钟)
1.引导思考,小组讨论
提出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思考“道”的内涵和意义。 【评价:培养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深入思考能力】
2.全班分享,教师总结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例如,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到国家实行惠民政策,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就是“得道”;而有些国家不顾人民利益发动战争,失去民心,就是“失道”。
教师总结:“道”指的是道义、仁政,在现代社会,“得道”表现为政府关心民生、维护公平正义,企业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等。只有“得道”,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实现长远发展。 【评价:通过联系现实,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拓展延伸(5 分钟)
展示现实案例,小组讨论
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因“得道”或“失道”而产生不同结果的案例,如某企业因注重环保和员工福利,赢得消费者信赖和员工忠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某商家因欺诈消费者,最终失去市场。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分析其中“得道”与“失道”的表现及影响。 【评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o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开放性】
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回顾
o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词汇、文章的论证思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等。 【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
总结强调
o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积累了文言知识,还领悟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一思想,做一个讲道义、得人心的人。 【评价:点明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
布置作业(2 分钟)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通过背诵默写巩固文言知识,写作练习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的理解】
达成性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词汇的掌握情况,如能否准确解释“委” “畔”等字词的含义,以此评价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的达成情况。从学生回答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重点文言词汇,但仍有个别学生对一些虚词的用法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在后续学习中加强辅导。
在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环节,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对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部分学生对论证方法的作用阐述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引导。
通过学生对孟子散文语言风格的体会和表达,以及对文章思想美的领悟,评价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能够感受到孟子散文的气势,但在语言风格的具体分析上还存在不足,审美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在拓展延伸环节,根据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的讨论,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能够联系现实案例进行讨论,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层次联系挖掘不够,需要加强引导。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诵读环节效果较好,学生通过多次诵读,对文章的熟悉程度明显提高,语感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可以更加注重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孟子散文的气势。
疏通文意部分,小组合作翻译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小组讨论效率不高,存在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提高讨论效果。
在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和思想内涵时,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生动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
课堂时间把控方面,在拓展延伸环节时间略显紧张,导致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