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题 细胞的代谢(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题 细胞的代谢(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细胞的代谢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25 四川)D﹣阿洛酮糖是一种低热量多功能糖,有助于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Co2+可协助酶Y催化D﹣果糖转化为D﹣阿洛酮糖。有人在相同体积、相同酶量且最适反应条件(含Co2+条件)下,测定不同浓度D﹣果糖的转化率(转化率=产物量/底物量×100%),其变化趋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升高反应温度,可进一步提高D﹣果糖转化率
B.D﹣果糖的转化率越高,说明酶Y的活性越强
C.若将Co2+的浓度加倍,酶促反应速率也加倍
D.2h时,三组中500g L﹣1D﹣果糖组产物量最高
2.(2025 河南)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根中含有大量的糖分。研究表明呼吸代谢可影响甜菜块根的生长,其中酶Ⅰ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挥催化功能,该酶活性与甜菜根重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酶Ⅰ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催化的反应需要消耗氧气
B.低温抑制酶Ⅰ的活性,进而影响二氧化碳和NADH的生成速率
C.酶Ⅰ参与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有氧呼吸中生成ATP最多的阶段
D.呼吸作用会消耗糖分,因此在生长期喷施酶Ⅰ抑制剂会增加甜菜产量
3.(2025 广东)为研究运动强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某研究团队招募一批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3min低强度运动和高强度运动,运动开始后血浆乳酸水平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强度运动时,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升高血糖
B.高强度运动血浆乳酸水平达到峰值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强度最高
C.两种强度运动后,血浆乳酸水平的变化均不影响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两种强度运动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强弱均会发生转换
4.(2025 北京)如图是植物细胞局部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细胞不同部位产生ATP的量不同。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选项 部位1 部位2 部位3 部位4
A 大量 少量 少量 无
B 大量 大量 少量 无
C 少量 大量 无 少量
D 少量 无 大量 大量
A.A B.B C.C D.D
5.(2025 北京)某种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注有下列信息:本品含有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洗涤前先浸泡15~20min,特别脏的衣物可减少浸泡用水量;请勿使用60℃以上热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洗衣粉含多种酶,不适合洗涤纯棉衣物
B.洗涤前浸泡有利于酶与污渍结合催化其分解
C.减少浸泡衣物的用水量可提高酶的浓度
D.水温过高导致酶活性下降
6.(2025 河北)ATP是一种能为生命活动供能的化合物,下列过程不消耗ATP的是(  )
A.肌肉的收缩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C.Ca2+载体蛋白的磷酸化
D.水的光解
7.(2025 河北)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进行比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类囊体膜上消耗H2O,而线粒体基质中生成H2O
B.叶绿体基质中消耗CO2,而线粒体基质中生成CO2
C.类囊体膜上生成O2,而线粒体内膜上消耗O2
D.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有机物,而线粒体基质中分解有机物
8.(2025 选择性)丙酮酸是糖代谢过程的重要中间物质。丙酮酸转运蛋白(MPC)运输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内膜的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PC功能减弱的动物细胞中乳酸积累将会增加
B.丙酮酸根、H+共同与MPC结合使后者构象改变
C.线粒体内外膜间隙pH变化影响丙酮酸根转运速率
D.线粒体内膜两侧的丙酮酸根浓度差越大其转运速率越高
9.(2025 江苏)关于人体细胞和酵母细胞呼吸作用的比较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场所不同
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都有O2和H2O参与
C.呼吸作用都能产生[H]和ATP
D.无氧呼吸的产物都有CO2
10.(2025 山东)“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干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应使用干燥的定性滤纸
B.绿叶需烘干后再提取色素
C.重复画线前需等待滤液细线干燥
D.无水乙醇可用入适量无水碳酸钠的95%乙醇替代
11.(2025 山东)关于细胞以葡萄糖为原料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的前两个阶段均需要O2作为原料
B.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H2O作为原料
C.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均不产生NADH
D.经过无氧呼吸,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12.(2025 安徽)关于“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打孔器打出叶圆片时,为保证叶圆片相对一致应避开大的叶脉
B.调节LED灯光源与盛有叶圆片烧杯之间的距离,以进行对比实验
C.用化学传感器监测光照时O2浓度变化,可计算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D.同一烧杯中叶圆片浮起的快慢不同,可能与其接受的光照强度不同有关
13.(2025 选择性)黑暗条件下,叶绿体内膜的载体蛋白NTT顺浓度梯度运输ATP、ADP和Pi的过程示意图如下。其他条件均适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ADP和Pi通过NTT时,无需与NTT结合
B.NTT转运ATP、ADP和Pi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图中进入叶绿体基质的ATP均由线粒体产生
