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5.《周亚夫军细柳》核心素养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积累文中“军、诏、居、驰、驱、被、锐、揖、介胄”等文言实词,“之、以、乃”等文言虚词,丰富文言词汇量。熟练掌握文中的特殊文言句式,如“天子先驱至,不得入(被动句)”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被动句)” “已而之细柳军(宾语前置,应为‘已而之军细柳’)”等,提升文言文翻译与理解能力。体会本文简洁明快、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简洁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提高文学语言的表现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叙事脉络,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周亚夫和汉文帝言行的分析,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提升批判性思维,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司马迁笔下简洁而富有张力的叙事之美,体会通过对比、衬托手法塑造人物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提高文学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人物描写的片段创作,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体会司马迁的著史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品质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意义,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句式,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分析周亚夫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治军之道。教学难点理解汉文帝对周亚夫的评价,体会其背后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教学设想与教学方法教学设想以诵读和自主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设计问题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内涵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理解文意,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讲授法:讲解重点文言词汇、句式和文章的难点内容,如《史记》的相关知识、特殊文言现象等,为学生理解课文扫除障碍。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周亚夫的人物形象、汉文帝的评价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汉文帝劳军场景,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史记》及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汉文帝时期的政治、军事背景,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图片、动画演示、视频片段等。收集有关周亚夫和汉文帝的历史故事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作为拓展延伸的素材。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包括文言知识巩固练习、人物形象分析题、拓展阅读题等,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查阅《史记》的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及其创作背景。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展示军队行军、扎营、操练的场景,提问学生:“在你们心目中,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对,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往往有着严格的军规、训练有素的士兵和出色的将领。今天,我们要走进西汉时期的军营,去见识一位治军严谨的将领——周亚夫。让我们一起学习《周亚夫军细柳》。” 及时性评价:对积极发言且观点合理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对纪律严明军队特点的描述很准确,展现了很好的思考能力。”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请学生分享预习时收集到的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介绍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本文的历史背景,汉文帝时期,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奉命驻军细柳,以防匈奴。汉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去慰问军队。 及时性评价:对资料收集全面、表述清晰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对司马迁和《史记》的介绍非常详细,看得出预习很用心,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例如:“天子先驱至,不得入”,“至”后稍作停顿,读出天子先驱的急切与受阻的意外。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体会诵读的节奏和感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仍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录。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字词和句子进行集中讲解。如“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中“诏”是皇帝发布的命令;“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中第一个“使”是派遣,第二个“使”是使者;“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中“约”是规定。 及时性评价:对小组讨论积极且能解决部分问题的小组给予鼓励,如“你们小组讨论很热烈,并且自己解决了不少疑问,这种学习态度值得表扬。”研读文本,梳理情节(15分钟)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文章主要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队的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背景,点明汉文帝劳军的原因;第二部分(第2段)写汉文帝在霸上、棘门和细柳营劳军的不同情景,重点描写细柳营的军纪严明;第三部分(第3段)写汉文帝对周亚夫的称赞。让学生分组,以表格形式梳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和细柳营劳军的不同表现,如下表:军营 霸上、棘门军营 细柳营驻军态度 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不得入,按辔徐行,不得驱驰天子待遇 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先驱不得入,天子乃按辔徐行,军中不得驱驰,以军礼见天子天子评价“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梳理信息并制作清晰表格的小组给予高度评价,如“你们小组的表格制作得非常清晰,准确地梳理了不同军营的情况,为大家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分析人物,把握形象(10分钟)提出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位‘真将军’?”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明确:“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表明军队时刻处于备战状态,军纪严明;“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体现周亚夫治军严格,令行禁止;“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显示出周亚夫坚守军礼,刚正不阿。继续提问:“汉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汉文帝能深入军营劳军,且在面对周亚夫的“无礼”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称赞周亚夫,可见他是一个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善于识别人才的君主。组织学生讨论:“周亚夫的治军之道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从团队管理、纪律意识等方面进行思考。 及时性评价:对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并提出合理启示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对周亚夫和汉文帝的形象分析很到位,并且从周亚夫的治军之道中得出了对现代社会有价值的启示,非常有见地。”深入探究,理解主旨(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要记录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司马迁记录这个故事,一方面是为了展现周亚夫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质,另一方面也通过汉文帝对周亚夫的认可,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推崇以及对明君的期待。这个故事反映了司马迁重视人才、强调纪律和忠诚的思想。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并阐述合理观点的小组给予表扬,如“你们小组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很深刻,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司马迁记录这个故事的意图,展现了良好的思考能力。”拓展延伸(5分钟)1.展示一些现代社会中因纪律严明、坚守职责而取得成功的团队案例,如消防队、维和部队等,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案例与周亚夫治军之道的相似之处。2.请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历史上治军有方的将领的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及时性评价:对能结合实际案例深入理解并分享精彩故事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通过现代案例很好地理解了周亚夫治军之道的现实意义,分享的故事也很有趣,让我们了解到更多治军有方的将领。”课堂小结(2分钟)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周亚夫军细柳》,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不仅积累了文言知识,还认识了周亚夫这位治军严谨的将领和汉文帝这位贤明的君主。希望同学们能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感。”课堂作业(5分钟)背诵课文,并默写重点段落,巩固文言知识。以“我看周亚夫”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周亚夫的认识和评价。达成性评价(一)知识与技能维度通过课堂提问、翻译练习和作业检查,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准确翻译课文,达成了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的目标。但仍有少数学生对一些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在语言表达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但在运用所学语言特点进行人物描写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二)思维能力维度在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人物特点,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但部分学生在独立分析类似文本时,思维还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在对周亚夫和汉文帝的评价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探讨中,部分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现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但仍有一些学生思维较为局限,缺乏深入思考和创新观点,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更多引导和启发。(三)审美与文化维度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司马迁叙事的简洁之美和通过对比衬托塑造人物的艺术效果,审美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审美创造方面,学生在借鉴本文写作手法进行人物描写片段创作时,创意和表现力不足,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学生对《史记》的价值和本文所体现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但对于如何将历史智慧更好地运用到现代生活中,部分学生还缺乏深入思考,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引导。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多种诵读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熟悉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了文意,同时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韵律美。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逐渐进步,对文章的情感把握也更加准确。问题引导式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如模拟汉文帝劳军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学习效果。不足之处在时间把控上,对小组讨论环节的时间预估不够准确,导致部分小组讨论时间过长,课堂练习时间紧张,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虽然设计了相关问题,但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引导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对学生的创意启发和具体指导不够,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片段创作时遇到困难,影响了创作的质量和效果。改进措施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在小组讨论环节设置合理的时间限制,并及时提醒学生,确保课堂练习能够顺利进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巩固所学知识。针对批判性思维培养,在设计问题时更加注重问题的梯度和开放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在讨论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时引导和鼓励不积极的学生发表观点,营造更加活跃的讨论氛围。在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在课堂上增加创意启发的环节,如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手法和创意。在学生进行创作时,加强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