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新课导入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并进一步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由此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上层的改良下层的革命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面对危亡,中国该何去何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17课【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目录壹戊戌维新运动肆民族危机的加深贰义和团运动叁八国联军侵华伍巩固练习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与序幕(1)背景①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②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③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时局图康有为与梁启超▲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与序幕(2)序幕:“公车上书”①概况: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②影响: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③宣传方式:报刊、学会、开办学堂④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维新运动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内容: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上百道变法诏令,内容涉及各个方面。2、百日维新除旧+布新戊戌维新运动2、百日维新(3)结果:失败①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均被废止。慈禧太后 瀛台 戊戌六君子戊戌维新运动课堂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百日维新维新派 维新人士 势力弱小 光绪皇帝无兵无权没有社会基础 缺乏理论指导 缺少政治经验 顽固派 慈禧太后 大权在握 官僚贵族势力强大自然经济雄厚 封建思想浓厚 长期把持朝政 败胜VS戊戌维新运动3、失败的原因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思窃深忧之。”——康广仁(康有为之弟,戊戌六君子之一)(1)客观原因:(2)主观原因:(3)根本原因: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③没有严密的组织,且寄希望于未完全掌权的皇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多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4、评价(1)积极:(2)局限性:①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仍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和封建制度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1、背景民众和乡绅把自然灾害的频发归因于外国人。他们坚决认为,外国人宣传异端邪教和禁止崇拜孔子、圣像和祖先,触犯了神灵;外国人修路时毁坏了地下的“龙脉”,开矿时放走了山中的“宝气”,从而破坏了风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义和团运动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折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义和团运动2、过程山东巡抚毓贤、袁世凯对其先抚后剿慈禧太后“招抚”义和团,企图利用其对抗列强以“扶清灭洋”口号兴起于山东、直隶各国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后决定联合出兵镇压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击战击退西摩尔1900年6月中旬,大沽炮台失陷后天津保卫战任务:结合教材,梳理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任务:结合教材,指出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1900年7月-8月,天津、北京失陷,皇室“西狩”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谕旨著都饬所属文 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上谕》1899.11.28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严行查办,务绝根株——《上谕》1900.9.7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有余地。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庚子西狩丛谈》无如此次义和一团一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十万,自民兵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难,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合徐图挽救……似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上谕》1900.6.26先抚后剿,再抚再剿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罗荣光义和团运动3、评价思考:结合材料,评价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与清政府协同作战,争取爱国官兵;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灭洋扶清局限性:进步性:局限性:进步性:对其阶级本质缺乏认识,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具有盲目排外色彩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消失。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瓜分一事,实为下策。——1901年2月瓦西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义和团“最恶洋货……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以排外主义反帝,波及轮船、铁路、电线、机器、洋学堂、洋装书、洋话、洋服。——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及经过(1)原因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经过①1900.06.10 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②1900.06中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及经过(2)经过③清政府宣战: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④形势恶化: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⑤趁火打劫: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侵占大沽口八国联军侵华2、影响①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②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知识链接】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八国联军侵华“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思考:1.东南互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1)使南方免遭战火;(2)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它标志着在封建帝国内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王树增3、东南互保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1、签订《辛丑条约》(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民族危机的加深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华北科举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2、《辛丑条约》内容民族危机的加深3、影响:①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③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以华治华”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迫使清政府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1)破坏性(2)建设性(客观上)民族危机的加深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趋势《辛丑条约》惩办祸首诸臣赔款4.5亿两白银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驻兵拆除炮台,铁路沿线驻扎军队暂停华北科举,禁止人民反帝《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接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通商口岸传教权《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台、澎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四个通商口岸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终结(1)形成的过程:(2)终结: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课堂小结背景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评价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背景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结果:失败【探究】失败原因、进步意义原因经过影响签订《辛丑条约》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条约的影响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巩固练习1.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戊戌维新运动的“成功之处”在于( )A.建立了完整的学校制度 B.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C.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群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从中可以看出,戊戌政变的主要目的是( )A.结束封建制度 B.促进思想启蒙C.维护国家统一 D.挽救民族危亡3.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4.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它是( )A.义和团运动 B.护国战争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5.孙中山曾说,义和团运动兴起之际“实为革命进行最艰难困苦之时代”,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最适合作为孙中山依据的是,义和团运动( )A.群众基础广泛 B.主张“扶清灭洋”C.排斥近代文明 D.助长了瓜分狂潮6.某学者评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主权丧失最多,威胁中国列强之多、赔偿数量之巨前所未有,中华民族陷入至暗时刻。”该学者评价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7.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骤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提出“鉴于两江、两湖、两广及安徽等省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磋商后,现已同意采取互保措施……福建省当局已决定按照两江及上述各省所达成的协议行动”。这一协定( )A.使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 B.缓和了帝国主义在华矛盾C.加速了清政府的对外屈服 D.促成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8.1900年10月,西方公使团首次提出“停试”之罚,在随后的谈判期间,公使团不断调整停试的范围。1901年9月签订的《辛丑条约》最终将“停试”之罚表述为“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考试各等考试五年”。这旨在( )A.破坏选官的机制 B.制造中国内政的混乱C.镇压义和团运动 D.削弱中国的反帝基础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