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题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题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2025 四川)青藏高原砾石(呈灰色)荒漠中生活着一种紫菫,每年7月开蓝花,叶片通常为绿色,但部分植株出现H基因,导致叶片呈灰色。绢蝶是紫菫的头号天敌,主要靠识别紫菫与环境的颜色差异来定位植株。绢蝶5~6月将卵产在紫菫附近的砾石上,便于孵化的幼虫就近取食。绢蝶产卵率与紫菫结实率如图。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注:产卵率指绢蝶在绿叶或灰叶紫蓝附近产卵的机率;结实率=结实植株数/总植株数×100%
A.灰叶紫菫具有保护色,被天敌取食的机率更低,结实率更高
B.紫菫开花时间与绢蝶产卵时间不重叠,不利于H基因的保留
C.若绢蝶种群数量锐减,绿叶紫菫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会增加
D.灰叶紫菫占比增加有助于绢蝶演化出更敏锐的视觉定位能力
2.(2025 云南)研究人员观察到川金丝猴为黄色毛发、滇/缅甸金丝猴为黑色毛发、黔金丝猴为黑灰色—黄色的镶嵌毛发,因此对金丝猴属5种金丝猴进行研究,证实黔金丝猴起源于187万年前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的杂交后代,其遗传信息约70%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下列结论无法得出的是(  )
A.杂交促进了金丝猴间的基因交流,是黔金丝猴形成的重要因素
B.黔金丝猴毛色是有别于祖先群的新性状,该性状可遗传给后代
C.黔金丝猴毛色的形成是遗传和所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黔金丝猴群体中黄色毛发的基因频率大于黑色毛发的基因频率
3.(2025 广东)果蝇外骨骼角质中表皮烃的含量不仅影响果蝇的环境适应能力,也影响果蝇的交配对象选择(如图)。表皮烃的合成受mFAS基因控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自然选择驱动果蝇物种A和物种B的形成
B.自然选择使具有低表皮烃性状的果蝇适应潮湿环境
C.果蝇种群A和种群B交配减少加速了新物种的形成
D.mFAS基因突变带来的双重效应足以导致生殖隔离
4.(2025 河南)系统进化树是一种表示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树形图。研究人员结合形态学和分子证据,构建了绿色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示意简图如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是共同由来学说的体现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B.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但不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C.绿藻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小于苔藓植物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
D.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比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亲缘关系远
5.(2025 湖北)若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二倍体生物种群中,偶然出现一个有利突变基因,该突变基因可能是隐性或显性,具有突变表型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图1与图2是在自然选择下突变基因的频率变化趋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曲线在1200代左右时形成了新物种
B.对比图1与图2,推测图1中有利突变基因为隐性
C.随着世代数的增加,图2曲线的峰值只能接近1,无法等于1
D.图2曲线在200~400代增长慢,推测该阶段含有利基因的纯合体占比少
6.(2025 河北)僧帽蚤接触到天敌昆虫的气味分子(利它素)后,头盔会明显增大,从而降低被天敌昆虫捕食的风险。如图所示,僧帽蚤母本和子代接触利它素的情况不同,对子代头盔占身体比例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母本接触利它素可增大幼年子代头盔占身体的比例
B.受利它素刺激后,僧帽蚤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头盔占身体的比例增大
C.僧帽蚤受利它素刺激后头盔增大的特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在没有利它素时,僧帽蚤发育过程中头盔占身体的比例会减小
7.(2025 选择性)专食性绢蝶幼虫以半荷包紫堇叶片为食,成体绢蝶偏好在绿叶型半荷包紫堇植株附近产卵。生长于某冰川地域的半荷包紫堇因bHLH35基因突变使叶片呈现类似岩石的灰色,不易被成体绢蝶识别。冰川消融导致裸露岩石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则该地区(  )
