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2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瞻仰、矗立、巍峨、挑衅、旌旗”等生字词,丰富词汇储备。
体会本文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1.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说明顺序的能力,把握作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行文思路,提升逻辑思维。
2.通过对文中浮雕画面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形象描述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美和浮雕的艺术美,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鼓励学生以文字形式再现浮雕场景,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让学生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英雄主义精神。
体会作者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
2.学习文中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
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英雄主义精神,并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知。
教学设想与教学方法
教学设想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风貌及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文章的重点知识,如说明顺序、表达方式等。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浮雕场景,增强情感体验。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内涵与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清图片、不同角度的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整理与浮雕所反映历史事件相关的详细资料,包括文字、图片等。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周定舫的相关资料,解决生字词。
收集自己了解的英雄人物事迹,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国庆阅兵仪式中,部队经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视频,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们心中有怎样的感受?”请几位学生分享。
教师总结:“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而雄伟,它是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承载着无数英雄的热血与精神。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周定舫的脚步,去瞻仰这座不朽的丰碑。” 及时性评价:对表达真挚、情感丰富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你对英雄纪念碑的崇敬,非常好。”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请学生分享预习时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周定舫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介绍作者作为新闻工作者,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报道贡献。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刚刚建成,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向读者介绍这座巍峨的建筑。 及时性评价:对资料收集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为大家带来了详细的作者信息,看得出预习很用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文章采用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方式,先从远处总写纪念碑的巍峨形象,再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介绍碑身、碑座等部分;在介绍大碑座上的十幅浮雕时,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概括总体特征和说明顺序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很准确,清晰地梳理出了作者的行文顺序。”
(四)研读文本,学习说明方法(15分钟)
学生分组,从文中找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分析其说明方法及作用,并做好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分析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常见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例如:“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运用了诠释说明的方法,解释了装饰花纹和花圈的象征意义。
教师通过表格形式总结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列数字 “它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十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突出其巍峨雄伟。
打比方 “碑身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碑身的雄伟姿态,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其高大。
摹状貌“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他们正从敌人的后方和侧面袭击敌人。’’具体细致地描绘了浮雕画面,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起义场景的紧张激烈。 及时性评价:对分析全面、准确的小组给予高度评价,如“你们小组对说明方法的分析深入透彻,为大家展示了很好的学习思路。”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0分钟)
请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进行批注,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与缅怀之情的。
学生发言,分享批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用词、修辞、句式等方面体会情感。比如:“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句中“万分崇敬”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巍峨、雄伟、庄严”三个形容词增强了对纪念碑的赞美之情。
教师总结:本文语言既准确客观地介绍了纪念碑,又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人民英雄的敬意,做到了科学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及时性评价:对能细腻体会语言情感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对语言中情感的捕捉很敏锐,从这些字词中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意。”
(六)深入探究,感受精神内涵(5分钟)
提出问题:“文中的浮雕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事迹,这些事迹背后体现了怎样的英雄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结合浮雕内容和自己收集的英雄事迹进行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这些事迹体现了英雄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以及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概括英雄主义精神的小组给予表扬,如“你们小组对英雄主义精神的理解深刻且准确,展现了良好的思考能力。”
(七)拓展延伸(5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些当代英雄的事迹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抗疫英雄、抗洪抢险英雄等,引导学生思考当代英雄主义精神的内涵。
请学生分享自己心目中的当代英雄,以及他们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及时性评价:对分享精彩、观点独到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分享的当代英雄事迹很感人,对英雄精神的理解也很有深度。”
(八)课堂小结(2分钟)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了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英雄们的伟大精神。希望同学们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英雄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课堂作业(5分钟)
1.选择文中一幅浮雕,发挥想象,将其场景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注意运用描写手法,展现英雄气概。
2.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内容包括英雄事迹、自己的感悟等。
达成性评价
知识与技能维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及文章说明顺序、说明方法,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准确性上还有提升空间,需要加强练习。
思维能力维度:在分析文章结构和浮雕内容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提升了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但少数学生在理解复杂内容时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
审美与文化维度:通过对纪念碑建筑美和浮雕艺术美的赏析,学生提高了审美感知能力,对英雄主义精神有了更深入理解,但在将精神内化为自身情感认知方面,部分学生还需加强引导和感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资源的运用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风貌和历史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文章的理解较为深入。
不足之处:在时间把控上,小组讨论环节用时稍长,导致拓展延伸部分不够充分,学生对当代英雄主义精神内涵的探讨不够深入。在引导学生将英雄主义精神内化为自身情感认知方面,方法还不够有效,部分学生理解停留在表面。
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更合理安排各环节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目标都能充分达成。在引导学生情感认知方面,设计更具启发性的活动或问题,如组织主题演讲、开展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英雄主义精神融入内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