D.光照充足,NTT运出ADP的数量会减少甚至停止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4.(2025 四川)在温室中种植番茄,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是制约产量的主要因素。某地冬季温室的平均光照强度约为200μmol m﹣2 s﹣1。CO2浓度约为400μmol mol﹣1。为提高温室番茄产量,有人测定了补充光照和CO2后番茄植株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光照强度μmol m﹣2 s﹣1 CO2浓度μmol mol﹣1 净光合速率μmol m﹣2 s﹣1 气孔导度mol m﹣2 s﹣1 叶绿素含量mg g
对照 200 400 7.5 0.08 42.8
甲 400 400 14.0 0.15 59.1
乙 200 800 10.0 0.08 55.3
丙 400 800 17.5 0.13 65.0
注:气孔导度和气孔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1)为测定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用    提取叶绿素。色素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量可反映色素的含量,为减少类胡萝卜素的干扰,应选择    (填“蓝紫光”或“红光”)来测定叶绿素含量。
(2)与对照组相比,甲组光合作用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更多的    ,从而提高了净光合速率。与甲组相比,丙组的净光合速率更高,气孔导度略低,但经测定发现其叶肉细胞间的CO2浓度却更高,可能的原因是    。
(3)根据本研究结果,在冬季温室种植番茄的过程中,若只能从CO2浓度加倍或光照强度加倍中选择一种措施来提高番茄产量,应选择    ,依据是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细胞的代谢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25 四川)D﹣阿洛酮糖是一种低热量多功能糖,有助于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Co2+可协助酶Y催化D﹣果糖转化为D﹣阿洛酮糖。有人在相同体积、相同酶量且最适反应条件(含Co2+条件)下,测定不同浓度D﹣果糖的转化率(转化率=产物量/底物量×100%),其变化趋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升高反应温度,可进一步提高D﹣果糖转化率
B.D﹣果糖的转化率越高,说明酶Y的活性越强
C.若将Co2+的浓度加倍,酶促反应速率也加倍
D.2h时,三组中500g L﹣1D﹣果糖组产物量最高
【考点】酶的特性及应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专题】探究性实验;对照实验思想;对比分析法;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探究能力.
【答案】B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解:A、由题干可知,最适反应条件为最适条件,包括了最适温度,若进一步升高反应温度,会降低酶的活性从而降低D﹣果糖转化率,A错误;
B、转化率=产物量/底物量×100%,底物量相同,D﹣果糖的转化率越高,说明产物量越高,即酶Y的活性越强,B正确;
C、由于是相同体积、相同酶量,若将Co2+的浓度加倍,酶促反应速率不会加倍,C错误;
D、h时,三组中500g L﹣1D﹣果糖组的转化率最低,转化率=产物量/底物量×100%,而底物量相同,说明产物量最低,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酶的特性,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变量进行分析,控制变量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025 河南)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根中含有大量的糖分。研究表明呼吸代谢可影响甜菜块根的生长,其中酶Ⅰ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挥催化功能,该酶活性与甜菜根重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酶Ⅰ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催化的反应需要消耗氧气
B.低温抑制酶Ⅰ的活性,进而影响二氧化碳和NADH的生成速率
C.酶Ⅰ参与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有氧呼吸中生成ATP最多的阶段
D.呼吸作用会消耗糖分,因此在生长期喷施酶Ⅰ抑制剂会增加甜菜产量
【考点】酶的特性及应用;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解答】解:A、酶Ⅰ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挥催化功能,故酶Ⅰ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基质中,催化的反应不需要消耗氧气,需要消耗水和丙酮酸,A错误;
B、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NADH,故低温抑制酶Ⅰ的活性,导致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减慢,进而影响二氧化碳和NADH的生成速率,B正确;
C、酶Ⅰ参与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ATP较少,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ATP最多的是在第三阶段,C错误;
D、酶Ⅰ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挥催化功能,该酶活性与甜菜根重呈正相关,所以如果在生长期喷施酶Ⅰ抑制剂会抑制有氧呼吸,生成ATP减少,细胞生长发育活动受抑制,减少甜菜产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细胞呼吸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25 广东)为研究运动强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某研究团队招募一批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3min低强度运动和高强度运动,运动开始后血浆乳酸水平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强度运动时,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升高血糖
B.高强度运动血浆乳酸水平达到峰值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强度最高
C.两种强度运动后,血浆乳酸水平的变化均不影响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两种强度运动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强弱均会发生转换
【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神经系统的结构;血糖平衡调节.