A.半荷包紫堇突变的bHLH35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加
B.半荷包紫堇bHLH35基因突变会引起绢蝶的变异
C.灰叶型半荷包紫堇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冰川消融导致绢蝶受到的选择压力减小
8.(2025 安徽)粗糙玉蜀螺是一种分布于海岸边的小海螺,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受一对等位基因Aat100和Aat120控制。至1987年,这对等位基因的频率在该种群世代间保持相对稳定(低潮带Aat120基因频率为0.4)。1988年,该螺分布区发生了一次有毒藻类爆发增殖,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使低潮带个体大量死亡,而高潮带个体受影响较小,此后高潮带个体向低潮带扩散。1993年,种群又恢复到1987年的相对稳定状态。Aat120基因频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87年,含Aat120基因的个体在低潮带比高潮带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B.在自然选择作用下,1993年后低潮带Aat100基因频率将持续上升
C.1988~1993年,影响低潮带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个体迁移
D.1993年,含Aat100基因的个体在低潮带种群中所占比例为84%
9.(2025 选择性)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可遗传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某些物种经过地理隔离后出现生殖隔离会产生新物种
D.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二.多选题(共1小题)
(多选)10.(2025 江苏)如图示部分竹子的进化发展史,其中A~D和H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新热带木本竹与温带木本竹杂交,F1是六倍体
B.竹子的染色体数目变异是可遗传的
C.四种类群的竹子共同组成进化的基本单位
D.竹子化石为研究其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物的进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2025 四川)青藏高原砾石(呈灰色)荒漠中生活着一种紫菫,每年7月开蓝花,叶片通常为绿色,但部分植株出现H基因,导致叶片呈灰色。绢蝶是紫菫的头号天敌,主要靠识别紫菫与环境的颜色差异来定位植株。绢蝶5~6月将卵产在紫菫附近的砾石上,便于孵化的幼虫就近取食。绢蝶产卵率与紫菫结实率如图。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注:产卵率指绢蝶在绿叶或灰叶紫蓝附近产卵的机率;结实率=结实植株数/总植株数×100%
A.灰叶紫菫具有保护色,被天敌取食的机率更低,结实率更高
B.紫菫开花时间与绢蝶产卵时间不重叠,不利于H基因的保留
C.若绢蝶种群数量锐减,绿叶紫菫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会增加
D.灰叶紫菫占比增加有助于绢蝶演化出更敏锐的视觉定位能力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种群的数量特征.
【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越大,基因库也越大,反之,种群越小基因库也就越小,当种群变得很小时,就有可能失去遗传的多样性,从而失去了进化上的优势而逐渐被淘汰。
【解答】解:A、据题意可知,青藏高原砾石呈灰色,则灰叶紫菫具有保护色,被天敌取食的机率更低,结实率更高,A正确;
B、紫菫开花时花朵为蓝色,与周围环境差异较大,容易被天敌捕食,紫菫开花时间与绢蝶产卵时间不重叠,更加利于H基因的保留,B错误;
C、若绢蝶种群数量锐减,则绿叶紫菫的存活率更高,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会增加,C正确;
D、不同生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故灰叶紫菫占比增加有助于绢蝶演化出更敏锐的视觉定位能力,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25 云南)研究人员观察到川金丝猴为黄色毛发、滇/缅甸金丝猴为黑色毛发、黔金丝猴为黑灰色—黄色的镶嵌毛发,因此对金丝猴属5种金丝猴进行研究,证实黔金丝猴起源于187万年前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的杂交后代,其遗传信息约70%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下列结论无法得出的是(  )
A.杂交促进了金丝猴间的基因交流,是黔金丝猴形成的重要因素
B.黔金丝猴毛色是有别于祖先群的新性状,该性状可遗传给后代
C.黔金丝猴毛色的形成是遗传和所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黔金丝猴群体中黄色毛发的基因频率大于黑色毛发的基因频率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解决问题能力.
