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26.3《雁门太守行》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积累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摧” “凝” “燕脂”等,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让学生体会诗歌凝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富有色彩感的词汇进行语言表达。
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提升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独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色彩对比等,发展逻辑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营造的悲壮、雄浑的意境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使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古代将士戍边卫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体会诗人李贺独特的诗歌风格,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丰富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色彩描写、用典等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借战争场景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领会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描绘的场景。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情感。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点拨法: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唐代边塞战争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李贺的生平、创作风格等介绍。准备配乐朗诵音频,选择节奏悲壮雄浑的音乐,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片段。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诗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古代边塞战争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场景,伴随着喊杀声和马嘶鸣声。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这样激烈的战争场面,有什么样的感受?
引入诗歌:在古代,有许多诗人用诗歌来描绘边塞战争,表达对战争的看法和对戍边战士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他笔下的边塞战争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评价: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营造出紧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
作者介绍:利用 PPT 展示李贺的画像,向学生介绍李贺的生平。李贺年少有才,心怀壮志,但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他的诗作多以神话传说、鬼怪灵异为题材,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背景说明:简单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当时藩镇割据,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之间战争不断。李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可能是他对边疆战争的想象,也可能是对现实战争的反映。 【评价:让学生了解作者和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范读
教师富有感情地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比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压”字要读得重一些,体现出敌军来势汹汹的压迫感;“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要读得舒展,表现出我军将士的英勇无畏。
范读结束后,让学生说一说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氛围,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悲壮、激昂的。 【评价: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提供了朗读的示范,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学生自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如“塞上燕脂凝夜紫(yān zhī)” “提携玉龙为君死(xié)”。教师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
请两到三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和不足,如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是否读出了情感等。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再次强调朗读的要点。 【评价:通过学生自读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全班齐读
o全班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分明、情感饱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时进行指导和调整,如提醒学生注意某些诗句的停顿和重音,使朗读更有感染力。 【评价:全班齐读营造了良好的朗读氛围,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
疏通诗意(10 分钟)
小组合作翻译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合作翻译诗歌。要求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对疑难字词和诗句进行讨论,尝试理解。例如,讨论“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 “摧”的含义,“压”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像黑云一样浓密、来势凶猛,“摧”表示城墙仿佛要被摧毁,突出形势危急。
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解释“角声满天秋色里”中“角声”是古代军中的号角声,在秋天的景色中回荡,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评价:小组合作翻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疑难诗句,全班共同交流讨论。如“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引导学生理解“半卷红旗”是为了隐蔽行军,“临易水”既表明了交战的地点,又暗示了将士们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
教师对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归纳总结,如:
类别 举例 解释
实词 黑云压城城欲摧 摧:摧毁
实词 甲光向日金鳞开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典故 报君黄金台上意 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
- 请几位同学再次逐句翻译诗歌,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意。 【评价:通过全班交流和教师点拨,突破诗歌理解的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内容】
精读诗歌,体会意境(10 分钟)
意象分析
提出问题: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让学生默读诗歌,圈画出意象,如“黑云” “甲光” “角声” “燕脂” “红旗” “霜重鼓寒”等。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特点和作用。例如,“黑云”象征着敌军的强大和来势汹汹,给人以压抑、紧张的感觉;“甲光”则展现了我军将士的军威和士气,“甲光向日金鳞开”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阳光照射在铠甲上闪烁的光芒,表现出我军的严阵以待。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评价:通过分析意象,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意境体会
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所营造的画面:在一个阴霾密布的日子里,敌军如黑云般压向城墙,城墙仿佛即将被摧毁。我军将士身着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铠甲鳞片闪烁着光芒。战场上号角声在秋色中回荡,鲜血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我军将士半卷着红旗,悄悄来到易水河畔,此时霜气浓重,战鼓也显得沉闷。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营造的悲壮、雄浑的意境。
提问学生: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诗歌营造了一种紧张、悲壮、惨烈但又充满豪情的氛围。 【评价:通过画面描绘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研读诗歌,分析手法(10 分钟)
1.色彩描写
o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色彩的运用,如“黑云” “金鳞” “燕脂” “夜紫” “红旗”等。提问:这些色彩描写有什么作用?
o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些鲜明的色彩对比,不仅描绘出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还渲染了悲壮的氛围。例如,“黑云”与“金鳞”对比,突出了敌军的强大与我军的英勇;“燕脂” “夜紫”描绘了战场上的血迹,更增添了战争的惨烈。 【评价:通过分析色彩描写,让学生体会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2.用典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运用典故的诗句,即“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黄金台”典故的含义。
组织学生讨论诗人运用这一典故的作用。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诗人运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甘愿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决心,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评价:通过分析用典,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深入探究,感悟情感(5 分钟)
1.思考讨论
提出问题: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思考并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从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中体会诗人对戍边战士的赞美之情,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感受诗人对将士们爱国精神的歌颂,以及对战争的复杂态度等。 【评价:通过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2.总结归纳
o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戍边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和歌颂,也流露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评价: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情感,提升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拓展延伸(5 分钟)
对比阅读
展示唐代另一首边塞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让学生对比两首诗在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指导。 【评价:通过对比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交流分享
o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总结:两首诗都描绘了边塞战争场景,都表达了戍边战士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精神。但在表现手法上,李贺的诗色彩描写更为突出,想象更为奇特;王昌龄的诗则语言更为质朴,直抒胸臆。 【评价:通过交流分享,加深学生对不同边塞诗特点的理解】
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回顾
o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字词理解、意境体会、表现手法分析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等。 【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
总结强调
o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领略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通过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也体会到了戍边战士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欣赏古代优秀诗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评价:点明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传承意识】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
发挥想象,将《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散文,描绘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和场景。 【评价:通过背诵默写巩固诗歌学习,改写散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达成性评价
1.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诗歌字词的理解,如能否准确解释“摧” “临”等字词,以此评价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的达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较好掌握重点字词,但部分学生对一些较生僻字词的理解还需加强巩固。
2.在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分析能力,评价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在讨论中有一定的思考,但在对意象所蕴含情感的深度挖掘上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引导提升。
3.从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对色彩描写等艺术特色的赏析,以及改写散文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但在审美创造方面,部分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表达较为平淡,需要加强训练。
4.通过学生对诗歌所表达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唐代边塞诗文化的认识,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能基本理解诗歌情感,但对唐代边塞诗文化的整体认识还较浅,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增加相关内容拓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诵读环节有效地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韵律和情感,但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深入体会情感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后续教学可增加更多形式的诵读指导,如分角色读、配乐读等,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情境。
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意境时,学生能够找出意象,但对于意象背后深层含义的理解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关于意象文化内涵的讲解,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小组讨论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部分小组讨论深度不够,存在讨论偏离主题的现象。教师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提前明确讨论任务和要求,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率。
在时间把控上,拓展延伸环节时间稍显仓促,导致学生对比阅读的讨论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合理地安排各环节时间,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完整、深入地开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