【专题】坐标曲线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内环境与稳态;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1、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高强度运动时协同升高血糖。2、人的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通过血浆乳酸水平变化判断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强度变化情况。3、血浆中缓冲物质对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解答】解:A、在高强度运动时,机体需要更多能量,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促进肝糖原分解等过程,从而协同作用升高血糖,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到,血浆乳酸水平达到峰值后还有下降趋势,说明此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强度并非最高,无氧呼吸强度在之前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并开始有所下降,B错误;
C、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等,能对血浆pH进行调节。虽然两种强度运动后血浆乳酸水平有变化,但通过缓冲物质的作用,均不会影响血浆pH的相对稳定,C正确;
D、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运动后,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所以两种强度运动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强弱均会发生转换,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无氧呼吸、内环境的稳态、自主神经等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
4.(2025 北京)如图是植物细胞局部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细胞不同部位产生ATP的量不同。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选项 部位1 部位2 部位3 部位4
A 大量 少量 少量 无
B 大量 大量 少量 无
C 少量 大量 无 少量
D 少量 无 大量 大量
A.A B.B C.C D.D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数据表格;对照实验思想;对比分析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理解能力.
【答案】C
【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
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2)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
3)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
【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1是线粒体基质,2是线粒体内膜,3是线粒体外膜,4是细胞质基质。1线粒体基质是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产生少量ATP;2线粒体内膜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可以产生大量ATP;3线粒体外膜,没有ATP生成;4细胞质基质,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可产生少量ATP,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释放能量的多少,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025 北京)某种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注有下列信息:本品含有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洗涤前先浸泡15~20min,特别脏的衣物可减少浸泡用水量;请勿使用60℃以上热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洗衣粉含多种酶,不适合洗涤纯棉衣物
B.洗涤前浸泡有利于酶与污渍结合催化其分解
C.减少浸泡衣物的用水量可提高酶的浓度
D.水温过高导致酶活性下降
【考点】酶的特性及应用.
【专题】正推法;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解决问题能力.
【答案】A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底物浓度,酶浓度;pH,温度等。
【解答】解:A、纯棉衣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该洗衣粉含有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可以洗涤纯棉衣物,A错误;
B、洗涤前浸泡有利于酶与污渍充分结合,提高洗涤效果,B正确;
C、为提高酶的浓度,可减少浸泡衣物的用水量,C正确;
D、高温可降低酶的活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特性和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
6.(2025 河北)ATP是一种能为生命活动供能的化合物,下列过程不消耗ATP的是(  )
A.肌肉的收缩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C.Ca2+载体蛋白的磷酸化
D.水的光解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光合作用原理——光反应、暗反应及其区别与联系.
【专题】解题方法;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结构简式为A﹣P~P~P,分解时远离腺苷特殊磷酸键断裂释放出大量能量,直接为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物体内所需的能量约70%来自糖类的氧化分解,因此,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太阳能是生物界的最终能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动物间接或直接以植物为食。
【解答】解:A、肌肉收缩是一个耗能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来驱动肌丝的滑动等生理过程,会消耗ATP,A错误;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3的还原等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会消耗ATP,B错误;
C、Ca2+载体蛋白的磷酸化过程需要能量,由ATP水解提供,会消耗ATP,C错误;
D、水的光解是在光能的作用下进行的,将水分解为氧气和NADPH,该过程不消耗ATP,而是产生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ATP的功能,要求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7.(2025 河北)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进行比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类囊体膜上消耗H2O,而线粒体基质中生成H2O
B.叶绿体基质中消耗CO2,而线粒体基质中生成CO2
C.类囊体膜上生成O2,而线粒体内膜上消耗O2
D.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有机物,而线粒体基质中分解有机物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光合作用原理——光反应、暗反应及其区别与联系.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解答】解:A、类囊体膜上进行水的光解,消耗H2O;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和[H],水是在线粒体内膜上生成的,A错误;
B、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消耗CO2,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CO2,B正确;