【答案】D
【分析】1、生物的性状通常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解答】解:A、因为黔金丝猴是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杂交产生的后代,所以杂交促进了金丝猴间的基因交流,这是黔金丝猴形成的重要因素,A正确;
B、黔金丝猴毛色与祖先群不同,可能是基因重组或突变产生,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该性状可遗传给后代,B正确;
C、生物的性状通常是遗传和所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虽然黔金丝猴遗传信息约70%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川金丝猴为黄色毛发),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滇/缅甸金丝猴为黑色毛发),但仅根据遗传信息的来源比例不能直接得出黔金丝猴群体中黄色毛发的基因频率大于黑色毛发的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3.(2025 广东)果蝇外骨骼角质中表皮烃的含量不仅影响果蝇的环境适应能力,也影响果蝇的交配对象选择(如图)。表皮烃的合成受mFAS基因控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自然选择驱动果蝇物种A和物种B的形成
B.自然选择使具有低表皮烃性状的果蝇适应潮湿环境
C.果蝇种群A和种群B交配减少加速了新物种的形成
D.mFAS基因突变带来的双重效应足以导致生殖隔离
【考点】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解答】解: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等)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不同的环境(潮湿环境和干旱环境)下,经过突变和自然选择,果蝇种群逐渐发生分化,最终驱动果蝇物种A和物种B的形成,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潮湿环境中是果蝇物种A(低表皮烃)生存,这说明自然选择使具有低表皮烃性状的果蝇适应潮湿环境,B正确;
C、果蝇种群A和种群B交配减少,使得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加速了新物种的形成,C正确;
D、mFAS基因突变影响了表皮烃的合成,进而影响果蝇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交配对象选择,但仅这一个基因突变带来的双重效应并不足以直接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
4.(2025 河南)系统进化树是一种表示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树形图。研究人员结合形态学和分子证据,构建了绿色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示意简图如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是共同由来学说的体现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B.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但不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C.绿藻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小于苔藓植物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
D.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比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亲缘关系远
【考点】化石证据;解剖学、胚胎学和细胞与分子水平证据.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
(1)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2)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3)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4)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5)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解答】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体现了共同由来学说。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得植物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类群,所以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是共同由来学说的体现和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从而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
C、从进化树来看,绿藻出现的时间比苔藓植物早,所以绿藻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大于苔藓植物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C错误;
D、从进化树可知,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在进化上更为接近,而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进化分支相对较远,所以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比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证据,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
5.(2025 湖北)若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二倍体生物种群中,偶然出现一个有利突变基因,该突变基因可能是隐性或显性,具有突变表型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图1与图2是在自然选择下突变基因的频率变化趋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曲线在1200代左右时形成了新物种
B.对比图1与图2,推测图1中有利突变基因为隐性
C.随着世代数的增加,图2曲线的峰值只能接近1,无法等于1
D.图2曲线在200~400代增长慢,推测该阶段含有利基因的纯合体占比少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专题】坐标曲线图;归纳推理;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越大,基因库也越大,反之,种群越小基因库也就越小.当种群变得很小时,就有可能失去遗传的多样性,从而失去了进化上的优势而逐渐被淘汰。
【解答】解:A、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图1曲线在1200代左右时突变基因频率达到1,基因频率的变化只能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能直接证明新物种形成,A错误;
B、据图可知,图1有利突变基因频率上升较快,而图2中突变基因频率上升较慢。显性基因突变速度更快,因为两个等位基因只要其中一个发生显性突变(如aa→AA或Aa)就更加容易生成。而隐性突变需要两个等位基因都发生隐性突变,故对比图1与图2,推测图1中有利突变基因为显性,B错误;
C、图2曲线突变基因频率缓慢上升且后期稳定,相关突变是隐性突变,由于其更有生存和繁衍优势,显性个体被淘汰,则最终可能导致峰值等于1,C错误;
D、设相关基因是A/a,图2在200~400代增长慢,可能因隐性基因的纯合体(aa) 占比少,此时选择主要作用于杂合子(Aa),导致频率上升较慢,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以及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6.(2025 河北)僧帽蚤接触到天敌昆虫的气味分子(利它素)后,头盔会明显增大,从而降低被天敌昆虫捕食的风险。如图所示,僧帽蚤母本和子代接触利它素的情况不同,对子代头盔占身体比例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母本接触利它素可增大幼年子代头盔占身体的比例
