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26.1《饮酒(其五)》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和书写“结庐、喧、悠、辨”等生字词,积累“悠然”等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丰富词汇储备。
体会并学习陶渊明诗歌质朴自然、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能够赏析诗句中炼字的精妙之处,提升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感悟与鉴赏能力。
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本诗,尝试运用所学的诗歌语言技巧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的行文思路,理解诗人从生活场景到内心感悟的转换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与诗歌相应的画面。
鼓励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歌描绘的田园生活之美,如南山的悠然、飞鸟的自由,体会诗人营造的宁静、和谐的意境,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体会其艺术效果,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以绘画、散文改写等形式对诗歌进行再创作,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创作风格,体会田园诗派的特点,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认识。
领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传承和弘扬古代文人高洁的志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体会诗歌所反映的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
体会诗歌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感受诗中描绘的田园意境。
把握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超脱世俗的心境。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心远地自偏”的内涵,领会诗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透过诗歌表面,挖掘诗人在复杂社会背景下坚守自我、追求自由的人生哲学,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基础,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田园风光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资源,展示与诗歌相关的田园风光图片、动画等,营造出贴近诗歌内容的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诗人为何说‘心远地自偏’?” “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字?’’等,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陶渊明的生平资料、文学创作背景以及关于《饮酒(其五)》的多种解读,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准备与田园生活相关的音乐,如古典古筝曲《渔舟唱晚》等,用于营造课堂氛围。
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包括字词解释、诗句赏析、诗歌默写、拓展阅读等,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学生准备
预习诗歌,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诗歌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收集有关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其他田园诗作品,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田园风光视频,视频中展现青山绿水、田园农舍、飞鸟悠然的画面,同时播放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这样的田园景色,内心有怎样的感受?”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大家都感受到了田园风光的宁静与美好,在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对这样的田园生活充满向往,并将其融入到诗词创作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同领略他笔下的田园之美和人生感悟。” 及时性评价:对描述感受真切、表达清晰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对田园景色的感受非常细腻,表达也很生动,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请学生分享预习时收集到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包括他的生平、文学成就等。教师进行补充完善,重点介绍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场黑暗。他多次出仕又归隐,最终彻底告别官场,过上了田园生活。其诗歌多描绘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明《饮酒》组诗的创作背景,这组诗是陶渊明在饮酒之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一系列表达自己人生态度和对社会、生活思考的诗歌,《饮酒(其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及时性评价:对资料收集全面、表述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为大家带来了详细且准确的陶渊明资料,看得出预习非常认真,值得大家学习。”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气的抑扬顿挫。例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 “人境” “车马喧”等词要读得清晰,“而无”稍作停顿,读出转折之感。
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体会诵读的节奏与感觉。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尝试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对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后提交给教师。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字词和句子进行集中讲解。如“结庐在人境”中“结庐”意为建造房舍,“人境”指喧嚣扰攘的尘世;“问君何能尔”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这里可理解为“您”,“尔”意为如此,这样;“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形容闲适淡泊的样子。 及时性评价:对在交流中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们俩相互交流,共同解决了一些疑问,这种学习方式很好,继续保持。”
研读诗歌,品味语言(15分钟)
提出问题:“诗歌开篇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呢?”引导学生思考并从诗中寻找答案。
明确:诗人通过“心远地自偏”给出了答案,只要内心远离尘世的喧嚣,即使身处闹市,也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心远”是本诗的关键,它体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心境。
继续提问:“ ‘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得极为精妙,能否换成‘望’字?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见”字更能体现诗人在不经意间与南山相遇的悠然自得之感,是一种自然、随意的状态,与诗人此时闲适的心境相契合;而“望”字则有刻意去看的意思,显得过于主动和生硬,破坏了诗歌营造的自然、和谐的意境。
请学生再从诗中找出其他体现诗人语言特色的字词或诗句进行赏析。如“采菊东篱下”中的“采菊”,描绘了诗人在东篱下悠然采菊的画面,不仅展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同时“菊”在古代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衬托出诗人的高雅志趣。 及时性评价:对能够准确分析字词妙处、深入理解诗歌语言特色的小组和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如“你们小组对‘见’字的分析非常到位,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它的精妙之处,让我们对诗歌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深入探究,体会意境(10分钟)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诵读诗歌,同时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诵读结束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到的画面。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共同总结出诗歌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诗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房舍,却没有世俗车马的喧闹。在东边的篱笆下悠然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的雾气在夕阳的余晖中缭绕,飞鸟结伴而归。
提出问题:“诗人描绘的这些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这些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悠然自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境。 及时性评价:对能够生动描绘画面、准确体会意境和情感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描绘的画面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诗中的田园,对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也非常准确,很好地理解了诗歌。”
拓展延伸,思考人生(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陶渊明这种‘心远地自偏’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在现代社会中,也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世俗的喧嚣和物质的诱惑所干扰,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由。 及时性评价:对能够结合现实深入思考并发表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中获得了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启示,思考很有深度,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启发。”
课堂小结(2分钟)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领略了他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感受了诗中宁静和谐的田园意境,体会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拥有一颗‘心远’的心,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追求精神的自由。’’
课堂作业(5分钟)
背诵并默写《饮酒(其五)》,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以“我心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达成性评价
知识与技能维度
通过课堂提问、默写检查和诗句赏析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熟练背诵并默写诗歌,达成了知识积累的目标。但仍有少数学生对个别字词的理解不够准确,如“心远”的深刻内涵,需要在课后进一步辅导。
在语言表达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赏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但在运用诗歌语言技巧进行创作时,存在一定困难,如炼字不够精准,语言不够凝练。后续需要加强相关的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维度
在分析诗歌行文思路和意境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跟随教师的引导理清诗歌的逻辑,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在独立分析诗歌时,思维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例如可以提供更多同类型诗歌让学生进行分析练习。
在对诗歌所表达的人生态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时,部分学生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现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但部分学生的思维较为局限,缺乏深入思考和创新观点,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供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引导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审美与文化维度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赏析和想象画面的描述,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描绘的田园生活之美,体会到诗人营造的宁静、和谐的意境,审美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审美创造方面,学生在以绘画、散文改写等形式对诗歌进行再创作时,创意和表现力不足,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启发和指导,比如展示优秀的再创作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文学风格以及诗歌所反映的魏晋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但对于如何将古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部分学生还缺乏深入思考,后续可通过组织主题讨论、开展拓展阅读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多种诵读方式的运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逐渐熟悉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越来越好,对诗歌的理解也随着诵读的深入而不断加深。
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的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思维得到了锻炼,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展示田园风光视频、播放古典音乐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了贴近诗歌内容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增强了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
在时间把控上,对小组讨论环节的时间预估不够准确,导致部分小组讨论时间过长,课堂作业时间略显紧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进行展示交流。
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方面,虽然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对诗歌进行再创作,但给予学生的具体指导不够细致,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导致部分学生的创作成果质量不高。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对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实意义讨论不够深入,教师在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方面,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改进措施
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在小组讨论环节设置明确的时间限制,并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把握讨论进度,确保课堂作业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并进行展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加强对学生创作的具体指导。在布置创作任务前,先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如如何从诗歌中提取元素进行绘画创作,怎样运用诗歌的语言风格进行散文改写等。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个性化的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如“在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时,陶渊明的‘心远’态度如何帮助我们调整心态?’’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现代人物的事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古代文人人生态度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