C、类囊体膜上进行水的光解,生成O2,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消耗O2,C正确;
D、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合成有机物;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分解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围绕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综合考查了两个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及物质变化,涉及光反应、暗反应、有氧呼吸各阶段,学生需牢记光合作用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呼吸作用各阶段场所,如线粒体基质对应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同时清晰记住各阶段物质的消耗与生成,像水的光解、氧气生成在类囊体膜,水的生成在线粒体内膜等。
8.(2025 选择性)丙酮酸是糖代谢过程的重要中间物质。丙酮酸转运蛋白(MPC)运输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内膜的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PC功能减弱的动物细胞中乳酸积累将会增加
B.丙酮酸根、H+共同与MPC结合使后者构象改变
C.线粒体内外膜间隙pH变化影响丙酮酸根转运速率
D.线粒体内膜两侧的丙酮酸根浓度差越大其转运速率越高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模式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结合图示分析,丙酮酸根的运输速率受MPC数量、H+浓度以及丙酮酸根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解答】解:A、MPC功能减弱会抑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就会有更多的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从而导致产生更多的乳酸,动物细胞中乳酸积累将会增加,A正确;
B、丙酮酸分解形成丙酮酸根和H+,两者共同与MPC结合使MPC构象改变,从而运输丙酮酸根和H+,B正确;
C、H+会协助丙酮酸根进入线粒体,pH的变化受H+浓度的影响,因此线粒体内外膜间隙pH变化影响丙酮酸根转运速率,C正确;
D、丙酮酸根的运输需要丙酮酸转运蛋白(MPC)的参与,且需要H+电化学梯度(H+浓度差),并不是线粒体内膜两侧的丙酮酸根浓度差越大其转运速率越高,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9.(2025 江苏)关于人体细胞和酵母细胞呼吸作用的比较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场所不同
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都有O2和H2O参与
C.呼吸作用都能产生[H]和ATP
D.无氧呼吸的产物都有CO2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理解能力.
【答案】C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产生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解答】解:A、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人体细胞和酵母菌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场所相同,A错误;
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O2参与的是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水),B错误;
C、人体细胞和酵母菌有氧呼吸各阶段均能产生ATP,第一、第二阶段能产生[H],第三阶段利用[H],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少量[H]和ATP(后续被消耗),因此两者呼吸作用均能产生[H]和ATP,C正确;
D、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不产生CO2;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为CO2和酒精,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10.(2025 山东)“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干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应使用干燥的定性滤纸
B.绿叶需烘干后再提取色素
C.重复画线前需等待滤液细线干燥
D.无水乙醇可用入适量无水碳酸钠的95%乙醇替代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目的是溶解色素;研磨后进行过滤(用单层尼龙布过滤研磨液);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用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
【解答】解:A、使用干燥的定性滤纸进行过滤或分离等操作,能避免滤纸吸收过多水分影响实验,A正确;
B、绿叶不需要烘干后再提取色素,新鲜的绿叶即可。烘干可能会使色素被破坏,B错误;
C、重复画线前需等待滤液细线干燥,这样可以保证每次画线的色素量适中,使色素带清晰,C正确;
D、无水乙醇可用加入适量无水碳酸钠的 95%乙醇替代,无水碳酸钠可以除去 95%乙醇中的水分,起到与无水乙醇类似的提取色素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2025 山东)关于细胞以葡萄糖为原料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的前两个阶段均需要O2作为原料
B.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H2O作为原料
C.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均不产生NADH
D.经过无氧呼吸,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场所: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2O彻底分解为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产生H2O,释放大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内膜。
【解答】解:A、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少量NADH,不需要O2;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2O反应生成CO2和大量NADH,也不需要O2;只有第三阶段才需要O2与NADH反应生成水,A错误;
B、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2O反应生成CO2和大量NADH,确实需要H2O作为原料,B正确;
C、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少量NADH,所以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会产生NADH,C错误;
D、经过无氧呼吸,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如酒精或乳酸)中,而不是以热能形式散失,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条件、场所及产物等知识,能对两者进行列表比较,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2.(2025 安徽)关于“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打孔器打出叶圆片时,为保证叶圆片相对一致应避开大的叶脉
B.调节LED灯光源与盛有叶圆片烧杯之间的距离,以进行对比实验
C.用化学传感器监测光照时O2浓度变化,可计算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D.同一烧杯中叶圆片浮起的快慢不同,可能与其接受的光照强度不同有关
【考点】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实验探究能力.