B.受利它素刺激后,僧帽蚤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头盔占身体的比例增大
C.僧帽蚤受利它素刺激后头盔增大的特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在没有利它素时,僧帽蚤发育过程中头盔占身体的比例会减小
【考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专题】信息转化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1、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解答】解:A、观察可知,当母本接触利它素时,幼年子代头盔占身体的比例相对较大,所以母本接触利它素可增大幼年子代头盔占身体的比例,A正确;
B、僧帽蚤接触利它素后头盔增大,这是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变化,并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这里只是环境诱导的形态变化,B错误;
C、在自然环境中,僧帽蚤接触天敌昆虫气味分子(利它素)后,头盔增大能降低被捕食风险,更有利于生存,这种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从图中对比可以看出,在母本和子代都不接触利它素时,头盔占身体的比例相对较小,所以在没有利它素时,僧帽蚤发育过程中头盔占身体的比例会减小,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7.(2025 选择性)专食性绢蝶幼虫以半荷包紫堇叶片为食,成体绢蝶偏好在绿叶型半荷包紫堇植株附近产卵。生长于某冰川地域的半荷包紫堇因bHLH35基因突变使叶片呈现类似岩石的灰色,不易被成体绢蝶识别。冰川消融导致裸露岩石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则该地区(  )
A.半荷包紫堇突变的bHLH35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加
B.半荷包紫堇bHLH35基因突变会引起绢蝶的变异
C.灰叶型半荷包紫堇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冰川消融导致绢蝶受到的选择压力减小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发展.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解答】解:A、冰川消融后,灰色叶片植株更易隐藏,避免被绢蝶产卵,生存和繁殖机会增加,导致bHLH35突变基因频率逐渐上升,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随机的,不是由其他物种的突变直接引起的,B错误;
C、灰叶型半荷包紫堇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C错误;
D、生长于某冰川地域的半荷包紫堇因基因突变使叶片呈现类似岩石的灰色,冰川消融导致裸露岩石增多、分布范围扩大,这样不易被成体绢蝶识别,选择压力增强,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2025 安徽)粗糙玉蜀螺是一种分布于海岸边的小海螺,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受一对等位基因Aat100和Aat120控制。至1987年,这对等位基因的频率在该种群世代间保持相对稳定(低潮带Aat120基因频率为0.4)。1988年,该螺分布区发生了一次有毒藻类爆发增殖,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使低潮带个体大量死亡,而高潮带个体受影响较小,此后高潮带个体向低潮带扩散。1993年,种群又恢复到1987年的相对稳定状态。Aat120基因频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87年,含Aat120基因的个体在低潮带比高潮带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B.在自然选择作用下,1993年后低潮带Aat100基因频率将持续上升
C.1988~1993年,影响低潮带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个体迁移
D.1993年,含Aat100基因的个体在低潮带种群中所占比例为84%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1987﹣1993年间,低潮带和高潮带的Aat120基因频率由先增加后减少,但低潮带变化趋势更明显。
【解答】解:A、1987年,低潮带的Aat120基因频率低于高潮带,说明含Aat120基因的个体在高潮带比低潮带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A错误;
B、1993年,种群又恢复到1987年的相对稳定状态,故在自然选择作用下,1993年后低潮带Aat100基因频率不会持续上升,B错误;
C、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使低潮带个体大量死亡,而高潮带个体受影响较小,影响低潮带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个体死亡,C错误;
D、1993年,低潮带中Aat120基因频率为0.4,则Aat100基因频率为0.6,即60%,含Aat100基因的个体有纯合子和杂合子,可计算含Aat100基因的个体在低潮带种群中所占比例为60%×60%+2×60%×40%=84%,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9.(2025 选择性)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可遗传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某些物种经过地理隔离后出现生殖隔离会产生新物种
D.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发展.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可遗传变异(如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仅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
C、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是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如达尔文雀的形成),C正确;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二.多选题(共1小题)
(多选)10.(2025 江苏)如图示部分竹子的进化发展史,其中A~D和H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新热带木本竹与温带木本竹杂交,F1是六倍体
B.竹子的染色体数目变异是可遗传的
C.四种类群的竹子共同组成进化的基本单位
D.竹子化石为研究其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考点】化石证据;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染色体组的概念及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专题】模式图;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BD
【分析】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1)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2)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解答】解:A、新热带木本竹(BBCC)为四倍体,温带木本竹(CCDD)为四倍体,它们杂交,F1的染色体组成为BCCD,是四倍体,而不是六倍体,A错误;
B、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因为它导致了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遗传给后代,B正确;
C、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这四种类群的种群属于不同的物种,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竹子化石能够直观地展示竹子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为研究其进化提供直接证据,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的进化证据、染色体变异等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的审题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