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词五首《赤壁》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诗词五首《赤壁》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26.4《赤壁》核心素养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戟” “销” “东风”等,提升文言文词汇积累。
学习并运用诗歌中借物起兴、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创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梳理诗歌中由“折戟”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引导学生对诗歌中蕴含的历史观点进行探究,激发批判性思维,思考杜牧对赤壁之战的独特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古战场氛围,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赤壁之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古代文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方式,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体会杜牧借咏史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传承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借物起兴、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体会诗人借赤壁之战抒发的怀才不遇之情。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杜牧对赤壁之战结果的独特假设和背后蕴含的历史观。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对诗歌主题的深度理解。
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相关图片、影视片段等资料,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场景,增强学习兴趣。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对诗歌主题的深入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赤壁之战的图片、影视片段、诗歌朗读音频等资料。
收集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成辅助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赤壁之战的影视片段,片段中战火纷飞,战船林立,喊杀声震天。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大家对这场战役有哪些了解呢?”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赤壁之战的信息,如战役的双方、大致经过等。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说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笔下的经典题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赤壁》,看看他笔下的赤壁之战又有着怎样的独特韵味。”
评价:学生积极分享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展现出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保持热情。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通过PPT展示杜牧的画像及简介,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2.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唐王朝已经走向衰落,内忧外患严重。杜牧胸怀大志,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他经过赤壁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写下了这首《赤壁》。
3.评价:学生认真聆听,对作者和背景有了初步认识,为理解诗歌情感奠定基础,教师强调背景与诗歌情感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背景对诗歌理解的重要性。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音频播放完后,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戟(jǐ)” “销(xiāo)” “雀(què)”等。
2.教师范读,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如节奏是否准确,重音是否恰当等。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东风”可稍重读,以突出其重要性。
3.全班齐读,读准节奏,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在学生朗读较为熟练后,提问:“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们初步感受到了诗歌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歌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
4.评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逐渐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对诗歌情感有初步感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及时、具体,有助于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精读诗歌,理解内容(12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如“折戟沉沙铁未销”中“销”是“销蚀”的意思;“自将磨洗认前朝”中“将”是“拿,取”的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疑难字词和诗句的翻译。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小组可能对其深层含义理解有困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东风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以及二乔代表的意义。
各小组推选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翻译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明确诗歌大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评价: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基本理解诗歌内容,小组讨论积极热烈,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关键问题。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与手法(10分钟)
提出问题:“诗歌开篇写‘折戟’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明确这是借物起兴,由“折戟”引发对历史的联想。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杜牧为什么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这样的假设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有的小组可能认为杜牧强调了机遇的重要性,若没有东风,赤壁之战结果可能改变;有的小组可能认为杜牧借此表达对历史的独特看法,历史的发展往往受到多种偶然因素影响。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指出杜牧以小见大,通过“二乔”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同时也借对历史的假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自己若有“东风”,也能施展抱负。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对诗歌情感和手法有了较深入理解,教师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把握诗歌内涵。
拓展延伸(5分钟)
展示几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赤壁之战或咏史的诗歌,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对比阅读,思考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对比发现,如苏轼的词气势磅礴,主要赞颂周瑜的英雄气概,表达自己对建功立业的向往;而杜牧的诗则以独特假设,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进一步强调不同诗人因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不同,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会有差异。
评价: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诗歌鉴赏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内容理解、情感体会、写作手法以及拓展的对比阅读等方面。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牧的《赤壁》,通过朗读感受了诗歌的韵律美,理解了诗歌借折戟引发对赤壁之战的思考,体会到诗人借史抒怀、感叹怀才不遇的情感,还学习了借物起兴、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同时,通过对比阅读,看到了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题材的不同表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继续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评价: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回顾所学,教师总结系统、精炼,强化了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掌握。
课堂作业
背诵并默写《赤壁》。
以“假如我是杜牧”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想象自己身处晚唐,怀才不遇,借赤壁之战抒发内心感慨。
达成性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诗歌的大意、写作手法及诗人情感,表明学生对诗歌内容和重点知识有较好掌握。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诗歌中历史观点的探究有一定深度,体现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从课堂朗读及背诵情况看,多数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达成了审美鉴赏方面的目标。
通过对作者及背景的介绍,学生对晚唐文化及文人的情怀有了一定理解,完成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影视片段等资料,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歌营造了良好氛围。但在展示资料时,可适当增加提问互动,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观察和思考。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小组讨论深度不够,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应给予更具体的引导,帮助学生挖掘诗歌深层次的内涵。
在拓展延伸对比阅读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大兴趣,但时间有限,未能充分展开讨论。今后可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有更充分的交流,提升对比阅读效果。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更加多样化,除了口头评价,可增加一些激励性的小奖励,如小书签、诗词卡片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