【答案】C
【分析】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自变量光照强度(光源与烧杯的距离),因变量是光合作用速率(圆形小叶的上浮的速率)。
【解答】解:A、由于叶脉中基本无色素,打孔器打出叶圆片时,需避开大叶脉,以保证叶圆片相对一致,A正确;
B、LED灯光源与盛有叶圆片烧杯之间的距离是实验的自变量,不同的自变量条件下会形成一系列的对比实验,B正确;
C、用化学传感器监测光照时O2浓度变化,可计算出净光合作用强度,由于无法得出叶片呼吸强度,因此不能计算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C错误;
D、叶圆片接受的光照强度不同有关,产生氧气的速率不同,导致同一烧杯中叶圆片浮起的快慢不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3.(2025 选择性)黑暗条件下,叶绿体内膜的载体蛋白NTT顺浓度梯度运输ATP、ADP和Pi的过程示意图如下。其他条件均适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ADP和Pi通过NTT时,无需与NTT结合
B.NTT转运ATP、ADP和Pi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图中进入叶绿体基质的ATP均由线粒体产生
D.光照充足,NTT运出ADP的数量会减少甚至停止
【考点】光合作用原理——光反应、暗反应及其区别与联系;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专题】模式图;物质跨膜运输;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转运蛋白;主动运输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解答】解:A、载体蛋白的作用机制通常需要与底物结合后才能转运物质。NTT作为载体蛋白,运输ATP、ADP和Pi时必然需要结合底物,A错误;
B、黑暗条件下,NTT顺浓度梯度运输ATP、ADP和Pi,为协助扩散,B错误;
C、黑暗条件下,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反应,自身不能合成ATP。细胞呼吸产生ATP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
D、光照充足时,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进行光反应合成ATP,需要消耗大量ADP和Pi作为原料。此时叶绿体基质中的ADP和Pi会优先被类囊体膜利用,导致基质中ADP浓度降低。由于NTT顺浓度梯度运输ADP(从基质到细胞质基质),当基质中ADP不足时,NTT运出ADP的数量会减少甚至停止,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4.(2025 四川)在温室中种植番茄,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是制约产量的主要因素。某地冬季温室的平均光照强度约为200μmol m﹣2 s﹣1。CO2浓度约为400μmol mol﹣1。为提高温室番茄产量,有人测定了补充光照和CO2后番茄植株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光照强度μmol m﹣2 s﹣1 CO2浓度μmol mol﹣1 净光合速率μmol m﹣2 s﹣1 气孔导度mol m﹣2 s﹣1 叶绿素含量mg g
对照 200 400 7.5 0.08 42.8
甲 400 400 14.0 0.15 59.1
乙 200 800 10.0 0.08 55.3
丙 400 800 17.5 0.13 65.0
注:气孔导度和气孔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1)为测定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用 无水乙醇  提取叶绿素。色素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量可反映色素的含量,为减少类胡萝卜素的干扰,应选择 红光  (填“蓝紫光”或“红光”)来测定叶绿素含量。
(2)与对照组相比,甲组光合作用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更多的 ATP和NADPH  ,从而提高了净光合速率。与甲组相比,丙组的净光合速率更高,气孔导度略低,但经测定发现其叶肉细胞间的CO2浓度却更高,可能的原因是 外界补充的CO2更多  。
(3)根据本研究结果,在冬季温室种植番茄的过程中,若只能从CO2浓度加倍或光照强度加倍中选择一种措施来提高番茄产量,应选择 光照强度加倍  ,依据是 与CO2浓度加倍相比,光照强度加倍使净光合速率提高幅度更大  。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合作用原理——光反应、暗反应及其区别与联系;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专题】对照实验思想;对比分析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解决问题能力.
【答案】(1)无水乙醇 红光
(2)ATP和NADPH 外界补充的CO2更多
(3)光照强度加倍 与CO2浓度加倍相比,光照强度加倍使净光合速率提高幅度更大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以及矿质元素的量。
【解答】解:(1)叶绿素是有机物,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为测定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素。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要确定叶绿素的含量,应该通过观察红光的吸收率,更能准确衡量叶绿素的含量。
(2)与对照组相比,甲组光照强度增大,而二氧化碳浓度不变,故光合作用光反应增强,为暗反应提供了更多的ATP和NADPH。与甲组相比,丙组的净光合速率更高,气孔导度略低,但经测定发现其叶肉细胞间的CO2浓度却更高,可能的原因是外界补充的CO2更多。
(3)根据本研究结果,在冬季温室种植番茄的过程中,甲与对照组相比,光照强度加倍,净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值为14.0﹣7.5=6.5μmol m﹣2 s﹣1;乙与对照组相比,CO2浓度加倍,净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值为10.0﹣7.5=2.5μmol m﹣2 s﹣1,故与CO2浓度加倍相比,光照强度加倍使净光合速率提高幅度更大,故若只能从CO2浓度加倍或光照强度加倍中选择一种措施来提高番茄产量,应选择光照强度加倍。
故答案为:
(1)无水乙醇 红光
(2)ATP和NADPH 外界补充的CO2更多
(3)光照强度加倍 与CO2浓度加倍相比,光照强度加倍使净光合速率提高幅度更大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